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儒商的根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儒商的根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下,提及“儒商”二字,怕很多人会犹豫,不会轻易担当这个琢磨起来有些犯酸且富有古董色彩让人陌生的称谓。其实,就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来理解,“儒”与“商”本来是不搭界的两类,他们各自分属于三教九流当中,儒者以商道重利多奸而羞于为伍,商人以儒假名少趣而难以成聚,“儒商”这个有矛盾意味的名词,本来既可以看作有,也可以看作无的。

如有意细究下历史,就不难发现,偌大的中国,千百年来没有几个是能合得上“儒商”这个名号的。被中国商人引称为商界始祖的那个陶朱公,即便说是范蠡,他生活的年代说明他肯定不是个儒者,也就不是个儒商。自孔圣人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就没怎么看重商人商道,直至儒术被独家尊崇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一直走的是农耕为本的道路,商品经济一直处于从属状态,因而商人被排挤在尊儒奉儒的上流阶层之外,地位自然显得卑微,而口袋渐鼓经济上有底气的商人们自然不甘在历史舞台的幕后落寞,为了走到前台赢得他们最大化利益的空间,所以他们就要千方百计顶一个亲儒近儒的帽子(如现在的精英们总要弄个硕士、博士的头衔来有相似的心理)。同时随着时势的发展,儒学的昌盛,也有越来越多有儒学经历的人在官宦沉浮中失意,为了生计加入到商人队伍来,儒与商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联姻现象,儒商的概念开始有了孕育。自明清以降,中国出现了徽商、晋商这样有影响的商帮,也出现了沈万三、胡雪岩这样名重一时的大商巨贾,可儒商终究是个模糊的影子在徘徊,并没有哪个商人能真正博得为公众认同的儒商名头来。只不过在以儒家教义为统治纲常的社会秩序下,这些商人、商帮不可避免地注定要或多或少带些儒家的色彩而已。

儒商的清晰面貌,反倒是出现在儒家行将日暮穷途之时,在清末民初,把儒家奉为国教的封建社会即将分崩离析之际,西方强势和内外各种势力乱流冲击之下,“疾风知劲草 ”,那些有民族和社会责任大义,看重传统人文仁术的商界人士凸显出来的精神特质,正是儒商的要义核心。出现了近代实业家南通状元张謇为代表的一批可谓真儒商身影,可如闪电火石般,没容得儒商群体性格的完整形成,历史就在纷乱中匆匆给翻过了,连同儒与商的风雨和风流。

在经历一段历史的沉寂后,现在的中国商界风头正劲,可谓:九州无人不通商,但商与儒早就不相干了。当下的商界,其中最炫目、最有文化底气的应属有海外背景的一派,他们言必是现代,行必是欧美,就算硬给了他们儒商的称号,他们也是不屑的。另外的一派属于混世魔王类,他们靠着时势带来的机遇和适应生存的机巧在商界优越地生活,他们是软体动物,没什么内涵,也没什么优势,但凭着一副能混世的硬壳还是体面地站到人前来,他们是最愿意获得包括儒商一类所有的可以称谓的荣誉名号,但他们既谈不上是儒,也不是真商,不过类商。此外还有一帮草根派,他们更在乎的是每天靠自己的努力和打拼争取到实利,而不计较什么名号。他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什么是儒商,有没有这名号依然固我地顽强存在着。

看来,儒商很像是一句装饰意味颇强的外交赞美辞令,没多大实质,自然无须细品。而今,至圣先师孔子的标准像终于被立起来推出去了。可这正说明我们看重的不过是一个具像符号而已。儒学的传统实际早被时代疏离了一段距离,甚而被虚无搁置以至无所适从。从没有合适生存的土壤,到最终丧失了根基,儒商自然也到了终结的状态,不过偶尔也见诸于征婚启事上的广告:某某儒商欲觅云云,这时候,儒商给人的想象大概就是看起来加些诚实可信,上点年纪,抑或架着一副眼镜,略显有些斯文面目的商界人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