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明清建筑新昌城隍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明清建筑新昌城隍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城隍庙,虽说是一座庙宇,可它是人类与神仙共同治理城市的象征。城隍老爷可管辖一城亡魂,其庙内供奉的城隍菩萨和二旁鬼卒神差,对老百姓形成威慑。明初洪武三年(1370),城隍被明太祖朱元璋下旨册封,令全国府州、县城均要建庙祀之,并由守、令主祀。

新昌城隍庙,明、清建筑。始建于宋,元・至大二年(1309)毁于兵火,县令李廷弼重建,明洪武三年(1370)称新昌城隍庙。明成化十一年(1475)知县李楫重修。光绪十九年(1893)后殿毁于火,由邑县坤士吕衷谦捐资重建,并购高氏地扩充之。民国二十四年(1935)后,城隍庙成为邑县演出场地及文化馆办公场所。

关键词:文物古建;城隍庙;信息价值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一、城隍来历

城隍二字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为土筑之高墙,“隍”为无水之城壕。筑城,乃为护城内民众之安危。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扬善除恶、用康保民的城中守护之神。

城隍,这一称呼的正式出现,约始于六朝,初时立庙不多。至南朝,城隍威信提高,建庙逐步扩展全国。城隍信仰盛于唐宋,尤以明代为最。宋代,天下的府州、县城几乎都立庙祭祀,并且列入国家祀典。到元代,京城城隍封为都城隍,成为护国大神。约在唐朝,朝野祭祀城隍成风,道教将其纳入本体,以他为翦恶除凶、护国安邦、旱时降雨、涝时放晴,并管领一方亡魂的神明。

城隍型制极其有趣,最初为蜡祭八神中的水庸神,后来则像土地,人们多将殉国而死的忠烈志士和刚正不阿的名臣立为本城城隍,希望他们像生前一样以其神灵庇护众生,打击邪恶势力,协助处理一方事务。如北京的杨椒山,上海的霍光、秦裕伯、陈化成,杭州的周新、文天祥,会稽的庞玉,新昌的城隍是谁?失考。

明代是城隍崇祀最盛行的时代,天下所有府、州、县都要建造城隍庙,规格和本地官府一样,地方官赴任必先拜谒城隍。从唐代开始,即有加封城隍爵位之举。明初更规定,都城隍封帝,开封、临濠、太平三府及和、滁两州城隍封王,此外,凡府城隍皆封公,州城隍皆封侯,县城隍皆封伯。不久又取消封爵,命各地城隍皆按其行政建制称某府某州某县城隍〔在邑县城隍庙西侧碑亭内,尚保存了一通洪武二年(1369)明廷敕封新昌城隍的制文(圣旨)碑〕。这样,几乎把人间社会的封建官僚机构搬到了神界,企图借助民间信仰来达到对人民实施统治的目的。这样,城隍的性质也从单纯的自然神变成了“社会职能”广泛的神祗,他除了守护城池外,还掌握当地的水旱吉凶、冥间事务,甚至士人的科举挂籍……这样他实际上成了直接对上帝负责的地方最高神了。由此城隍庙一度成为各地规模庞大,气势恢弘,结构精致的建筑。

二、新昌城隍庙的沿革及功能

旧时有十几座庙宇建布于新昌城内,庙宇大小及建筑格局形成各异,无论从建筑风格、结构特点、构造形制和雕刻工艺,城隍庙推举首位。

城隍庙原址座落在城关西门口通会门内。光绪十七年(1891)县令朵如正撰的《重修城隍庙碑记》云:“咸同之际,蓦遭匪变,他庙多被毁,惟兹巍然”可见城隍庙在明清二代已历经多次修缮,而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745)的戏台原貌未改,完整保存之今。

旧时酬神演戏,祠堂庙宇多建戏台,俗称“万年台”,二十世纪50年代戏台统计时,新昌县下属553个村庄,可供演出的万年台就有827座。民国十九年(1930)起戏馆业兴,城隍庙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左右正常接纳剧团。抗日战争前夕邀请筱丹桂、施银花、屠杏花、赵瑞花、贾灵凤、姚水娟等越剧名伶在城隍庙演出,为保存戏馆收入,每年春节或八月半前后,由地方士绅向各铺户、各界人士推销长票,订成一本,可连续看一至半个月戏。1949年月12月下旬,县人民文化馆接管城隍庙,并组织越剧姐妹剧团从事时断时续的营业演出。当时城隍庙内设备简陋,在戏台前檐天井上方搭草棚以遮风雨,就此连接城隍庙大殿作为正面观众厅、两侧厢楼作为左右看厅,共排列长板凳160余条,计800余座;舞台就是城隍庙旧万年台,台上照明仅三盏煤气灯。 1951年3月,新昌县群力越剧团成立,城隍庙又改称为:“新昌县人民剧场”,为扩大演员表演区域,将戏台改建在大殿之内,并在戏台二侧设简陋的后场(乐池)及演员花妆间,观众厅上复以瓦片,城隍庙从此成为一个长期性的演出场所。1953年,华东实验越剧团吕瑞芳、金彩凤等也曾到此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至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县城横街新建人民剧场一座,1961年10月新、嵊分县,城隍庙成为县文化馆的办公场所,内设戏曲、歌舞、音乐、摄影、等培训项目,以及文物、图书、展览等科室。1963年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三、迁移保护和利用价值

1986年为了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城隍庙原状迁移大佛寺内千佛岩下,迁建后的城隍庙,南北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戏台、正殿、后殿,以山门、正殿的清代建筑,明成化戏台最具文物价值。

山门面阔三间带两弄,鳌吻正脊,小瓦屋面硬山造,前廊卷棚轩,牛腿承托撩檐枋,飞椽出檐。牛腿雕饰“倒挂狮子”与“倒挂鳌鱼”。一方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先生题写的黑底金字“城隍庙”匾悬明间上槛前。椽上望板铺设,山面无梁架,各缝梁架穿斗式,进深六檩用三柱,次间前下金枋中设一柱,故山门立面成五开间。前廊卷棚及所有的木雕构件,系原工农路主讲里的清代建筑,原物由文物部门征集移置。二只雕刻精制的石质镂花窗来自岙桥里老花厅。

山门明间后檐接戏台,戏台基本呈方形,屋面为单檐歇山顶,立面挑檐,直剌青天,其藻井用7层16组斗拱由大趋小盘结至顶。明镜外圆浮雕一圈蝙蝠纹式,内圆为回纹图案。藻井四周卷蓬布局,四角台柱木质,梭形做法,上设戏联二幅,台前;“黄粱一梦炊未熟,青世百朝演入情”。由已故书法家沈忠喜先生书写。台后:“曲书入情愈曲愈妙,戏推物理越戏越真”。为邑县时任书法家协会主席商力戈所书。琴枋雕刻亭台殿角,牛腿为倒挂狮子及倒挂蛟龙,兽形瘦长,具有明代时期的雕设风格。

正殿面宽三间带二弄间,殿内用柱28根,通体石质至顶,次间上金柱高达10米之多,石柱上刻清未时期由本邑秀才所撰写的十四幅劝人为善对联,字斟句酌,字字珠玑,字体有楷、行、隶、篆,书艺雕工精湛。目楹联内容,可略窥明清时期新昌民间城隍信仰之一斑。屋面望砖铺砌,屋脊二端设鳌吻,前廊后廊均施单卷船蓬轩。明间五架抬梁,次间三架梁。牛腿承托撩檐枋,飞椽出檐,殿内条石漫铺。后檐封檐砌筑,居中置石库门框一道,北立面左右刻:“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 楹联一幅。

为内天井东侧立凹字形照壁一座,上书“文物史迹”四字,其底座的石质须弥座系城关西街关帝庙照壁原物。前立明万历年间工部尚书吕光洵墓前的翁仲石兽8件,其中翁仲4 件(文翁仲2件,朝仪捧笏;武翁仲2件,朝仪拄剑),石兽4件(石马2件,石羊2件)。西侧设碑廊,廊内陈列明、清石碑及宋、明墓志铭28通(方)。石碑中俞用贞汉白玉碑和封诰制文等为佳;墓志铭中不乏如李东阳、谢迁等宰相的志文和手笔。正殿前天井还立有南京兵部尚书何鉴之子,官至奉训大夫南京太仆寺丞何宇墓前的石狮子及东门狮子牌轩明代石狮子各一座,南宋宰相王府第花园内的松化石(硅化石),和尚坐化缸等文物。城隍庙可称之谓邑县的一座小型石雕博物馆。

城隍庙已成为国家旅游景点大佛寺内其中的景点之一,是邑县全国非物质文化遣产新昌调腔目连戏与传统折子戏的演出场地。笔者原系新昌调腔一名演员,1993年调离剧团,被安排到文化文物稽查大队及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为使调腔成功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隍庙内与原调腔老艺人一起研究剧本,讨论排练计划和制定演出时间,并在调腔《目连戏》中担任“白神”主角。2005年新昌调腔被省人民政府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调腔上报所有“审遗”节目均在城隍庙明戏台中摄制。其建筑已多次被电视剧搬上屏幕,城隍庙现已被影视界命名为拍摄与创作基地。每天平均接纳游客约600人左右。于1999年重新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参考文献:俞南兴,赵曦新昌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选编,方志出版社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