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细中见匠心 微处有意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细中见匠心 微处有意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对祥林嫂共有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人们更多的是观其“眼神”,察其“脸色”。其实,服饰描写也是肖像描写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祥林嫂的服饰描写,不应该视为“眼神”、“脸色”的陪衬。仔细品味,尤其是祥林嫂的那根“白头绳”,更是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暗示身份,突显封建礼法的顽固与虚伪

祥林嫂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白头绳”标志着祥林嫂失去了丈夫,成了寡妇。当时理学盛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妇女必须“从一而终”,即使寡妇再嫁,也是大逆不道。一根“白头绳”,扎在头上,实际上,已经深深地“扎”进了祥林嫂的心:她要为死去的丈夫戴孝,要守住妇道,守住名节。这就是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法的影响而形成的人生准则。或许是听到婆婆要卖她,卖了再婚,就失了名节,于是,她决定“出逃”。祥林嫂的“出逃”,乃至后来被逼再婚时的“闹出格”,正是她信奉的那种死也要捍卫封建伦理道德的人生准则驱使下的自觉自愿行为。祥林嫂的“固执”,正昭显了封建礼法的顽固!

封建宗法制度规定,妻子为丈夫服丧三年,丈夫为妻子服丧一年,而且,期间禁止一切娱乐活动,不得改嫁或再娶。这根“白头绳”,暗示了祥林嫂仍处在服孝期。祥林嫂正全力做一个符合封建礼教的“正常”人。可是,她的婆婆――祥林的妈妈,却在儿子尸骨未寒时,就把儿媳“许给了贺家填的贺老六”,而且是强制执行。婆婆的思想如此“解放”,如此“前卫”,态度如此强硬,不能不说是对封建礼法一个有力的嘲讽。

二、暗示变化,凸现封建礼教的狠毒与残酷

鲁迅先生第二次对祥林嫂的“白头绳”进行描写,是在祥林嫂再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两处“白头绳”,除了表明祥林嫂寡妇的身份外,还通过黑白对照,暗示了此时的祥林嫂是满头乌发。从二十六岁死了丈夫,到二十九岁既丧夫又丧子,这近四年的时间里,尽管祥林嫂尝尽了人世的悲苦辛酸,但她的精神并没有彻底颓废。这“乌发”就是一个明证。可是,当祥林嫂倾其所有、满怀希望地前去捐门槛,换取的依然是“不干净”,一下子把她推人了绝望的深渊。“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真可谓“朝为青丝暮成雪”!变化之快,不正充分地凸现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折磨与戕害远比丧夫丧子更狠毒、更残酷!

屠格涅夫曾指出:“谁要是写出全部细节――那就失败了,必须把握一些有代表性的细节。天才即在于此。”(《创作漫谈》)鲁迅先生就是能撷取如祥林嫂“白头绳”一般的“有代表性的细节”,妙笔生花,于细微之中衍生出馨香四溢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