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城市功能演进与产业迁移:日本京滨工业区经验与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城市功能演进与产业迁移:日本京滨工业区经验与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城市功能演化与产业迁移联动,是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课题。在近代东京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制造业和重化工业集聚的态势。随着新兴工业化发展,传统制造业及重化工业又逐渐迁出东京中心地区,迁移至京滨工业区及周边地区,东京市内则仅剩下高端服务业、精密机械、奢侈品生产、出版印刷等主要产业。由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京滨工业区成为东京首都圈产业研发中心,并随着R&D溢出效应再次将科技创新产业扩散,从而使京滨工业区产业研发功能得到强化。为了充分借鉴京滨工业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在郑汴一体化产业布局规划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对城市功能演进规律的探讨,又要注重对产业迁移方式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在郑汴一体化产业布局过程中,要加强科技创新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R&D溢出辐射周边,带动中原经济区科技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个中原经济区的综合竞争能力。

关键词:城市功能演进;产业迁移;日本;京滨工业区;郑汴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2)05-0091-07

收稿日期:2012-02-08

基金项目:开封市政府委托课题“郑汴一体化产业布局差异化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孙建国(1963-),男,河南兰考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缘起

城市功能演进与产业迁移有紧密的联系,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相关成果。彭辉等人认为,城市功能布局主要呈现出空间专业化、梯度布局,和大集中、小分散的规律。促进城市功能与产业耦合发展的手段,首先是通过规划来引导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耦合;其次是开发城市特色资源,追求城市功能个性化;其三是推动城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完善城市相关配套服务功能;其四是拓宽专业化发展空间,使得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形成空间上的交叉;其五是塑造特色的区域品牌,提升城市价值,增强区域的辐射能力。城市功能体系具有的特点包括复合性、等级性、动态性、内部复杂性、空间具体性,等等。

陈柳钦探讨了产业结构与城市功能之间存在的同兴同衰的联动关系。他指出,产业结构调整既可强化城市相关辐射功能,亦可引起城市功能体系与空间分布格局方面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从第二产业主导型逐渐向第三产业主导型转变,相应的生产方式也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过渡,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扩散将形成新的产业分布格局。城市空间是由一系列块状功能区组成的,这些功能区是相关功能主体空间集聚的结果,它们的空间变化带动了城市空间的演化。在城市功能空间演化中,集聚以及由此形成的集聚效应具有关键作用。从城市的形成到功能空间的分化要经历几个阶段,其中新的工业空间的形成阶段会导致服务型产业空间扩大并对工业形成挤压,而工业扩张本身也需要更大的空间,这就使得工业企业向城市边缘地区转移,进而形成新的独立工业空间。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所需主导产业层次将发生变化。顾宝艳在对北京支柱产业的迁移问题进行研究时指出:“单纯的制造业已不能满足北京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北京需要的是创造、技术及加上创意的取胜之道。”迁移主要是从商务成本的最小化、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地区的产业集群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的。地区因素的变化是企业迁移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要素成本的地区差异会导致制造业相对生产成本上升。核心城市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往往是通过自身经济的辐射和扩散作用,并与周边城市开展合作,从而引导其他城市主动地向都市圈经济靠拢,最后逐渐形成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城市功能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是产业集群,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成为城市功能结构优化的核心。由于梯度差异的存在,主导企业影响并带动着辅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时,产业集群的自组织能力推动着集群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这就是产业集群的梯度效力。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Perroux)在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创新方面提出了“增长极理论”。并指出增长并非都是同时并进的,往往是集中于一些增长点上。每个增长点通过不同的发展途径实施经济扩散,对一定的区域产生影响,而各“增长极”自身也同时会产生“城市化趋向”。弗朗索瓦·佩鲁增长极理论强调城市和区域不平衡发展的问题,重视聚集和吸引效应、扩散效应,以及区位和中心优势等相关问题。

目前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方兴未艾,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郑汴一体化也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在郑汴一体化产业布局研究方面,有必要进一步关注城市功能演进与产业迁移的关系,总结历史经验,研究国外城市功能演进规律,这样有助于更好地为郑汴产业一体化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本文将对此做一系统、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二、产业迁移:京滨工业区的发展

根据城市功能演化的不同阶段,从城市形成到城市功能空间分化,主要有均质化阶段、商业空间分化阶段、综合服务型空间形成阶段、新工业形成阶段,以及居住空间的独立和多中心的形成等五个阶段。这五个发展阶段,从城市初期阶段工业、商业和居住区的混杂存在状态,到第二个阶段零售与批发为主,商业分化成为独立的商业区,再到第三阶段综合空间的形成,第四阶段则形成独立工业空问,最后在第五个阶段由于产业转移、商业空间的发展带动居住空问的变化,最终形成城市多中心结构。

京滨工业区是日本五大工业区之一,它以东京为中心,以关东平原为腹地,是包括东京、横滨以及川崎、千叶、横须贺等几个大中城市在内的日本最大的工业区,也是以钢铁、石油冶炼、石油化工、精密机械、商业服务、印刷出版等部门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从东京都市区功能演进与京滨工业区产业布局发展状况分析,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前京滨工业区企业集中和产业聚集阶段;20世纪60年代开始产业向外扩散阶段;20世纪80年代之后京滨工业区产业研发机能强化阶段。

近代日本工业区是支撑日本经济成长的重要因素。工业区问题的分析包括在特定地区工厂的集中、产业的集聚、劳动者在区域人口中所占比例变化,以及企业间合作关系加强等内容。日本工业区的发展,最早大约是在19世纪末产业革命时期。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契机,日本工业区发展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京滨工业区发展的初期,主要是集聚制造业与重化学工业为主。19世纪末之后,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棉纺织业、铁路、矿山等产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日本开始在首都东京市近郊的芝浦临海工业带进行产业布局。日俄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都具有了机械、器具生产及化学工业等产业集聚的倾向,其工厂数量不断增加,并随着川崎、横滨方面地理空间的扩大及地价比较优势的存在而逐渐形成产业向此方向发展的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才真正形成所谓重工业地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恐慌及关东大地震,加剧和强化了独占资本对产业的支配和垄断地位。1928年之后,临海工业地带逐步具备了发展大型工业的条件。工业区形成的前提条件主要是原料、劳动力,以及工业用水、电力供给等等。从指标分析来看,工业区建设在设备投资、工业生产值、雇佣劳动力等方面必须绝对超过其他地区。京滨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有:工业区的建立是以大规模的填海造地作为前提的,随着政府、地方团体、财阀资本等参与其投资活动,以及资本与劳动力的配给、土木技术的导入、工业用水及电力供给等要素的集聚,使得京滨地区形成了作为工业区的重要基础条件。工业区形成的第二个条件是企业与资本的集聚,企业之间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形成。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强力保护重化工业进入京滨地区,以军需工业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得到较大发展。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从1942年开始日本政府便逐步转向发展民需市场。1957年,神奈川县工业生产额达到8174多亿元,其产业占比为:输送用机械器具制造业18.1%,钢铁业16.4%,电器机械器具制造业12.4%,化学工业8.8%。以上四类产业所占比例超过一半,占工业总产值的55.7%。

根据上述城市功能演化不同阶段的情况,京滨工业区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东京作为一个大都市其功能演进及产业不断向外扩散的过程。东京都从20世纪60-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就开始实施“工业分散”战略,将一般制造业外迁。以机械工业为例,机械工业是京滨工业区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原来主要分布在以东京火车站为圆心,半径为50公里至60公里的地区内,但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机械工业就开始分散到地区。这种扩散方式既解决了大都市的过度膨胀问题,又促进了地区工业的发展。据日本通商产业省统计,1974年外迁工厂88家,其中66家来自东京都。另据1997年调查资料统计,在被调查的96个样本中,迁移到多摩地区的制造业中小企业其创业地47.9%来自东京市,这个比率还是相当高的。再根据日本首都圈产业活力化协会(TAMA)调查的数据,东京都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至2000年,外迁制造业企业数量相当可观,详细数据请参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东京都地区制造业企业逐渐外迁,都心地区制造业企业数量逐渐减少。这些外迁的制造业主要选择临近的投资环境好的京滨工业区。可见,作为都市区核心产业向外迁移的情况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一直在持续进行。

东京都开始实施“工业分散”战略之后,中心城区强化高端服务功能,重点布局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服务性行业、奢侈品生产和出版印刷业。东京都产业布局从传统工业化时期的一般制造业、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格局,逐渐蜕变为以金融服务、精密机械制造、出版印刷等高端产业为主,目前化工、石油、钢铁等产业部门已全面退出东京。

再从企业迁移与产业布局的关系来看,由于企业迁移,企业生产也会发生一些变化。“电气机械工业的生产机能看起来逐渐从东京中心地区撤退而向横滨市、川崎市和东京西郊地域转移。”

三、辐射带动:都市核心区商业服务功能

相对于制造业、重化工业集聚来说,都市核心区聚集商业服务机构,并提供相应的商业服务,是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金融服务、商贸物流、生活服务、出版印刷等相关商业服务机构的集聚,涵盖了生产性和生活业,是都市核心区扩展辐射带动效应的重要产业。

以东京为核心组成的首都圈产值占日本全国总产值的37.4%,该地区是对日本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地区。由于首都圈核心城市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服务性产业,该地区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随着京滨工业区的兴起以及住宅、现代农业的发展,商业服务业也随之在东京都以外的地区发展起来。东京机械工业集中的南部地区和消费品工业集中的东部地区,形成了混合工业区。工厂大多集中在与川崎相邻的东京南部,在大田区内其密度特别高。南部区基层集团的工厂把其产品交给机械零部件生产厂,并与其他地区基层集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东京南部和东部地区的基层集团还与消费品生产密切相关。在东京的混合区中,工厂密度和人口密度特别高,构成了生产一生活混合区。该地区大多数工厂主都以本厂为主,该厂的工人也都住在工厂附近。在首都圈第三产业发展变迁过程中,可以看出服务业产值份额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首都圈第三产业结构变迁具体情况参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首都圈第三产业结构以服务业所占份额最大,各年所占份额分别都在20%以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提高其在圈域第三产业产值中所占的比例。至2005年,东京的传统制造业在东京行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经明显减少,排在前几位的行业主要有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等等。2007年,第三产业产值达到212兆日元,在首都圈第三产业总产值中占26.2%。

在东京产业结构构成中,都市型产业的比重逐步增加,加上政府在产业政策方面的支持,使出版印刷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一举成为东京的主导产业。与此同时,产值比重居前的其他行业在整个工业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这反映出东京某些高端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其中出版印刷业80%集聚在东京。东京出版印刷业已成为东京生产业中规模最大的产业。2001年,其企业数、从业人员数、产值分别占东京相关产业的24%、29%和31%。东京都心地区的出版、印刷业及图书装订业成为主导优势产业,主要是因为东京的中心部位是日本中央政府和许多大企业总部所在地,出版、印刷工业及图书装订业为之提供了必要的配套服务。

在商业服务业方面,2009年,日本首都圈区域商业服务店铺(规模在1500m2以上)总数已达841家,其中东京都、神奈川县(包括横滨市)商店数分别为266家、163家。东京都商店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带及邻近中心区的商业替代功能区,而横滨市所在的神奈川县商店主要集中在郊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京滨工业区的发展带来的居住人口的增加,及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带来的人口集聚区的形成,大大增加了相应的商业服务需求。其具体情况如下(参见表2)。

上述表格数据说明,随着京滨工业区建设和发展带来的人口集聚,需要建立相应的与之配套的商业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的布局除了传统的商业中心区之外,在新兴工业区也要布局适当的商业服务性产业。

滨海地区都市区发展具有的产业配套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港口物流等设施的配套建设与管理方面。在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京滨工业区在港口、运河、交通设施配套建设满足了工业区产业布局的需要,配套设施的协调管理及合作机制,使得这些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发挥了更大的效用。京滨工业区有东京、横滨和川崎三大港口,港口物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港口码头使用率的提高和费用率的降低,可以帮助相关企业降低货运成本。京滨工业区为了对东京、横滨和川崎三大港口实施一体化管理,专门成立了京滨工业区港口协会,以提高港口物流系统的管理效率。京滨工业区港口协会由东京港、横滨港、川崎港、政府部门和相关行业的代表组成,由其负责统一协调三大港口日常运营方面的工作,其目标就是落实和推动三大港口间无缝化协作。港口管理机构还加快了三大港口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港口经营管理和物流服务网络机制优化等项目的规划与实施,持续提高了京滨工业区三大港口物流配送的流量和效率,从而增强了京滨工业区港口物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了消除京滨工业区东京港、川崎港和横滨港三大港口间固有的矛盾、摩擦和障碍,京滨工业区港口协会一般每隔2-3个月举行一次会议,如果有必要甚至每个月举行一次会议。根据2008年9月18日东京都知事、横滨市市长和川崎市市长达成的协议,三大港口真正实现了实质意义上的统一。

四、科技创新:产业化与R&D溢出

现代城市具有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机能,其中都市核心区集聚大学及研究生院机构数量的增加、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是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基础。从东京都核心区范围来看,就有数量众多的大学,主要有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电气通讯大学、中央大学等近百所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都市核心区产业功能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在都市核心区产业布局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20世纪之后,东京都、神奈川县等地大学及研究生院机构的发展与学生数量增加情况参见表3。

东京都、神奈川县(横滨市)、琦玉县的大学及研究生院规模与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是东京都市圈科技创新人才集聚的重要条件,这为科技产业化提供了人才和知识保证。京滨工业区集聚了许多具有技术研发功能的大企业和研究所,主要有NEC、佳能、三菱电机、三菱重工、三菱化学、丰田研究所、索尼、东芝、富士通,等等。这些机构都是京滨工业区具有产业创新能力的机构,从而使得京滨工业区具有很强的管理和科技研发能力。京滨工业区布局的大学主要有庆应大学、武藏工业大学、横滨国立大学,等等。京滨工业区积极促进各大学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努力实现大学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京滨工业区建立了专业的产、学、研协作平台,积极完善相关产、学、研合作机制,这对于提高该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以东京大学为例,为了开展产、学、研合作事业,东京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本部,具体负责东京大学科技创新的产业化以及与企业的合作。仅2006年,东京大学利用自身知识资源就参与成立科技创新企业24家,涉及的东京大学各研究科所有:工学系研究科、医科学研究所、医学系研究科、理学系研究科、农业生命科学研究科、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生产技术研究科、先进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综合文化研究所、空间情报科学研究中心,等等。首都圈大学创业企业变化情况参见图2。

都市核心区具有引导高层次产业创新的功能,因此,在东京都及京滨工业区建设产业创新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东京首都圈充分利用区内资源发展科技创新产业,保持首都圈在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据平成20年度(2007年度)统计资料分析,首都圈在全国移动通讯、IT信息产业、软件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情况参见图3。

一方面,随着东京城市功能发生变化,城市中心地区的一些高科技资源逐渐向周边地区转移;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京滨工业区制造业及其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必要将东京的一些技术创新产业迁移至京滨工业区。“在京滨工业区,为了保持工业生产不发生停顿和减退,特别是东京都市区开始向近郊地域增加高科技产业的份额,管理机能及研发(R&D)机构从东京中心地区向川崎市、横滨市集中,进一步充实郊区地区的R&D机能,使得(京滨工业区)工业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②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汇率升值、土地价格上升,以及技术革新等创业环境的变化,横滨市、川崎市的工厂逐渐从生产中心向研究开发中心转移。随着京滨工业区企业研发机能的不断加强,京滨工业区的产业发展从以单纯依靠大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为主,转向集聚大批研究开发单位和产品试验机构为主,使得京滨地区成为日本的研究开发中心之一。综上所述,从东京及京滨工业区城市功能演进的历史可以看出,东京都市核心区产业的扩散是产业向京滨工业区周边迁移的主要原因之一。区域内部的产业迁移,从一开始的制造业迁移,再到钢铁、石油、机械等产业的迁移,这种产业迁移只是表现在范围上大小不等的区别。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东京都市核心区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及研发功能的外溢,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迁移的性质,即产业迁移进入到一个层次高、辐射能力强的新阶段。

京滨工业区核心地区是指东京和横滨之间的沿海地区,由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产业迁移的充实和提高,使得该地区具有了产城融合的机能。随着京滨工业区总部经济和科技产业化能力的不断加强,形成了其产业研发机能的外溢,相关产业机构不断向远郊迁移,这对日本整个关东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较大影响。

五、日本京滨工业区建设经验对郑汴一体化产业布局的启示

在京滨工业区建设发展过程中,集中体现了如下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即随着城市功能的演化,城市核心区产业逐渐发展,城市核心区产业向外迁移;东京一般制造业、重化工产业向边缘地区逐渐外迁,最后东京布局的产业以高端服务业与奢侈品生产业等为主;都市核心区逐渐形成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之后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R&D外溢的态势。

京滨工业区建设的经验对郑汴产业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郑州、开封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从工业化发展阶段来看,其正处于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转变的时期,因此,要做好郑汴一体化的产业布局,应该认真吸取国外经济一体化的经验教训,进而促进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郑州市虽然现在尚处于不断提高经济总量、提高其首位度的阶段,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郑州市高速发展之后也将面临核心城市功能演进与产业迁移的问题。所以,与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付出较高的产业迁移成本,还不如在当前就着手在郑汴一体化核心区布局一些功能层次较高的产业,以加强知识创新型产业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中原经济区的综合竞争能力。郑汴一体化现有政策规划并未充分强调科技研发的辐射带动作用,但是,郑州在获得一定的经济总量之后,必然会面临着产业扩散的问题。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是,随着郑汴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强,郑州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将会进一步引导郑汴一体化科技产业的创新,随着郑汴都市核心区呈现R&D溢出效应,则会进一步促进整个中原经济区经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从现实情况来看,在郑汴一体化背景下,郑州、开封都市核心区在科技研发方面并没有系统的政策指导,当然,也没有具体的规划内容,未来急需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

2.在郑汴一体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对城市功能演化过程的解析,了解城市功能演化引起产业从都市核心区向周边区域迁移的过程和途径,这对于都市核心区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作为郑汴一体化载体的郑汴新区具有辐射带动的功能和作用,要尽量做到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发展与整体产业布局相配套,并对周边形成辐射带动作用。郑汴一体化进程已经到了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的时期,因此,目前在产业布局及城市规划中,应在郑汴新区这个郑汴一体化核心区的平台上,布局相应的高端服务性产业。

3.借鉴京滨工业区建设经验,在产业选择方面应注意考察产业发展的方向,尽量避免选择那些即将衰落或成长性预期不高的一般传统制造业。在郑汴都市核心区布局产业的选择方面,应以发展新兴产业为主,这也是基于提高郑汴都市核心区综合竞争力等方面的考虑。

4.京滨工业区产业迁移及发展也有值得注意吸取的教训:20世纪60年代之后,该工业区逐渐出现了诸多矛盾,环境污染造成了环境酸化,发展工业经济付出的环保成本较大,这是在郑汴一体化产业布局过程中需要引起注意的。在郑汴产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做好环保规划,涉及工业用水、大气污染治理、居民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要贯彻环保优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