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川崎病凝血功能检测动态观察的临床意义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川崎病凝血功能检测动态观察的临床意义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不同时期凝血功能与疾病进展的关系,为指导临床诊治、减少后天性心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监测KD组和对照组患儿不同时期凝血功能及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关系。结果 ①KD组患儿D-二聚体升高者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④动态观察CAD组与NCAD组D-二聚体升高比较0.05),7~14 d组差异极显著(P14 d组有显著差异(P

【关键词】动态观察;凝血功能;川崎病;早期诊断; 冠状动脉病变

Clinical meaning of dynamic observation of blood coagulation for kawasaki disease

XUE Xiang-ping, CAI Jun-wei, SU Su-lia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Chenxinghai Hospital of Zhongshan, Guangdong 52841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rogress of disease with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different phases of kawasaki disease(KD) to provide foundation for guid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cquire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ethods Monitor the relation of progress of disease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 in different phases of kawasaki disease(KD) and the control group。Results ①D-dimer of the patients of KD were higher significantly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④According to the dynamic observation,It had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AD group and NCAD group in less than 7 days (P>0.05),and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7 to 14 days (P

【Key words】 Dynamic observation;Blood coagulation;Kawasaki disease(KD);Early diagnosis;Coronary artery lesions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目前尚无可以早期确诊的特异性手段。川崎病的冠状动脉并发症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1]。本文通过动态监测川崎病患儿不同时期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关系,探讨凝血功能在KD患儿病程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KD组:40例KD为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本院住院的患儿,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2岁10个月。根据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扩张组(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 7例,其中5例为轻度冠状动脉扩张(内经

1.2 诊断标准 KD组患儿诊断及冠状动脉损害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的诊断标准[2]。

1.3 方法 本研究将川崎病患儿40例按起病 14 d分3个阶段分别抽血进行凝血功能测定,包括D-二聚体(D-dimer 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凝血酶时间测定(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Fib)五项检测进行动态观察,同时将门诊体检的4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KD组与对照组的凝血功能的指标变化。本项目使用东亚CA1500仪器,采用德林(DADEBEHRING)试剂盒,正常参考区间D-D(63.8~246.4μg/L)、PT(10.4~12.6S)、TT(14~21S)、APTT(22.7~31.8S)、Fib(1.8~3.5 g/L)。

1.4 治疗 均采用单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2 g/kg)治疗和常规阿司匹林片口服(30~50 mg/kg/d)。

1.5 统计学方法 各种发生率比较均选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40例KD组与40例对照组D-D测定结果比较见表1。

2.2 14 d时40例KD组与40例对照组D-D测定结果比较见表2。

2.3 40例KD组中CAD组与NCAD组D-D结果比较见表3。

2.4 14 d时40例KD组中CAD组与NCAD组D-D测定结果比较见表4。

2.5 动态观察40例KD组与40例对照组的PT、TT、APTT、Fib检测结果,除2例APTT稍延长外其余均正常,两者比较无差异性(χ2=0.5128,P>0.05)。

3讨论

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症疾病。KD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免疫损伤所致血管炎及其导致的冠状动脉损害 [3],自日本医生川崎富作1967年首次描述本病以来,经过40多年的研究,KD的病因、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但大量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支持该病的病因可能与感染因素有关,现在比较认可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发病急性期的免疫系统高度激活导致的血管炎损害[4]。该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冠状动脉损伤、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扩张、心肌梗死,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已成为儿科心血管领域的主要课题,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川崎病的发生、发展与血液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倾向密切相关。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动的血栓形及纤维溶解活动就会有D-二聚体产生,反映机体存在高凝状态或血栓的形成倾向,是体内高凝状态、纤溶系统异常或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之一。临床已广泛用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白血病、肾脏疾病等高凝状态时的检测[5]。本文通过探讨本组病例,力求寻找出可以早期诊断及预测冠状动脉损害的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①KD组患儿D-二聚体升高32例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 53.3333,P

综上所述,D-二聚体升高可作为KD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且可作为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动态观察川崎病患儿的凝血功能(D-D、PT、TT、APTT、Fib)检测的研究,可以准确了解不同时期的川崎病患儿有无高凝状态或出血倾向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是否影响治疗及预后情况,即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Newherger JW,Takahashi M,Gerber MA, et al.Diagnosis,Treatmem,andlong -termmanagement0fKawasaki disease:a statemeat for HealthProfessionalsfrom the Committee on Rheumatic Fever, EndoearditisandKawasakiDisease,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 American Heart-Association.Circulation,2004,110:2747-2771.

[2]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98-705.

[3] Benseler SM, Me Crindle BW, Silverman ED, et al.Infections and Kawasaki disease:implications for coronary artery outcome.Pediatircs,2005,116(6):760-766.

[4] 杜忠东.川崎病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10):724-726.

[5] 王英姿,汪祝,等.川崎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变化及其意义.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8,11(6):463-465.

[6] 杜军保.川崎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10):727-728.

[7] 张永兰,杜忠东.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的危险因素.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10):74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