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实证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实证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在建立凯恩斯消费函数模型和杜森贝里消费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对平均消费倾向等变量做Logit变换,建立了Logit平均消费倾向模型。然后,利用1992―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等样本数据,对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呈现下降的趋势。最后,提出了提高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居民;居民消费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消费函数理论;Logit变换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8-0020-04

一、引言

消费需求既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又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它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20多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率可分为居民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两部分)一直处于低位水平,并保持持续走低态势。1985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为66.36%,到2005年,最终消费率已下降到52.1%,其中,居民消费率下降最为严重,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了2005年的38.2%o

为了准确把握居民消费率的决定因素,许永兵(2005)采用因子分解法,把居民消费率分解为两个因子的乘积,即:

e=Y/GDP×C/Y

式中,e为居民消费率,C为居民消费需求总额,Y为居民总收入;Y/GDP为居民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因子,C/Y为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因子(APC)。可见,居民消费率由两个基本因素决定:居民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和平均消费倾向。根据这个分析框架,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居民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下降;二是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综合司课题组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宏观收入分配中,居民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稳中有升。国家统计局测算的结果是:1992年这一比重为67.7%,1998年为67.9%,1999年为68.5%。国家发改委综合司课题组的调整计算结果是:1992年该比重为67.7%,1997年为68.1%,1999年为68.1%。由表1中数据可见,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1992年一直呈下降趋势,从1992年起的82.5%下降到2005年的75.7%。

由此看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下降并非是因为居民总收入占GDP比重下降,而可能是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所致。那么,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理论模型应该怎样建立?哪些因素影响了它的变化?是否因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太慢?或者城镇失业率上升太快?或者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比重提高过快?抑或文教娱乐消费比重太高?抑或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增加?

在国际经验方面,Dardanoni和Valentino检验跨地区英国农户的数据时发现,60%以上储蓄是出于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预防。parro和Lee分析了1965-1985年116个国家的情况,他们发现,有5个重要因素可以将增长缓慢国家与增长迅速国家区别开来。Zeldes和Stephenp对预防性储蓄模型进行经验分析,结果显示,如果没有收入不确定性因素,不同收入阶层的美国人将会不同程度地减少谨慎储蓄的比例。

针对多年来我国消费相对不足的问题,黄微分撰文分析了我国最终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许永兵也指出,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晓强分析和构造了1992-2002年期间城乡居民的消费函数模型,但对原因的研究均缺少实证分析。袁志刚和宋铮、孙风和王玉华、藏旭恒和裴春霞、万广华等的相关研究有比较一致的结论:不确定性对中国居民的即期消费有负面影响,中国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降低了消费。李军对收入分配对消费的影响问题有过研究。

本文将根据1992-2005年我国的统计资料,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讨论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建立Logit平均消费倾向模型,用以解释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最后,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理论模型

凯恩斯是消费函数理论的奠基者。他认为,消费是现期收入的函数,即:

C=α+βY

其中,C是现期消费,r是现期收入;α为常数,α>0;是边际消费倾向(MPC),0<β<1,表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增加的幅度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平均消费倾向APC=C/Y=(α+βY)/Y=a/Y+β,随着Y的增加,α/Y下降,从而APC随着Y的上升而下降。然而,库兹涅茨对1869-1938年美国的国民收入与个人消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这期间,美国的国民收入增加了大约7倍,但APC相对稳定,一直在0.84与0.89之间,并不象凯恩斯预言的那样呈递减趋势。

杜森贝里(Duesnberry)认为,消费取决于他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还具有习惯性。除了受当期收入影响外,消费还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的影响,即棘轮效应,从而提出:

Ct=(β0+β1/(1+g))YT

式中,β0+β1/(1+g)是平均消费倾向,此式具有长期消费函数的特征。

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弗里德曼(Friedman)1957年分别提出了消费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LC-PIH),两者都是对未来收入进行分析。不过,生命周期假说更多地强调储蓄的动机,把财富和收入都纳入消费函数,而持久收入假说更多地关注个人一生的预期收入。这两个假说结合起来,构成了现代西方消费函数理论。即:

C=aWR+bθYD+b(1-θ)YD-1

式中,YD为来自于劳动的可支配收入,YD-1为前期来自于劳动的可支配收入。20世纪70年代左右,实证研究发现LC-PIH模型的预期精度下降,老年人并没有象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假说所预言的那样有负储蓄。经验证据还表明,传统的简单消费函数似乎也在起作用,后来许多理论对其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20世纪70年代以来,霍尔将理性预期因素引入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假说,提出了“随机行走”模型。同时,霍尔也承认,现期收入有很高的解释价值,并认为这与生命周期一持久收入假定的随机含义并不矛盾。

可见,关于消费函数理论及模型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到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再到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再把财富和不确定性因素纳

入消费函数,每一步升华都与实证分析密不可分。实证分析表明,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模型和杜森贝里的长期消费函数模型仍然可以作为分析消费行为理论的基本参考模型。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消费信贷困难、社会保障缺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居民的收入预期不稳定,消费和储蓄动机变化较大。因此,将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生搬硬套到我国现阶段的消费行为理论之中,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建立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模型和杜森贝里的长期消费函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本文将引入解释变量现期收入(Y)、失业率(SYL)、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比重%(WJL)、医疗保健消费比重%(YBL)、基尼系数(CN),然后进行回归分析。考虑到平均消费倾向(APC)、失业率、基尼系数、医疗保健消费比重和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比重均介于0和1之间,对这些变量进行Logit变换,建立回归模型:

式中,u为随机误差,0≤APC≤1,0≤Y,SYL、WJL、YBL和GN的取值范围为[0,1]。上述回归模型称之为Logit平均消费倾向模型。

三、数据来源与计量分析结果

根据1992-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并参考罗曰镁、李实等的结论,经计算整理,可得到表1:

根据上述统计数据,我们定义:

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APC):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C)/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

采用SAS统计分析软件,可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1.根据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可以得到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模型

C=298.9934+0.7361Y+u

(51.4978) (0.0081)

R2=0.9986,Adj R2=0.9984,F值=8339.89,P值<0.0001。

(1)

式中,C和Y分别为城镇居民年消费性支出和年可支配收入。

2.根据杜森贝里的消费函数理论,可以得到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模型

C=0.7794Y+u

(0.0057)

R2=0.9993,Adj R2=0.9993,F值=18822.3,P值<0.000l。

(2)

式中,C和Y分别为城镇居民年消费性支出和年可支配收入。

3.Logit平均消费倾向模型

经过逐步回归,并用C(p)统计量进行变量的选取,可以得到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模型:

R2=0.9993,Adj R2=0.9991,F值=8057.24,P值<0.0001。

(3)

式中,SYL为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GN为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u为随机误差。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作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一个基本参考模型,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模型(1)较好地拟合了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平均消费倾向。这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不会低于73.6%,但是,这个模型解释不了平均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

2.作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另一个基本参考模型,杜森贝里的消费函数模型也较好地拟合了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这说明,从长期来看,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稳定在77.9%左右,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一点较好地反映了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特征,但是,该模型同样也解释不了近10多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

3.Logit平均消费倾向模型建立了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各种可能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解释了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

从(3)式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均呈负相关。失业率的上升将使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基尼系数的提高也使平均消费倾向下降,而可支配收入因素、文娱教育消费比重因素和医疗保健消费比重因素对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影响并不显著。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及逻辑分析,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提高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

1.合理运用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居民的总体消费倾向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原有的收入分配制度被逐渐打破,城镇居民的个人风险迅速上升。由于个人风险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基尼系数可以用于衡量个人风险。凯恩斯曾指出.长期看来,消费倾向将随着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的上升而下降,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呈负相关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合理运用收入再分配政策,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城镇居民总体消费倾向,是解决消费问题、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

2.改善就业环境,发展职业教育,降低失业率

近年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不断攀升,极大地抑制了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为了降低失业率,政府应当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就业服务;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以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3.建立和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为消费增长创造稳定预期环境

贝佑米(Bciyicmi)认为,现期收入的变化对于消费的作用往往被高估了。他利用加拿大各省的失业率和非耐用品消费数据分析发现,良好的风险分摊机制比现期收入对消费增长具有更大的作用,那些享受了充分保险的居民具有更高的消费倾向和更多的消费选择。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不稳定,消费仍然主要取决于现期收入,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此可见,政府应当通过建立和完善包括养老、失业、医疗等风险防范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创造一种稳定的预期环境。

作者简介:张志强,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经济学。

责任编校:周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