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华文化的创意表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华文化的创意表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著名电视策划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

这些年来,中华文化屡屡被作为一种识别符号、局部元素点缀在各种表现形态之中,却在最近一两年开始转而呈现为一种气质创意,我们的特质是什么,我们真正的创意空间又是什么。它应该基于一种全面的考量:有关中华文明的创意从几前年局部的物理式的点缀,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化合反应。针对中华文化的创意实践这个主题,我谈几个观点。

创意时间上回归节气

文化是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中华文化的时间维度是什么呢?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气质和观念如何在现代创意中的彰显,如何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因此,我们的创意不再仅仅是中国红的颜色、青花瓷的元素的点缀,我们今天真正需要的是中国特有的哲学观念在创意空间中如何彰显。

农耕文明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根,它不仅仅关系着土地中生长粮食,更关系着整个民族的伦理观念,关系着我们的规矩和归属。其实节气不是一件小事情,在我看来,美国的节日是从天上下来的,中国的节日从地里长出来的。中国过的是什么?过的是节气和秩序。比如清明,这是一个节日也是一个节气。我们会慎终追远,送上对祖先和先辈的致意。

中国人的二十四节气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基督教国家的礼拜。无论欧洲还是美国,无论在工业革命之前还是信息化的时代,他们上教堂礼拜的习惯都不会停止。反观中国,节气是我们农耕文明的时代最重要的律条。它作为一种文明时间坐标的接续已经在当今出现了断裂。

这样,我们可以试着通过创意空间完成这种坐标的接续,可以在中国迅速走向城镇一体化的过程中还原农耕文明的节奏与观念,此时节气更不再是一件小事,而是大创意在局部空间完成的一种唤醒。

创意空间中回归禅境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由节气构筑在土地上,而土地之上则是中国人的山水与禅意。中国人的空间观念是自我永远在远山近水中悟得空的禅境。在中国文化中,山如德,水如智,提倡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就如同山峦般有坚守;但道家的智慧则是上善若水,万物莫与之争,这共同组成了古代中国人的山水之德。而如今,先辈的智慧正在远离我们的生命,山水也在远去,离开了这些我们的创意就成了自恋的盆景。离开了这些滋养,再尖端的技术都成了空洞的载体,失去了内涵和根系。

禅是什么?禅不是各种形式感的堆砌,禅是一种空灵中的觉悟。只有将自己完全腾空才能感受这种空与静。而好的创意就是接续这种民族的血脉,并真正还原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如果禅境本身能够还原到生活中,就成就了丰富的创意空间。

创意内涵中回归写意

写意性是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质。戏曲中只要一根马鞭,就有了马;只要跑上一圈就如跑了千里。古代的中国,音乐演奏不为取悦他人,“琴到无人听时工”,陶渊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李白又评道:“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正是通过写意性,中国文化激活了万水千山,打通了古今自然。中国文化不沉溺于具象,点墨可以分五色,绘出远山近水,无穷诗意。中国禅宗中最美好的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凡事要留一点点空间,这一点就是写意性。当下的我们如何将这个写意性变通自然地体现在创意里?当下的创意多执着于具象,怎么样破象,怎么样超越于象外,当我们的观念在这个境界中打开,写意性能够激发的无穷创意就显现出来了。

写意性最集中地表现在中国的诗歌中。诗歌是中国人的乡土,也是中国人生命的表达节奏。诗意不是春花秋月,诗意是生命的张力。

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里都有故事,都有观念,都包含了创意的可能性。如果我们能够将创意落实在汉字和诗歌中,文化的气质就凝结起来了。

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是天人合一。山水与禅境是空间的表达;写意性贯穿于音乐、美术以及人与自然的沟通方式中;我们的诗歌更是中华文化血脉中的乡土,让我们以独特的张力完成有限时空的创意。期待我们的创意从符号堆砌走向气质表达,指向中华文化的更高层次的创意实践――在这个旗帜下我们会一点一点完成更多的呈现,并让这种呈现给我们喧嚣的俗世注入祖宗传下来的福音,让中华文化成为现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责任编辑/吴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