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作业反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作业反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不能忽视作业反馈等要素的价值。通过对作业的处理与反馈,教师能够了解学生所处的状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改进教学手段及增强教学效果奠定基础。研究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设计三次作业,分析作业反馈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作业反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业反馈;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103-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忽略了作业及其反馈的重要价值,对课堂之外的作业环节,往往不那么重视。很多心理健康课的教师并不布置作业,以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学业负担。有些教师会选择布置思考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但并不要求提交作业。作业具有特定的功能,可以促进大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以及各种技能的形成。作业反馈是把作业中呈现出的信息和问题再次返回到学生的头脑中,以利于认识、改进和提高。合理地布置作业和适当地作业反馈,是保障和提升教学效果的有力途径。教师不布置作业,或将作业布置下去,却不及时检查,都无法发挥作业反馈的作用。作业反馈应当是整个作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有益处。下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尝试将作业反馈的方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去,并检视和反思作业反馈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方法

作业可以使学生准确地将信息传达给教师,作业反馈可以使教师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学生。通过这个双向反馈过程来研究课堂教学,或许对教学活动大有助益。为了实现这个双向反馈,并尽可能多地在反馈中发现问题,研究设计了三次具有连续性特征的作业。教材选用《大学生活健康心理学教程》,课堂讲授的课程共10次,作业布置穿插在10次课程之中。时间次序和主题分别为:第一次作业安排在第3次课程《个性及其优化》之前,主题为“认识自我:谈谈我的优势与劣势”;第二次作业安排在第6次课程《挫折及其应对》之后,主题为“认识压力:我所经历的一次压力事件”;第三次作业在第九次课布置,即全部课程结束之前,主题为“认识老师:写给心理老师的一封信”。三次作业都要求围绕主题进行写作,没有其他限制。整体设计理念是引导学生认识内在的自己、认识外在的环境,并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里的作业,实质上是学生的自我陈述报告。通过对作业的回收、批改和整理,分别将三次作业所收集到的有用信息以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反馈给学生。

三、作业反馈

三次作业收集到大量信息,下面是对这些信息的整理和分析。

(一)以学生的自我分析为基础,了解学生现在所处的状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领悟

第一次反馈时,对主题为“认识自我:谈谈我的优势与劣势”的作业在课堂上作了总结分析和展示。总结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体评价,二是优势与劣势,三是存在的问题。首先,在总体评价上,学生的自我认识较为客观且带有积极性。在分析自身的优势劣势时,能够认真反思。表明他们以此为契机,对自己进行了重新认识、发现、定位。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并存,尽管不少学生提到的缺点要多于优点。这看上去似乎并不乐观,不过可能与成长背景和文化环境有关(例如对于谦虚的推崇,并不提倡自我张扬)。事实上,学生对未来满怀期待,他们认为上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和心态,并表示要做一个乐观、幸福、有用的人。其次,在优势与劣势方面,学生的分析极其细致但是欠缺条理。他们列举出自身诸多优势与不足,但大多只是简单堆积词汇,而没有对其进行分类和深入分析,略显肤浅。例如,学生认为的优势包括“喜爱数学、不喜欢网游、个子高、会玩、年轻、”这样一些描述,劣势中还包括“懒(几天的袜子一起洗,赖床)、不认真听讲、长得不帅、身材偏瘦、身材偏胖”这样一些描述。透过现象看问题,这里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优势与劣势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思维方式以及态度和价值观层面。最后,对作业中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总结,从侧面发现当前阶段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并反馈给学生。其问题包括:书写上,90%的同学有错别字或语句不通且字体不端正;认识上,80%的同学谈到缺点多于优点,60%的同学认为性格内向是缺点;交往上,70%的同学谈到不喜欢或不善于人际交往;态度上,5%的同学态度不够端正、敷衍了事。这样划分之后,便于他们找到自己在班集体中所处的位置,从而主动思考,并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领悟。

(二)通过两次作业的对比分析,检查学生课堂学习状况,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形式与手段

第二次反馈时,对前两次作业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一次为课前作业,学生对课程内容还没有进行学习,尚不熟悉;第二次为课后作业,学生已经经过课堂学习过程,对相关知识有所掌握。比较的结果发现,第一次作业更为开放,学生基本上没有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自我分析,而是自由发挥,发散性较强,涉及范围较广。第二次作业相对规矩、保守,对于压力事件,超过70%的作业都与高考有关。如“考试结束后,担心自己考得很差,回到家时却还要表现出自信满满的样子”,“当时只是觉得心中苦闷,觉得十几年的学习都白费了,觉得别人都会瞧不起自己”。此外,少数学生还引用动机理论、焦虑理论等心理学知识对自身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指出高考时动机过强、过于焦虑影响了自己真实水平的发挥。从对两次作业风格与内容的比较中,可以形成三个方面的解释。一是课堂教学可能具有使学生思想刻板化的危险。第二次作业没有第一次活泼,相对死板,内容也更为固定,可能是受到课堂教学的影响,无形中限定了学生的思考范围。二是学习迁移影响作用显著。少数学生经过短暂学习,已经具有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意识,这是正迁移的作用。同时,课堂教学中讲授了较多高考相关的问题,可能是导致学生作业往高考方向集中扎堆的原因之一,这是学习迁移的负作用。三是高考对学生而言意义非凡。可能是因为刚经历过高考的原因,学生对于这一阶段的压力印象深刻。从比较结果和原因分析来看,教师似乎更应该反思自身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注意教学中的心理规律,同时也应当关注实际的教育问题。

(三)将调查融入作业之中,充分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帮助教师增强教学针对性、改进教学效果

第三次作业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的广泛调查。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直接陈述,反馈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并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供线索。经过对作业的筛选和分析,得到了积极和消极反馈信息。积极信息有两类,一类是对教师的褒奖,例如“如果每周能多几节心理课,那便是极好的”;另一类是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例如“课堂上多讲些贴近同学们的话题,解决同学们的生活困惑,激发听课兴趣”。消极反馈信息表现为少数学生对教师的行为和态度等方面不能理解,一类是表现出抱怨和不满,如,“从小学到大学,老师总是居高临下,没有一个老师是真正关心学生的”;另一类是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寥寥几句,敷衍了事,如,“没什么好写的,我的心理非常好,请老师放心”。以上调查收集到了许多有用信息:(1)学生对教师的褒奖信息,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教师从学生反馈中得到的最直接的益处。当然,教师也不能盲目乐观,还应结合自身情况去识别这些信息的真伪,学生也会有说客套话、与老师套近乎的可能。(2)学生对教师和教学的建设性意见,反映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教师的期望,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巧、增强课堂效果具有启发意义。同时,也隐含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信息,表明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仍存在不少缺陷。(3)学生的抱怨和不满,反映出师生关系方面的一些问题。师生之间如何有效沟通与协调,如何克服师生角色障碍、增进师生感情,需要教师在交往行为中反思与实践。(4)少数学生的敷衍态度也不可忽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态度?是对学业的不重视,还是对课程的不重视?是对教师的不满意,还是对自己心理的封闭?教师需要通过调查与反思,用心去挖掘态度背后的东西。(5)从学生反馈的内容来看,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期待,有自己喜欢的不同风格。作为教师,既需要因材施教,又需要精益求精,不断提升教学水平。(6)从学生的表达方式来看,学生不仅敢于将自己的意见直接表达出来,而且还采用新潮的语言,如“那便是极好的”,极具个性,言辞之中也透露出对教师的尊重。从学生是否愿意表达、敢于表达这个视角出发,既能把握学生的一些个性心理特征,又能从侧面检验师生关系的真实状态。(7)调查还反映出学生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上课瞌睡”,为什么上课瞌睡?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的问题,又或者是教育环境的问题?还有学生说“没有一个老师真正关心学生”,何以对老师有如此偏见?如何才能帮助学生重新建构一个积极的认知观念?这许多问题,值得教师去思考、行动、解决。

四、教学反思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面向对象上,它面向全体大学生,覆盖面广。这就体现了它的重要性,每一名大学生都必须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在课程性质上,它是一门公共课,不是专业课。这就给教学指明了方向:应注重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而并不强调掌握多少专业技能。因而在教学目标上,不是让学生理解复杂的心理学理论,也不是让学生操作专业的心理学技能。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从短期来看,是为了让他们在校期间更好地适应和学习。从长期来看,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实现这两个目的,要处理好四对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自己与集体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要实现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是一个逐渐拔高的过程,同时也是处理四对关系问题的解决策略。

有了明确的目标,还需要有适当的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灵活选择。作业反馈就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且有一定的内在忧势。首先,在教学形式上,以“反馈”替代“说教”,学生更易于接受。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以“作业”替代“书本”,书本反映的主要是共性问题,作业则主要反映个性问题,因而更具有针对性,学生更感兴趣。另外,在具体的教学手段上,以“问题自陈”替代“课堂提问”,更具有隐蔽性,可以保护到学生隐私,使学生更愿意表达。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采用作业反馈的教学方法,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规律。首先,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维,喜爱新颖的教学形式,对说教式的教学具有反感心理。其次,那些在发展过程中碰到问题的学生,通常对自身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更为关注。另外,不少学生害怕甚至排斥心理课堂上的提问,具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愿意过多地自我暴露。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采用作业反馈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作业中获得第一手的资料,进而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此外,教师还能够从中领悟到下一步教什么、怎么教的信息,从而更加灵活地因材施教,改变呆板的固定式教学模式。

从作业反馈的教学效果来看,大学生普遍乐于接受这样一种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比纯粹的讲授教学更为活跃。当把作业中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示时,学生听讲更为专注,互动更为积极。他们既能清楚地定位自我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形成更为清晰的自我认识,又能将自身的状况与班级内的其他同学做横向比较,从而积极寻求自我完善策略。通过作业带动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通过作业反馈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自我提升,逐渐学会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集体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为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的不足方面,学生也通过作业反馈出一些信息,例如,对多媒体技术的过度使用、讨论话题的趣味性待提高。这些信息给教师留下了进一步反思和提升的空间,使得教师不仅仅是简单地教,而且也同时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成长。总的来看,作业反馈既是发现问题的绝佳途径,又是解决问题的良好契机,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当重视作业反馈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