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语影视作品在汉语口语语感培养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语影视作品在汉语口语语感培养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感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语感最终是一脉相承,相互融合的,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口语语感和书面语语感的培养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来自于口语和书面语本身的区别。本文重点探讨了在内隐式教学方法的框架中,运用汉语影视作品培养汉语口语语感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实践。

[关键词]口语语感;汉语影视作品;对外汉语教学

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这种情况:只要说母语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如果别人问为什么这么说而不是那么说,除了受过专业理论训练的人,其他人几乎都答不出个所以然来。这一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就更为突出。借用王尚文的一个例子:他一次遇到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五岁,她俩都穿着新衣服。他就问4岁的孩子:“是你的衣服漂亮还是她的衣服漂亮?”这孩子说:“我们两个的衣服一起漂亮。”那个5岁的孩子忙说:“不好说‘一起漂亮’,要说‘都漂亮’。”王尚文又问她为什么不能那样说,孩子想了好一会儿,摇摇头说“不知道”。这种说不出道理却能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是语感。关于语感是什么,语言学界对此有多种定义,其归根结底归于两种:一是直觉论,二是感受论。无论持那种观点,都离不开理性和感性结合的本质。我们简单说,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一种直觉。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语言的直觉判断和理性推理的融合”。它虽是一种感觉,但是却包含人类对语言知识的理性沉淀。也就是说,虽然这种语言知识不会自动变成清晰的纯粹理性知识,可供人们用语言表述出来,但在深层次的心理结构中,它却是一种固定的有理据的模式。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习得汉语这门语言,掌握这种语言技能,而不是让学生记住关于汉语的语言知识。也就是说,要能让学生听得懂汉语,能用汉语写文章,能用汉语对话,可以阅读用汉语写的各种书报杂志。一句话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正常地用汉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在这一目标不断明确的过程中,我们对外汉语老师也不断强调语感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地位。尤其是受到语文学界的“语感中心说”的影响后,第二语言教学界也提出了“第二语言教学应该以语感为中心”的思想。这些思想虽然还有待实践的检验,但是也体现了学界中对语感教学在汉语教学中的日渐重视。

我们作为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运用者,可能很少感觉到要非常费劲地在说话和写作中转化,也不会感觉到要特别注意什么就能自觉地在说话时和写作时自如地运用口语和书面语。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各个方面的语言能力都是相互交融的,因此很难察觉其中其实是有阶段有层面的。但是在对外汉语地教学中,我们发现学习汉语的阶段和层面却相对明晰,口语和书面语的分别更是明显。口语和书面语的学习虽有相同之处,但区别也比较明显:(1)口语重在听说,书面语重在读写。有些留学生知道说普通话,却完全不认识几个汉字或者不会写汉字;(2)口语有即时性、快速性的特点,书面语则有时间间隔,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思考和推敲。因此,虽然对某种语言的语感是相通的,但是在学习的阶段,针对以上区别,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我们主张书面语语感和口语语感的培养有必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本文将讨论把汉语影视作品即汉语电影和电视剧(这里所谈的影视作品都是以标准普通话为配音的,方言作品排除在外)运用到内隐式口语语感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和在培养留学生汉语口语语感中的具体应用

一、理论基础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从我们获得的知识来看可分为:一是“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或称“缄默知识”或“隐性知识”;二是外显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或称显性知识。

英国哲学家、化学家波兰尼(Polnayi·M)在1958年出版的《个体知识》(Personal Knowledge)一书中首次提出“默会知识”的概念。他将人类通过认识活动获得的知识区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外显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而默会知识则是指那些难以言传或不清楚的一类知识。

与之相对的学习过程则分为:“内隐学习(tacit learning)”和“外显学习(explicit learning)”。“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地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并没有意识到或者陈述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能学会语音学、语义学、句法和语用知识就是经典的例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内隐学习有下列一些特点:(1)自动性,内隐知识是自动产生的,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何操作过程中的外显规则;(2)概括性,假定所需的内隐知识是抽象的,那么将其推广到所有结构相同的新情景中时,都与在类似的特殊记忆环境中的效果相等或更好;(3)理解性,内隐获得的知识比外显获得的更不易为有意识反应所接近;(4)抗干扰性,即低变异性,与外显学习相比,内隐学习更不易受任务、年龄、QI和病理等的影响。与之相对的“外显学习(explicit learning)”则是指经过有目的有意识地努力而获得知识的过程。比如我们教给学生的语法知识,文化知识等。儿童在早期阶段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基本是以内隐学习的方式获得的,而入学后的语言知识主要是通过教育即“外显学习”的方式。因此语言教学的重点不在语言形式上,而在语言信息上。尤其是汉语是一种“意合式”的语言,较西方语言而言,少有丰富的形态变化。“汉语更重意会、重统一、更具象、重虚实”,因而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语言信息就显得更为重要。

从上面的学习理论中,我们发现口语语感的获得绝大部分是从内隐学习中获得的。口语的教学重语言信息的大量输入和重复,而不重语法学习。王培光认为语法学习对听说的能力的提高助益不大。我们也认为在口语学习中,语法学习不是没有作用,只是作用不大。因为在口语中需要快速地反应,及时地对话,中间不允许长时间的间隔,也就没有时间用理性的语法知识推理之后再产生句子。这样语感在口语交流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内隐式的教学方式:交际法;句型教学而不附加任何语法说明的方法以及母语式的习得方法,这三种方法契合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口语语感培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