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雾化剂含漱治疗慢性咽炎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雾化剂含漱治疗慢性咽炎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探讨雾化剂含漱治疗慢性咽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咽炎患者45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25例。治疗组给予自拟的慢性咽炎雾化剂含漱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硼砂溶液含漱治疗,连续治疗1月为一个疗程,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9.3%和69.3%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度,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字】雾化剂;含漱治疗;慢性咽炎

【中图分类号】R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57-01

慢性咽炎病变表现为咽部黏膜慢性充血,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及腺体分泌亢进等,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其临床症状多为咽喉灼热、干燥、痒痛及异物感,或伴有咳嗽。慢性咽炎多因邻近器官病灶引起,也可由急性咽炎转化而来,此外不健康的生活作息及逐渐恶劣的空气质量也增加了发病率。慢性咽炎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方法多,以局部治疗为主,但治愈率低,易复发,本文通过分析我院近三年慢性咽炎患者病例,发现雾化剂含漱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咽炎患者45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25例。治疗组男98例,女127例;年龄15~35岁者93例,36~55岁者97例,>55岁者35例;病程1个月~3年。对照组男94例,女131例;年龄15~35岁者91例,36~55岁者95例,>55岁者39例;病程1个月~3年。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自拟的慢性咽炎雾化剂进行含漱治疗,雾化剂配方:牡丹皮、麦冬25g,山豆根 、射干、大贝母、胖大海、薄荷10g,当归、川芎8g,甘草5g、大黄2g ,上述药材用500ml水浸泡30min,武火煎煮至300ml,取出250ml,剩余药材加水500ml,继续煎煮至300ml,滤渣,取汁,合并第一次取出的250ml药汁,即为慢性咽炎雾化剂。对照组给予复方硼砂溶液含漱治疗。两组患者每次用10ml含漱液含漱3~5min,每天5次,维持1个月,观察疗效。

1.3疗效标准[1]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治愈:咽部粘膜充血消失,咽部异物感等症状消退,停药3个月无复发;有效:咽部不适症状减轻,粘膜无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减少;无效:咽部症状无缓解,咽部粘膜光滑伴有充血,与治疗前相比无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治疗组治愈84例,有效117例,无效24例,的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分别为58例、98例、69例,总有效率69.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慢性咽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因邻近器官病灶引起,也可由急性咽炎转化而来,表现为咽部粘膜充血及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白细胞增多,腺体分泌增加,临床表现为咽部异物感、灼热感、痒痛及刺激感等不适症状,成人发病率高[2]。中医理论认为[3]慢性咽炎是由于人体受风、热、湿、毒等邪气入侵而导致肺肾阴虚、津液亏损所致。临床多采用抗生素或者硼砂溶液等局部治疗,但是效果差,易复发。而中医治疗从整体入手辨证论治,化解体内热毒、气滞及喉痹等症状,生津利咽、理气化痰,从根本上解决病情,且无毒副作用,疗效好。

本文治疗组采用的药方主要功效在于清热解毒、滋阴利咽、生津止渴和理气化痰。药方中的牡丹皮、山豆根等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缓解慢性咽炎患者的喉部异物感、灼热感;大贝母等可以缓解淋巴细胞浸润及增生,减少痰液的分泌,减轻喉部炎症;麦冬、胖大海、薄荷等利咽润喉、生津化痰,使刺痛、燥痒等症状消失,各味药材君臣佐使发挥不同药效,相辅相成。本院通过多种药材煎制的药汁进行自拟慢性咽炎雾化剂含漱治疗,比单纯使用呋喃西林溶液或者复方硼砂溶液、硼酸溶液等达到较好治愈效果。综上所述,雾化剂含漱治疗慢性咽炎疗效好,治愈率高,总有效率好,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治疗慢性咽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S] . 1993. 308.

[2] 张勉, 刘景. 慢性咽炎雾化剂含漱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 2007.29(5):24-25.

[3] 李莉莉, 陈隆晖, 陈晓林,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80例临床疗效观察[J] .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2010.9( 3):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