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构社会资本:当今学校改革的必由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构社会资本:当今学校改革的必由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资本是当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最早作为经济学术语出现,近年来已逐步扩展到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等领域。长期以来,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办学一般依赖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即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楼、雄厚的资金和优秀的教师等。诚然,这三种资本对任何一所学校都是必要的。但是,仅仅依赖这三种资本是不够的,如果没有第四种资本即社会资本作为补充,则其他三种资本很难发挥最大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学校即使在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方面存在不足,也可以通过建构丰富的社会资本来弥补。所以,从社会资本理念来看待学校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校发展观或学校改革论。

现在,一些学校在发展中遇到了困境。笔者认为,这与长期以来在学校组织、管理和变革中过分强调人力资本理念有关。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贝克尔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所谓人力资本,简单地讲,就是内含于人本身的知识和技能的存量。从当今的教育政策到学校管理,人力资本的影响随处可见。人力资本强调的是“个体主义”,主张用“输入――产出”的模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输入――产出”的过程是线形的,其中的变量因素是可预测和可控制的,如学校规模、班级规模、学生或教师比率、投入到学校教育中的时间,以及课本、教学材料、教育技术和其他的物质输入等。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教师的学历达标了,学校具备较充足的教育经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教师和学生就能实现有效地教与学,学校的教育质量肯定就能得到保证。我们常常将学校管理过程看成是线形的、可控制的,并认为投入多少就会产出多少,似乎每一个环节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我们很难看清楚其“生产的过程”。总之,在人力资本的理念下,学校变成了一个被动的“塑造体”。教师没有把教学看做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愿的活动,而是看做来自外部的一种“任务”;学校管理的过程充满了惩罚、量化和控制。

一、什么是社会资本

1980年,法国著名学者布迪厄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把它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资源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有以下几种形式: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和有效惩罚、权威关系、多功能社会组织、有意创建的组织。真正使社会资本引起广泛关注的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罗伯特・普特南教授。他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组织效率。日本学者弗兰西斯・福山认为,社会资本是在社会或特定的群体之中,行动者之间的信任普及程度。社会资本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文化便成为社会资本深层的决定性条件。

不管上述学者有何分歧,他们都赞成以下观点:社会资本是“嵌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资源,当行动者在有目的的行动中希望增加成功的可能性时,它们能够被动员起来。与人力资本不同,这是一种对社会关系的投资,是能够通过其他行动者获得的资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把社会资本界定为:它是一个共同体中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长期交往形成的,嵌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的,以态度、信任、习俗、惯例、规则、网络、制度等多种形式存在的,被社会结构中的行动者(无论个人的还是组织的)所获得和利用,并为行动者在有目的的行动中提供便利的一种资源。

社会资本可分为认知社会资本、关系社会资本和制度(或结构)社会资本三个层面。认知社会资本,简单地讲,是指一种共享的价值观,是共同的愿景。制度社会资本更多的是指一种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经过协商而共同达成的“契约”,因为它是在人们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往往更容易被所有成员所遵守,对成员更具有约束力。制度社会资本包括习俗、规则、规章、仪式等。正式制度是指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法律、规章制度等,具有强制性。随着正式制度的建立和弱化,非正式制度在学校中的价值和地位不断被弱化或忽视,这是导致学校发展出现种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学校的发展应该是正式制度与制度社会资本的有机统一。关系社会资本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即社会关系网络和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关心的是是否存在网络联系、联系强弱及网络结构,体现的是社会关系网络中的非人格化方面。

二、什么是学校社会资本

将社会资本最早引入教育领域的是科尔曼、普特南等人。美国的天主教学校在资金来源、社会支持以及生源上都略逊于公立学校及其他私立学校,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育成就。在科尔曼看来,其原因在于天主教学校与学生共同分享了高水平的社会资本。天主教学校的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组成了一个共同体。共同体成员联系密切,创造了一个具有连续性的、有效的教育环境。共同体成员共同培植了这种关系以及分享的规范(即社会资本)。科尔曼认为学校是嵌于共同体中的,共同体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属于“功能共同体”。“功能共同体”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密集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一套能够起主导作用的价值体系,这些社会关系不仅包括代际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孩子的父母之间的以及其他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显然,科尔曼是从结构和关系的角度来阐述教育中的社会资本的。

普特南在《独自打保龄球: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等文章中讨论了教育问题。近年来,美国的教育质量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公立学校处于危机之中,普特南认为这正是社会资本下降的结果。“共同体的参与对学校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不仅受学校和家庭的影响,而且受更大范围的共同体中的社会网络、规则和信任的影响。”“当教师、家长、校长之间具有一种高度信任的关系时,将极大地促进学校的发展。”“家长和共同体的合作在推进学校教育改革中发挥着中心作用。”

科尔曼、普特南等人的研究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当今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可能正是由于社会资本的缺失而导致的。因此促进学校发展和学校改进,就必须重视社会资本的价值和功能,建构学校社会资本。

例如:仅就关系社会资本而言,一个校长的社会关系网络(包括其接触到的人、联系的程度、范围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校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就一所学校而言,包括学校与政府、企业、

家庭、社区以及其他组织形成的关系网络。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指日常生活中的相互联系,还指通过创造关系或者由关系手段获得的资本,包括信任与可信度、规范与惩罚、义务与期望、互惠、合作等,体现的是社会联系的人格化方面。其中信任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本。在一所学校中,共同体成员之间是否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表现为信任、合作、互惠的特征,标示着关系社会资本的强弱。

总之,学校社会资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正因为如此,它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如果说人力资本强调的是“个体”,把管理过程看做线性的过程,有多少“输入”就有多少“产出”;那么,社会资本则是从“关系”的视角来看待人,认为学校的管理过程是非线性的,有多少“输入”并不一定就有多少“产出”。这是因为这个过程受到了社会资本的影响。在当今的学校改革中,认知的、关系或结构的资源对学校更重要。

三、如何建构学校社会资本

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教育改革往往忽视了那些嵌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或者社会结构中的资源。走出学校改革误区的路径之一就是建构学校社会资本。

1.如何建构认知社会资本

很多学校的发展是盲目的,这种盲目体现在校长办学理念模糊,教师、家长、学生对学校办学理念缺乏理解与认同。这需要校长在认真反思学校现有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格局的基础上,与所有成员共同制定学校愿景。

要使变革中的学校成为“价值共同体”,使教职工产生认同感是一个关键因素,产生认同感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教职工的认知社会资本。

在学校组织的发展中,教职工之间的合作和沟通非常重要。这种沟通除了共享的语言和编码外,默会知识(默会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知道怎样做的知识,即做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知道是谁的知识,即涉及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在形成认同感方面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它们往往隐含于经验和行动中,难于编码和度量。

在学校组织中,教职工之间默会知识的交流,不仅促使大量信息的即时共享,而且实现了价值分享、目标分享、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分享、工作任务的分担、决策的共同制定、风险的分担,以及共同愿景的确立。换言之,就是建构学校的认知社会资本。

2.如何形成关系社会资本

笔者重点阐述学校与家庭、社会如何形成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学校中人与人之间如何形成以信任、合作、互惠为特征的社会资本。

(1)建构信任机制。信任可以培育集体行动中的合作与互惠,提高组织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学校在变革中,应该关注学校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合作关系的培植。如何培育信任?信任一般包括学校内部的信任和社会公众对学校的信任即“公信力”。在学校内部,第一,应该让诚信成为学校的重要价值标准。第二,学校实行校务公开,推行教代会制度,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第三,校长注重与教师的沟通,以赢得教师的信任。第四,强调“学校共同体”的作用,在重大事情上必须发挥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协同作用,而不能由其中一方单打独斗。在学校外部,学校要善于与市场和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提高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的忠诚度和支持度,保持和提升学校的形象,获得公众的信任,从而形成“公信力”。

(2)形成团队精神。当今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富兰认为,变革从来都不是孤立发生的,过多的量化和控制不利于教师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只有重视其中每一个个体,鼓励他们去创造,给他们提供合作的机会,并形成团队精神,改革才能真正取得成功。从知识的分立性特征来看,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信息,只有组成团队,相互合作,才能实现知识与信息的共享。就具体的教学而言,一个学科组成的团队如果做到集体备课、轮流做示范课,以及相互研讨和借鉴,无疑将极大地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校长应该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多元智能,创造团队合作的氛围。

(3)建构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网络。学校应加强与社区、家庭的联系,形成教师与家长的定期联系制度。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往往认为,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学习态度及学校好坏、教师差别有关,事实上,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另外重要的一部分是来自于家庭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国外有专家甚至认为,家庭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是起决定作用的。

3.如何建构制度社会资本

建构学校制度社会资本,重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从组织结构来看,促进学校从科层组织向扁平化组织转变。社会资本是一种结构的资源,当今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发展。要促进学校发展,使教职工在目标方面保持一致,就必须改变学校的治理结构,发掘这种“结构”的社会资本。传统的金字塔式的学校组织结构是: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职工。在扁平化结构中,从校长到普通教职工,中间一般只有三个管理层次,即校长――年级组――教职工。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层级过多而带来的信息失真,减少官僚化色彩,更有效地利用组织结构资源。

(2)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功能。与正式制度不同,非正式制度是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经由全体人员协商一致通过的学校“内部的法律”,在执行的时候,更多地是出于自愿。例如:许多学校已经制定了具有校本化特色的学校章程或规章制度,其中包括从校长到班主任的分工职责、教师考核办法、课堂教学常规、质量管理体系等。如何使这些制度发挥作用而不是成为一种摆设?首先,这些非正式制度的制定必须经过所有成员的共同讨论并一致通过。其次,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最后,制度一旦确定,就必须坚决执行而不能有丝毫的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