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散工”的生活机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散工”的生活机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以对300个个案的问卷调查为根据,本文通过对在零工市场谋生的零工们的经济状况、受教育机会、社会网络、公共支持等方面的描述,试图揭示底层群体的生活机会,并在此基础上试图思考改革的深化 经济发展与国家角色的变化是怎样影响不同阶层的生活机会?

【关键词】

生活机会 底层民众 零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大批劳动力,随之流入城市,城市中国企改革随之而来是批量的工人下岗,社会中出现大量闲散富裕的劳动力充斥于劳动市场。二元市场分割理论扩宽了我国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大量的下岗工人和进城务工人员滞留于次级劳动力市场,从事着各种体力劳动,踯躅与建筑工地、生活小区、车站广场……他们是游离在正式劳动力市场之外的零工。他们普遍的劳动强度大,经济收入少,社会地位低,急需社会支持的城市弱势群体、边缘群体。

在沈阳这个国企改革重点的城市,依然可见各大街头徘徊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大多人过中年,在街头手拿力工、刮白等牌子等待雇主的到来。每天都有固定的位置,三五成群。他们就是生活在社会底层沈阳市零工市场的‘马路天使’。

为了探寻他们的生活状况,本文对零工市场研究课题组2010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该数据来自对沈阳的五爱市场、二经街、北行、泰山路等七个地点零工市场的代填式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9份。

生活机会的概念,主要源自韦伯的原意,它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或劳务的能力,即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能力,其中包括使自己受到良好教育已获得较好的经济地位的能力。[[]]据此我们将生活机会的概念操作化,我们一方面通过其收入考察其劳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受教育程度来间接地表现其劳动能力,此外考虑到社会环境提供的有效机会也将影响其劳动收入,个体能力也离不开社会资源的作用。所以本文还考察了社会网络和公共支持两方面对零工们生活机会的影响。

本次调查样本基本情况从年龄上看,平均年龄为44岁,城镇户籍的平均年龄是47.7岁,农村户籍的平均年龄是41.9岁,城镇人的平均年龄要比城市人口高出5到6岁;样本的性别构成上看79.1%为男性,女性占20.9%。

一、经济状况——收入

衡量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收入水平以及现金流。收入与购买力、通胀用以维持信贷需要的利率,社会消费预期相关联。对于收入的考量关键要看它是否稳定是否足以负担整个家庭的需要以及满足养老需要。

调查显示零工们的平均工资为1593.31元,根据人口统计年鉴2010年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为36539元折算,月平均收入应为3044.92元,而零工的收入仅为全国城镇职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52.32%,零工的工资远低于全国平均工资收入。

而我国2010年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033元。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

在调查中大部分零工已婚,工资基本用于满足基础生活需求。在每月消费情况调查中发现排在前四位是分别是食物、子女教育、住房和交通通讯费用。极低的工资水平几乎只能负担整个家庭的需要,不能支付养老和医疗保险等额外的开支。在医疗保险的调查中只有29.4%的人有医疗保险,68.9%的人根本就没有医疗保险;与医疗保险相比养老保险的占有比例更低,78.4%的人根本没有养老保险,只有20.6%的人能交纳养老保险。极低的收入水平也就注定了零工们被排除在大众主流的消费市场之外,挣扎在社会底层;另一方面收入的差异反映出由于受教育程度、技能、社会网络和公共支持等投入不同也造成了人的生产能力的差异。

二、劳动技能——受教育

传统观念上技能直接影响着劳动者,是形成一定工作环境的基础;影响劳动者的工作态度,劳动者的价值观念。费利民指出,技能是投身经济活动、控制资源和适应新机会所必须的各种技能和各种知识,技能是生存于世的重要基础。人们的生活机会不仅有赖于其适应性与灵活性,也有赖于其获得新的知识,尝试新的技能。作为生活机会的重要基础,技能受教育的程度与社会化水平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零工的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低,中小学及其以下的零工占35.1%,初中文化占到了46.6%,而高中技校只有16.6%,有大专教育经历的人仅仅有1.7%。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辽宁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人口仅为21.4%,而大专及以上的受教育程度的人口为11.9%,[[]]而零工们小学及以下的比例,高于平均13.7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的比例又低于平均10.2个百分点。总体上看零工的文化程度比较低,这必然影响他们的劳动技能,大部分农民进入城市之后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城市中下岗职工年龄集中在35-44岁,年龄上已经不占优势,文化程度和技术等级明显偏低。

对于来零工市场的原因,本次调查显示,有48.6%的人是因为找不到其它的工作只能来零工市场等活,零工市场的收入是非常不稳定的,不仅受到季节的影响,过冷和过热的季节都成为零工们揽活的障碍,而且甚至还要受到天气的影响,在各个季节的恶劣天气,零工们都将面临零收入的风险。因此零工们受教育程度较低,工作技能相对缺乏,使社会适应性也较低,已经被正规的劳动力市场所排斥,来零工市场既是无奈之举又是必然之举。

三、社会资源——社会网络

个体的生活机会还部分的有赖于个体和群体用以寻求信息、获取帮助的稳定可靠的社会网络。社会学家们认为,个人社会资本拥有状况决定着职业流动的机会与路径。一般情况下,个人通过两种情况获得社会资源,一种是个人做为社会团体或组织所建立起来的联系;另一种社会联系是人际联系网络。

在调查中发现零工们的社会网络资源主要是依靠人际关系网络,调查数据显示:其中34.5%的零工是朋友带过来的,有16.9%和老乡在一起。有61.8%零工有朋友经常聊天,其中28.4%的人主要交流的对象是一起干活的,17.6%人主要是老乡,只有11.8%人是和以前的同事。其中37.2%的人很少与其他人交流。

调查显示,零工们社会网络资源单一,人际联系网络单薄,因而能够获取的社会资源也有限。同时零工们在社会关系网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亲缘地缘特征,同时有着强烈的亲缘和地缘的认同感。在选择工作地点、工作伙伴、居住方面都形成比较突出地缘效应。“这里的人都是三五成群个,有的是一起来的,有的是老乡,有的是合得来凑到一起的,大家有活一起干,没活一起聊,绝大多数是属于地缘和亲缘的网络,有的活自己干不了也都介绍给老乡、亲友,形成了一个个小的网络。”[[]]这种传统的社会网络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发挥着节约农村—城市劳动力迁移成本和有效配置的作用。

但是同时帕金的“社会屏蔽理论”认为,穷人的周围邻居和其他社会网络成员也多是穷人,不利于获得更多更好的信息和资源,以至于形成恶性循环的“社会隔离”。[[]]由于零工们平时交往的都是老乡,基本上属于同一阶层,也同样出于类似的社会隔离状态,这使他们不能从中社会网络中获得异质性更高的信息、知识或权力,很难实现职业的向上流动,也很难改变现有的生活境遇。

四、公共支持

公共支持主要是指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直接提供,或由私营部门调节的种种制度,包括福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劳动保险、住房供给等,都是个体生存的保障。个体生存的社会差异很大程度上来自人们是否能够获得这种公共支持。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内最高的失业登记率和农业人口不断上升的“逆城市化”的双重挤压,零工市场异常的“繁荣”。[[]] 在社会保障调查中,超过98%的调查对象没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他们大部分都是国企和集体企业的下岗工人,企业不管,自己无力负担各种保险。其中近年来农村低保制度不健全使得外出务工的人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没有社会保障支持。

在医疗保险的调查中只有29.4%的人有医保,68.9%的人根本就没有医疗保险;其中城镇户口的人有医疗保险的占到44.55%,没有医疗保险的占到了54.45%。农村户籍的有医疗保险的占到21.76%,没有医疗保险的占到76.56%。与医疗保险相比养老保险占有比例更低,78.4%的人根本没有养老保险,只有20.6%的人能交纳养老保险。城镇户籍的零工中有养老保险的占21.76%,农村户籍的只有9.27%零工能交纳养老保险。

以上对零工们生存机会的分析发现零工们处于社会的底层,经济收入低是由各方面因素综合导致的。教育水平低,劳动技能相对匮乏,在正规的劳动力市场几乎没有竞争力,最后只能沦落为零工市场;社会网络资源单一,有很强的局限性,使得他们不能获得广泛的就业渠道,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因而他们很难改变现有的生存状态;在公共支持方面几乎是得不到国家的各种保障政策,这样不仅使他们的生活成本更高,生活水平直接受到零工市场不稳定收入的影响、而且也使他们具备的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非常低,成为一个处于较低层次的,而且抗风险能力非常脆弱的一个社会阶层。

零工是新时期中国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已经无法回到原来社会结构生产结构中去了。他们处于社会底层急需社会的支持和关注,他们的社会生活状况、生活机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个缩影。在倡导社会公平的大环境下,如何兼顾底层人民实现社会结构的合理化,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本文系辽宁省创新团队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8T180)

作者简介:

张林 女,(1986—),汉,河北保定人,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 2010级研究生。

王立波,(1958-),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社会分层,人口社会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 第二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第80页

[2]费立民:改革时期中国的生存机会:生计、尊重、权力与风险.周晓虹,中国研究,2008.7-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3月第171-172页

[3] 2010年人口统计年鉴 2010年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4]全国各省平均受教育年限 http:///

[5] 王立波.一个边界状态的劳动力市场[J]:青年研究,2008.4

[6] 周大鸣,周建新,.“自由”的城市边缘人:中国东南沿海散工研究[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2

[7] 陈伟,王立波."力工"何时不再徘徊于街头[J]:经济学导刊,2010.9

[8]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4

[9] 李淮左.关于福建、吉林、辽宁下岗工人的调查[J]:调研世界 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