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的作用与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的作用与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网络社会是一种宏观的生态系统。按照扎斯特罗的观点,宏观社会生态系统对于微观系统的作用要素主要是文化、社区、习俗、机构和组织等五种。而组织是为某种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工作,并完成各部门分工及其确定的工作任务的人们组成的群体,但是,对于网络这样一种虚拟社会来说,也许在其中起作用的,更多的不是实体的机构或组织,而是由某些机构或组织制定的法规、约定或契约等制度。

因此,在此将结合扎斯特罗的某些概念与网络社会的实际情况,从文化、社区、习俗、制度等几个方面对于现阶段我国网络社会生态的状况与特点进行分析。

网络文化现状

我国网络社会的文化包含了多个层面:网络文化行为,即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与活动,大多具有文化的意味,它们就是网络文化的基本层面,是网络文化的其他层面形成的基础;网络文化产品,包括网民利用网络传播的各种原创的文化产品,例如文章、图片、视频、Flash等;网络文化事件,网络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事件,它们不仅对于网络文化的走向起到一定作用,也会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网络文化现象,有时网络中并不一定发生特定的事件,但是,一些网民的行为或网络文化产品等会表现出一定的共同趋向或特征,形成某种文化现象;网络文化精神,主要特点表现为自由性、开放性、平民性、非主流性等,但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渗透程度的变化,网络文化精神也会发生变化;网络社会价值体系,如果从更广义的角度看,网络文化是网络社会价值体系的综合表现。

尽管网络文化取向应是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但是,从现实来看,对主流文化的挑战意识却始终占据了我国网络社会的上风。恶搞不仅是针对主流文化的,也是针对过于单一的文化模式的,它表达了人们对于文化多元化的一种追求。

尽管崇尚自由、多元、开放是我国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但是,这样一种特质也有令人担忧的一些问题。当对主流文化的反抗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时,人们的态度与行动中的理性成分往往会受到抑制。网络文化本身应是开放、包容的,但从现实来看,我国网络社会对于主流文化以及与网络文化特质不一致的其他文化的包容、共存也显得有所不足,人们在反对主流文化的“一元格局”的同时,又可能在形成一种新的“一元格局”。因此,网络文化如何从简单的反主流中走出,真正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生态,仍是我国网络社会发展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网络社区现状

作为影响个体这样一种微观生态系统的要素,网络社区对个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个体的特定功能性诉求、个体的心理调节、个体的环境认知、个体的社会关系、个体的个别意见与态度、个体的长期价值观、个体的社会归属感与文化归属感等。

社区总是以一定的内容或利益诉求作为维系点的。在我国,网络社区主要的维系点包括传统关系、兴趣爱好、特定产品、特殊利益等。诸如同学录、同乡会等,是典型的由传统关系维系的社区;大量网站中的分类论坛以及百度中的多数贴吧等,是以兴趣爱好维系的社区;由电脑游戏、房子、汽车、电脑、手机、相机等各种类型、各种品牌的产品所构成的社区,也成为一种独特的社区;而诸如残疾人、同性恋者等一些具有特殊利益诉求的群体,也在网络中构建着自身的社区。博客、SNS、微博客的应用,也丰富了社区的内涵,使人们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构建着网络中的社会关系网络。

网络社区在我国的发展,对于文化的多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各种形式的社区成为网络文化生长的重要土壤。文化的多元化与价值观、价值体系的多元化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网络生态的多样性。

网络社区不仅使网民在网络中获得了社会归属感,也在很大程度上集聚了个体的力量。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干预力量的增强,与社区的整合能力是直接相关的。

网络习俗现状

网络语言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民间主导性、流行性、周期性以及区隔性等特点,在现阶段的特点也表现为自由性、反主流性。网络语言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借用了传统的语言符号,但是,它并不是对传统符号系统的原样照搬,而是用重构的方式来使用这些符号,这些重构使指代某些事物的符号发生了变化,或者使某一特定的语言符号出现了新的含义,也即符号的“能指”或“所指”在发生着变化。

网络中会由于阶段性的网络事件或舆论热点而出现一些流行词或流行语,如“铜须门”、“艳照门”、“很黄很暴力”、“很好很强大”、“很傻很天真”、“范跑跑”、“郭跳跳”、“躲猫猫”、“打酱油”、“俯卧撑”、“楼垮垮”、“五十码”、“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被XX”、“犀利哥”等,这些流行语汇往往是对某些话题的形象浓缩,它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广泛的注意力,并通过网络各种渠道迅速流传开来,对于舆论的形成作用是十分强大的。而这些流行语,都是由民间自发地提练出来的。这些流行语的出现,除了反映我国网络中一波波舆论热点外,还说明了网络语言对于某种特定的舆论或情绪传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流行语汇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网民进入到这些特定的流行语所设定的氛围中,不仅是为了关注这些事件本身,也是为了融入网络文化的整体氛围,以免被网络潮流所抛弃。“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犀利哥”等流行语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原因。

网络语言给既有的语言系统带来的挑战,也引起一些相关管理机构与语言文字专家的担忧。2007年3月1日起开始生效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明文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这也是国内首部将规范网络语言行为写入法律的地方性法规。

但是,语言本身是一个发展中的事物,网络语言对现有语言规范虽然产生了冲击,但是,它是网络文化的一种自然产物,也是网络习俗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用行政的手段并不可能阻止网络语言的发展。

从网络语言中会延伸出更深层的习俗,例如网络礼仪。社区中人们相互称呼的方式、打招呼的方式、对各类帖文的称呼(如楼上、楼下等),在某种意义上,都在演变成一种习俗,它们把网络文化的某些精神,用礼仪的方式固化下来,使后来者通过这种习俗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网络文化的“涵化”过程。当人们进入不同社区或不同空间时,先要学习这些习俗,才能更好地融入人群。

网络制度现状

从制度层面看,网络制度受到两种制度体系的影响,一是现实世界的法律、法规,二是网络自身的制度。

现实世界的制度体系对网络社会的约束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政府制定的网络管理的相应法规,是网络制度的基本框架。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过于迅速,网络带来的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国家的相应制度也未必能完全适应网络社会的新特点,法规滞后的情况也存在。此外,网络对于现实社会的冲击以及对现实制度所带来的挑战,也是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

而从网络管理看,它自身的制度更多的是由网站、社区等网络的局部单元所制定的。这些局部性制度的形成,一方面是基于网站管理的框架,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国家的相关制度、规定的制约。它仍然是整个社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网络管理制度的出现,首先是出于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需要。网络社会的秩序是从每一个小的社区的秩序开始的,但是,网络社区的管理者大多也是有商业目的的经营者,社区管理的目标,最终是为了社区的发展,因此,社区的管理者所制定的制度,既要有利于维护社区的有序交流,又要有利于保持社区不断发展的活力,因此这些制度不仅是管理的制度,也是发展的机制。商业因素对于我国网络社会制度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网络管理制度的出现,也是出于文化的需要。

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网站或社区利用一些“游戏式”的制度来形成自己的特定文化氛围和习俗,例如猫扑等社区。猫扑利用MP(魔法值)、道具、小黑屋等制度形成了自己的激励与惩罚等管理体系,同时也以此来彰显自己的文化个性。

制度本身就有传递与创造文化的功能。在我国的网络社会中,制度的文化表现得也很突出。在网络社会发展的早期,网络的建设者需要通过制度的方式来固化与传播网络文化的特质与精神,这时各个社区的制度更多传递的是网络文化的共性。而网络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各个社区创造个性文化的诉求开始凸显,这时制度传达的更多是不同社区的文化个性。商业的因素也会转化为文化的因素来影响某些社区的制度。例如,一些网站出于商业定位和品牌塑造的需要,而有意创造与彰显某些社区制度的文化个性。

对于我国网民来说,能够在网络空间中探求与创造自己的制度,并以此来传达相应的社会理想与文化追求,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权利。但是,正像社会制度一样,网络内部的各种制度,也有一个完善的过程。网络社会的一些问题,也在其内部制度层面得到体现。这是网络社会进一步发展中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网络社会生态对现实社会生态的作用

在互联网早期,不少人认为人们在网络社会中的活动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逃避,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互不相干。但是,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网络社会在构建自己独特的社会体系的过程中,也在与现实社会发生着密切的联系,网络社会越成熟,它与现实社会的交融就越深入,它对现实社会的冲击也就越深刻。

从目前来看,网络社会生态对现实社会生态发生作用,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临时性的“个案”来作用于现实社会。例如: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干预作用;网络事件对社会的冲击作用。

另一方面由持续的、累积性的“培养”与“传承”方式,来对现实社会形成长远影响。例如:网络环境对个体的认知体系、价值观等形成潜移默化影响;网络社会关系对整个社会结构、社会体系形成渐进式的影响。

从我国的现实来看,网络社会生态在文化、社区、习俗、制度和机构这五个方面都与现实社会生态进行着互动,并对现实社会形成了冲击,现阶段在如下几个层面表现更为突出: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权力机构的监督、制衡作用日益明显;网络社会影响了社会政治格局与政治变革的进程;网络社会带来了我国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网络社会成为社会压力的感应器与释放系统;网络社会影响了我国社会群体的分化过程。

网络社会构建的网络文化在冲击既有的文化传统与秩序的同时,也在形成自己的独有秩序。但是这种秩序目前还是不成熟的,甚至带有一定的混乱性。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演进、变革过程中,这种混乱也许不得不付出某种代价,如果没有看上去混乱的探索过程,那么这个系统从一开始就会是僵化的,没有生命力的。如果它的秩序只是现实社会秩序的一种机械复制,那么也很难适应虚拟空间新的生存环境。就像前文所提到的“自组织”理论所揭示的那样,网络这个社会,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组织,必然经历一个由混沌逐步走向秩序的过程。当然,尽快完成适应网络社会的新秩序体系的构建,是一个艰巨而迫切的任务。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网络社会公民素养的培养。

链接

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社会网络也是一种DTN(Delay Tolerant Networks)中研究的网络形态,其特点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有相同之处。社会网络以个人为节点(node)构成社会结构,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依赖关系联结起来。相互依赖关系包括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生意伙伴关系、种族信仰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