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稻鸭共生技术中鸭饲养管理技术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稻鸭共生技术中鸭饲养管理技术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介绍了稻鸭共生中鸭子的生态效果及稻鸭共生中鸭的选择标准,总结了苗鸭的饲养管理与鸭在稻田中的饲养管理技术

关键词 稻鸭共生技术;饲养;管理

中图分类号S8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8-967-02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就是在秧栽插活棵后,将雏鸭一天24h都放入稻田,营造稻鸭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利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在稻田里不间断的蹬踏、游走活动,刺激水稻分蘖生长,产生中耕浑水的效果;利用鸭的粪便排泄物作为稻田的有机肥料。鸭子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中耕、刺激生长,稻田为鸭子提供劳作、生活、休息的场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最后达到节省养鸭饲料,提高鸭肉品质,减少或不使用有机化肥和农药,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安全优质大米和鸭肉的目的。

1 稻鸭共生中鸭子的生态效果

稻鸭共生的实质是,以水稻的优质安全生产为主,以鸭子为水稻提供多项田间作业,能够同时生产优质稻米和优质鸭肉的两种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因此,在稻鸭共生系统中鸭子承担了多个生产活动,其产生的生态效果也是多方面的。

1.1控制田间杂草 稻田杂草种类繁多,我国稻田杂草就有200多种,其中危害严重的有20多种。杂草通常比稻株发芽快,吸水和吸收营养较早,群体形成早,以不同方式干扰水稻生长。鸭子与水稻的共作时间在60~70d,在此期间约75%~80%的杂草群体出苗,对水稻危害大。但在鸭子的控制下无法长大。鸭子首先是嘴脚并用采食,铲除不断孳生的杂草、块茎及种子;其次是鸭子的反复践踏活动将杂草及种子踩入泥土,破坏杂草根系,使杂草难以正常生长;第三是鸭子的持续活动搅浑了田水,透光性降低阻碍了杂草的光合作用,抑制其生长。实践证明,鸭子对稻田杂草的控草效果达到90%以上,比常规稻作提高40%以上。

1.2防除水稻病虫 鸭子喜欢吃昆虫和水生小动物,能消灭稻飞虱、稻叶蝉、稻象甲、福寿螺等。据调查,一只·400~450g的雏鸭,1h可采食86~99头害虫,种类达14种以上;此外,鸭胃解剖表时,一只鸭捕食到的昆虫有417~1033头,鸭子的这种出色捕食能力是其他天敌难以企及的。由于鸭子的不间断活动,除虫灭草,吃掉水稻部分黄叶,破坏了稻瘟、白叶枯、纹枯等病菌的生长环境,有效地控制了病害寄主,提高了植株的抗病性,较好地控制了灰飞虱、黑尾叶蝉、纹枯病的发生。

1.3提高稻田肥力 鸭子的排泄物几乎全部排放到了稻田,而且其排泄物是养分丰富的有机肥。据测定,1只鸭子在稻田排泄的粪便约10kg(相当于N49g、P2O572gK2O 32g),能有效补充水稻生长期间对养分的需求。湖北农学院研究表明,稻田放鸭后能大幅度提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比常规稻区增加88.18%~124.63%。

因此,稻鸭共作能够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化学农药、除草剂的用量,不仅减少了物质投入和节约了成本,重要的是保护了生态环境,有利于发挥自然控制的作用,生态效果显著。

2 稻鸭共生中鸭的选择标准

在稻鸭共生技术中,鸭是关键,其品种的选择和生产管理尤其重要。如鸭的体型过大,会吃秧或压倒、压死秧苗,且体型大的肉鸭不善于运动,不适合在该技术中应用。如肉用型的北京鸭、樱桃谷鸭不容易适应稻田放养环境,且生长速度降低。因此,稻鸭共生对鸭子要求是中小体型、抗逆性好、生活力强、繁殖力强、善活动、喜食野生植物,同时能生产出高品质的鸭肉。樱桃谷鸭和当地鸭杂交后的杂交鸭、兼用型鸭和蛋用鸭可直接应用于稻鸭共生。考虑到农民养鸭的经济利益,结合该项技术要求,也可选用体形稍大点的杂交肉用鸭。同时,我们也可利用我国丰富的鸭品种资源,应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更适合稻鸭共生要求的鸭品种。

3 苗鸭的饲养管理

稻鸭共生技术,要求苗鸭7~10d后要放人稻田,就要日夜生活在没有保温条件的大自然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和抗逆体质就无法生存,也就无法取得稻鸭共生的成功。因此,稻鸭共生的成功与否,除了苗鸭的质量外,关键看育雏和驯水。

3.1苗鸭的育雏 刚出壳的雏鸭由于体温调节机能差,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比较弱,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引起雏鸭的疾病和死亡。长江中下游6月份栽秧时的气温通常在20%左右。因此必须给雏鸭进行人工保温。雏鸭出壳后1~3日龄的温度应稳定在26~28℃。然后根据雏鸭的生长情况每日降低1~2℃。要尽早让雏鸭进行“试水开食”。“试水”时可让雏鸭自由饮水,或是在幼鸭身上喷洒些水,促使其相互啄食身上的水珠。饮水应配制成1%的盐酸环丙沙星溶液,连用3d。开食应在雏鸭出壳24h内进行,开食时用的是米饭,必须先用淘米水洗散,直到不烫手不粘手时即可喂鸭,有条件的每百只鸭加拌2~3只熟蛋以满足营养。教口时应耐心,尽量让小鸭学会吃食。饲喂次数:1~7d,每天喂6次;7~21d,每天5次;21~28d,可再减少饲喂次数。饲喂原则应遵循由精到粗,由熟到生,由软到硬,由少到多,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少餐多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要保证育雏阶段的营养需求,要有符合雏鸭生长发育所需的高质量的全价配合料。实际中可参照普通麻鸭的营养标准。另外,要对雏鸭进行免疫接种。出壳后的雏鸭要马上接种小鸭病毒型肝炎疫苗,等稍微长大后,要接种禽霍乱疫苗。对有鸭瘟发生的地区,还要接种鸭瘟活疫苗(DDV)。

3.2苗鸭的驯水 未经驯水的雏鸭直接放入稻田,死亡率高。“稻鸭共生”要求雏鸭约10日龄即要放入水稻田的自然环境中,这就要求雏鸭有较好的适应水的能力。因此,当雏鸭在4~5日龄时即要驯水,但此时的雏鸭尾脂腺的分泌能力尚未健全,雏鸭身上绒毛容易被水浸湿而下沉,体质较弱者还会被溺死。雏鸭下水后羽毛如果不迅速干燥,还会造成体温急剧下降,衰竭而死或受凉导致感冒、下痢等疾病。驯水一般在晴天进行较好,大批育雏最好在水深15~20cm的水泥池里进行,在鸭子上下池的一面要做成30°左右的斜面,以便鸭子上下水。第1次驯水最好在10.00左右将雏鸭赶下水,30min左右将鸭子全部赶上岸,让其在太阳光下梳理羽毛并休息。15:00左右可进行第2次驯水,以后驯水时间可适当延长,直到鸭子能在水中活动自如、出水毛干。对一些体质较差、羽毛长时间不干的雏鸭,要及时烘干羽毛,可减少死亡率。

4 鸭在稻田中的饲养管理

4.1放入稻田前的准备工作

4.1.1采食驯练。稻田里的杂草、害虫和水生动物,都是鸭子的天然饲料,但是为了让鸭能够充分地利用这些野生饲料,必须在雏鸭放入稻田以前,就要对其有意识地进行稻田采食驯练。首先尽量少给鸭喂食,让其产生强烈的采食欲,使它能适应各种各样的饲料,并敢于自主地采食各种新的饲料品种。经过采食驯练过的鸭子,能很快地适应环境,放入稻田后能够马上采食各种野生饲料。

4.1.2放鸭时间计算。在鸭放人稻田之前,水稻育秧和鸭孵化育雏是分别进行的,其开始的时间也大约相同。通常,水稻旱育秧时间在30d左右,鸭的孵化时间在28d。水稻栽秧后5~7d成活,方可放鸭。而雏鸭孵化后,经驯水7~10d方可放入稻田。之后有60~70d的稻鸭共生时间,直到水稻抽穗后鸭子从稻田里收上来,稻鸭才重新分开。

4.1.3信号调教。一群鸭子,少则几百只,多则数千只,一旦放人稻田里,如果没有经过特别的指挥信号的调教,则很难控制。因此,要用固定的信号和动作来对雏鸭进行驯练,使鸭群建立起听指挥的条件反射。放牧驯练要从雏期开始,一定要用固定的口令或音乐驯练,这种口令因地因人而异,只要能达到雏鸭的条件反射即可。

4.1.4放鸭数量控制。放鸭数量与鸭子的大小、田间铒料多少和共生效果大小等有关。日本稻鸭共生一般是放180~300只/hm2。我国长江中下游应以225~270只/hm2为宜。稻鸭共生初期,一群鸭以1200~1500只/hm2,面积0.27~0.33hm2为宜。在放鸭前应将整块大田设置初放区,让鸭子头2d在初放区活动,便于鸭子适应和管理。

4.2放入稻田后的饲养管理 育雏约10日龄后的雏鸭就由舍内养殖转向稻田养殖,让鸭一天24h都生活在稻田中,不要收回,让其来发挥功能。因为没有经过锻炼,刚放入稻田中的鸭子防御敌害的能力和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还比较差,必须要人为地加以防御措施。要在稻田周围设电栏网,来防御天敌,保护鸭子。同时在每块田的田头,搭一简易鸭棚,为鸭挡风遮雨和供其喂食之用。在棚内放置1个约10W的灯泡,天黑后,打开灯。

鸭子移入稻田后,2d内应该在田头的简易棚内进行人工饲养,以后慢慢地逐步向田间放养过渡,20 d内应饲喂全价日粮,15d内在人工饲喂的基础上,应该让鸭子在田间进行自由采食,这样可以提高鸭子的体质,以后可改为1日2次和1日1次。25日龄后可饲喂一些秕稻、糠麸类饲料。饲喂次数可改为隔日1次或隔2日1次。在饲料更换时,要逐步进行,以防止应激。同时鸭必须有专人管理、调教,根据鸭群的生长情况来决定补料的多少,做好记录。

鸭子放入大田后,要经常巡田观察,每隔4~5d要下田检查1次,既要观察水稻长势,杂草和病虫害情况,更要注意鸭子是否有生病和死亡现象,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当水稻抽穗灌浆时,为了防止鸭子吸食谷粒,要适时地将鸭子从田间收回。由于在鸭子入稻田后,为了加大鸭在田间的活动量,大量减少鸭的辅助饲料,致使鸭子落膘,比较瘦弱。因此,收回后要在室内进行短期快速育肥,7~10d后即可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