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血管形态学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血管形态学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通过脑血管造影,观察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血管病变情况,以进一步探讨发病机制,从而使治疗更趋个体化。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的患者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对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造影发现血管狭窄为TIA的主要病因[1,2]。TIA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有80%的人在50-70岁之间发生症状。我科对2002年6月-2006年10月收治的126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了脑血管造影检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颈内动脉系统; TIA;脑血管造影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61-0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选择开滦医院神经内科2006年6月-2010年10月126例住院患者,临床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住院患者。诊断标准参考《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年)》。126例患者中,男性82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62岁(39岁-71岁)。

1.1.2 除外标准:①反复眩晕、恶心、呕吐;②发作性视物成双;③发作性言语不清,声音嘶哑,饮水呛咳;④发作性双眼黑蒙等。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Innova 2000全数字平版血管减影机。患者取仰卧位,消毒后,在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成功后,插入一5F动脉鞘,沿鞘送入一5F猪尾导管,将导管先端置于升主动脉,双斜位45,注入造影剂(流量25ml/s,流率20ml/s),进行主动脉弓造影。然后,换猎人头导管(有些患者换用SIMMON导管),将导管先端置于双侧颈总动脉及双侧锁骨下动脉,注入造影剂(流量7ml/s,流率5ml/s),观察双侧椎动脉、颈内动脉颅内及颅外段正侧位。

2 结果

造影显示126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狭窄者122例,占96.8%,单纯颈内动脉系统颅外段狭窄32例(狭窄率60-90%),占25.3%,单纯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72例(狭窄率70-90%),占57.1%,多发性狭窄(颈内动脉系统两处以上或颈内动脉系统狭窄合并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18例,占14.3%,未见明显异常3例,占2.4%。1例为永存三叉动脉,占0.8%。对122例血管狭窄患者按年龄分组,青年组(

3 讨论

TIA是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导致供血区的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该病发病突然,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数分钟达到高峰,持续数分钟或十余分钟缓解,不遗留后遗症;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似。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急警报,约4%-8%完全性卒中患者发生在TIA之后。固明确此病的病因,控制TIA发作对降低脑梗死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此病,目前有多种学说:(1)微栓子:这一学说的提出是基于短暂性黑蒙发作患者在眼底检查时可观察到白色栓子通过。(2)血液动力学改变:患者某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需侧支循环维持该处的血液供应,一旦血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则侧支循环供血区即可发生TIA。(3)颈部动脉受压:多属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动脉因动脉硬化或先天性迂曲、过长而扭曲,或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当头颈过伸或向一侧转动时常可出现症状。(4)其他可为盗血、脑血管痉挛、血液成分改变等。以上几种学说均不能解释所有病例。[3]

近年来,有学者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将TIA分为①低血流量性TIA,系较大脑动脉明显狭窄所致,临床具有发作频繁,发作时间短(数分钟),呈刻板性的特点;②栓塞性TIA,临床具有发作不频繁、不具有刻板性和发作持续时间长(数十分钟以上)的特点;③腔隙性TIA,与高血压等引起小动脉玻璃样变导致穿通支狭窄或闭塞有关,具有低血流量性TIA的特点,但发作呈局限性,诊断腔隙性TIA需除外低血流量性TIA[4]。

本位126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狭窄者122例,占96.8%,且此122例患者均具有低血流量性TIA的特点。3例患者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此3例患者均有高血压史,无房颤史,且符合腔隙性TIA的表现。说明在此组TIA患者中低血流量性TIA占绝大多数,也说明血管狭窄为TIA的主要病因。

我们对122例动脉狭窄发生部位进行分析,发现,颅内段狭窄明显高于颅外段[5],颅外段占25.3%,颅内段占57.1%,与以往多家文献报道的结果相符。这是由于中老年患者常并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卒中危险因素,常累及多处血管。

总之,通过脑血管造影可以发现血管狭窄是TIA的主要病因,预防与治疗脑血管狭窄,仍然是临床医务者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Wong KS,Huang YN,Gao S,et al.Intracranial stenosi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J].Neurology,1998,50:812-813

[2] Huang YN,Gao S, Huang Y,et al.Vascular lesio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J]. Neurology,1997,48:524-525

[3] 王维治,罗祖明等.神经病学2004,7(5):131

[4] 姜卫剑,王拥军,戴建平.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手册,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1):7-8

[5] 王桂红,王拥军,姜卫剑,黄家星.颅内大动脉狭窄及其治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3(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