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徜徉在语言的丛林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徜徉在语言的丛林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哲学大师海德格尔说,“文本细读,就是徜徉语言之途”,即在语言之途散步,悠闲地散步。然而当今社会是一个远离徜徉、放逐徜徉,不知徜徉为何物的时代,对于文本,我们的阅读常常是“忙读”,是急急匆匆地读,是蜻蜓点水地读,所以其最终结果也只能是“盲读”。

然而《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中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从这一点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都要放慢脚步,慢慢地、从容地、气定神闲地与文本全身心地接触,亲密地接触。用南帆先生的话说就是要“沉入词语”,用谭学纯先生的话说就是要“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或者用王尚文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而文本中的细微声响,往往是文本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声响,因为藏得深,所以声响细;因为传得远,所以声响微。为此,来自灵魂深处的声响,我们只能选择细细倾听,也就是“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文本的诵读、诗意语文的品味应倾听文本的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或驻足观赏,玩味咀嚼;或闲庭散步,心心相印,只有这样才能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文本的内蕴。

一、 倾听文本字词微妙处的声音

周振甫先生在《立体的懂》一文中曾如此阐述:“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记住的生字是‘点’,记住的句子是‘线’。平面的懂只懂得这课书中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字,在别课书中,它的意义和用法假如有了变化,就看不懂了。把一部书全部读熟了就不同了,开始读时不懂,读的多了渐渐懂了,这才叫‘立体的懂’。”

我国著名的导演艺术家焦菊隐说:“契诃夫作品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字字珠玑,一句话,半句话,甚至一两个字,就使人物的灵魂一下子活脱出来。”《变色龙》第27节“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你干什么发抖呀”一句中人称“你”,可谓极其精妙,之前对于小狗,警官奥楚蔑洛夫用的基本上都是第三人称“它”,“把它弄死好了”,“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那它就是野狗”……写到这里为什么就突然变成第二人称“你”了呢?如果纵观全文细品文本,这样对小狗称呼的微妙变化着实引人注意。一个“它”,一个“你”,这不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就能立即解决的,只有读熟文本,走入奥楚蔑洛夫的内心深处,才会慢慢读懂“它”与“你”的区别。之前一直周旋在小狗的主人是谁上,而此时小狗的主人在席加洛夫将军的哥哥到来而被进一步确认之后,奥楚蔑洛夫表现出异乎寻常的亲热,即使是对一条狗,见到了狗就和见到了将军一样,对狗的尊重其实就是对狗主人将军的尊重,从人称的变化中就不难看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阿谀奉承、趋炎附势、虚伪、圆滑的人物形象了。

二、 倾听文本反复回旋处细微的声音

著名学者孙绍振在《名作细读・自序》中说:“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难在学生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文字上有某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工具书也不费事,(语文教师)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知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契诃夫的《变色龙》可以说是一篇人人读人人懂的一篇短篇小说,但是就是在这样一篇生生皆懂的文字中有一句反复回旋的文字把学生问住了。第27段“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第25段“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住一阵就走吗?”两段中同时出现了“我还不知道呢”,这样一句明明白白的语言文字包含着怎么样的深意?学生顿时傻了呆了,是啊“我还不知道呢”这句话谁读不懂,但是就是这样一句话难住了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经过小组激烈的讨论,大家这才达成共识。第27段的“我还不知道呢”一句话含有言外之意,他想要表白:如果自己知道这是将军家的狗,绝对不会这么对待狗,而且还会去拜访将军!他想把原来那些骂狗的话全部勾销。在第25节表达了相同意思的“我还不知道呢!”在这里,作者反复一次,更能体现出奥楚蔑洛夫的惊讶。奥楚蔑洛夫反复强调“我不知道”,也是在为自己留一条退路,极力表示他对将军的尊敬。透过这样一个反复,我们发现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趋炎附势得到了又一次的强调,这也是契诃夫用这样一句简短明白的语言进行回旋反复的精妙之处。但是,如果不细细倾听文本,咀嚼文本发出的细微声音,我们一时之间还是读不出来的。

三、 倾听文本标点空白点演绎的声音

齐白石的一幅名为“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水墨画,堪称是国画中“留白”的经典之作。撩拨起了观众在有限的画面中进行无限的想象,“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和冲动与原作水融成无法言说的审美愉悦。作为文学作品的小说是用形象说话的,这就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变色龙》一文本身就运用了留白的手法,为读者提供了许多想象和品味的空间,为我们留下了相当多的“飞白”。教学中,利用作品留有的这些“无字处皆有意”的艺术留白,引导学生在作品所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进行大胆的想象,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扩大学生学习研究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第20段:“哦!……叶尔德林老弟(天啊!这要是得罪了将军可怎么办!我的命也就没了!这个时候,叶尔德林看起来是那么的亲切,哦,我的好兄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穿大衣,给我点时间!哦,我感觉周身好冷,我觉得发抖了!要是得罪了将军,我的一切,就都完了)……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告诉他们别再把狗放到街上来了。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即使当众撒谎也无所谓了,必须变被动为主动,马上向将军邀功);可要是每个猪崽子都拿烟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毁了(这该死的赫留金!都怪你惹是生非)。狗是娇贵的动物(哦!这狗的身上仿佛闪耀着将军的无尚荣光,它是多么可爱啊)……你这混蛋,把手放下来!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将军家的狗你也敢得罪,找死)……”

俄国小说巨匠契诃夫这位写作高手,并没有把括号中表现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地直接写出来,但是通过细细品咂,通过奇妙的想象,却能感受到主人公微妙的心理。倾听文本空白点演绎的声音,揣摩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使我们距离文本中的人物也就更近了,使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了,人性丑陋的人物形象的性格也就鲜活地跃然纸上了。

四、 倾听文本背景发出的声音

于漪老师说:“感知是进入体验的大门。阅读语文材料,通过视觉,接触文字信息,接受文字塑造的形象、场景、氛围,触摸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心灵交往。把自己已有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想象、比较、分析,产生新的体验。这种学习由入目到入心,使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熏陶,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切实达到提高。”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高尔基将它比作是“风俗画”。我们打开小说这“半亩方塘”,常常会欣赏到社会环境这“天光云影”,徘徊其间,摇曳多姿。

第1段“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反映了社会黑暗,警察肆意欺凌百姓,百姓生活困苦。“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店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表现了社会经济萧条、人们生活沉闷。“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让人触目惊心,它好像想吞噬什么!吞噬掉那个冷酷、黑暗的社会!契诃夫的作品就是这样,背景简单却具有启发性。这就是19世纪八十年代俄国社会的缩影,在亚历山大三世的专制统治下,整个俄罗斯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一片死寂!

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着一群怎样的人呢?第28节:“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对倒霉者的嘲笑:赫留金本来想敲诈一笔钱,结果却差点被“收拾”,大家便以此为乐。赫留金和看众都是那个社会里的弱者,但是他们却以相互取笑为乐,多么可耻的庸俗,多么可怕的愚昧!这些民众为什么不戳着奥楚蔑洛夫的脊梁大骂:“你这个见风使舵的混蛋!”反而是朝赫留金哈哈大笑?他们可能认为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是正常之举,他们已经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多么可怕的麻木!正是因为有这样愚昧、麻木的民众,才会有变色龙肆无忌惮的表演!但,畸形的民众是由病态的社会塑造出来的!所以,在当时的俄国社会,奥楚蔑洛夫不能不变,这就是极权社会对人性的扭曲。

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还应该去解读文本标题、文本中图片、文本中关键词发出的声响。

倾听文字的声音,用心去感受文字的无限魅力,它的声音如音乐一般优雅,犹如舞者一样动人……文本理解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也就是通过自己的实际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文本”是静态的文字。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使静态的文本灵动起来,于平静中见波澜,于平淡处悟深意,这大概就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