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针对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境内发生的里氏8.0级大地震,给九寨沟、都江堰等著名风景区造成了全面、巨大的破坏。本文在分析世界级自然旅游资源――九寨沟景区地震前后生态环境指标变化的基础上,从大气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水循环系统、动植物、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等方面评价分析了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震后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策略,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景区保护措施,以便进一步加强景区科研、考察、保护和开发工作。

[关键词] 汶川地震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一、引言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650.744平方公里,海拔1996米~4764米,年均气温7.8℃度。既是以高山湖泊群、瀑布群和钙华滩流为主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以地质遗迹钙化湖泊、滩流、瀑布景观、岩溶水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地质公园。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与九寨沟同属阿坝州的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30.986°N,103.364°E)。汶川地震和其高强度余震在龙门山断裂带的3大断裂上频繁发生,震中位置总体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中心断裂带最近处与九寨沟景区相距不过30公里。汶川地震和其后的余震都对九寨沟风景区造成了全面、巨大的破坏。为此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专门组织科研技术人员长期观测景区关键生态指标,实时跟踪分析地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数据对比

1.大气环境质量

我国空气质量实行三级标准,据阿坝州环境科研监测站监测,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见表1),对比地震后的观测数据显示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

说明: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值为2007年6月11日~6月13日三日平均值

2.地表水环境质量

本文选取了九寨沟景区中有代表性的湖泊如长海、箭竹海和沟口作为监测断面,通过将其2007年5、6月和2008年5月、6月的监测结果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类水域标准进行比较以及同一监测断面震前震后监测结果进行横向比较来分析汶川地震是否对九寨沟景区的水质造成影响,其监测结果如表2。

3.水位和流量

水是九寨沟景区的灵魂,水量和水位的稳定性、水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行,决定了九寨沟自然景观的质量和品位。2008年5月~8月水位和流量监测结果如图1所示。

4.植被、动物

植被和野生动物痕迹是反映景区生态自然保护效果的主要依据,有关植被和动物痕迹监测结果如表3所示。

5.地形地貌

九寨沟景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处于青藏板块与扬子板块俯冲带的边缘,其构造部位是北沿昆仑―秦岭纬向构造带,在32°~34°N之间蜿蜒西去,受青藏板块的影响而发生北移,九寨沟景区正处于该北移位置。

汶川地震发生后,通过监地形地貌测表明,九寨沟景区内总的地形地貌基本完好,但也存在40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点,其类型主要有崩塌(危岩)、泥石流、潜在不稳定斜坡和滑坡等,其中崩塌(危岩)24处,占60.0%,泥石流10处,占25.0%,潜在不稳定斜坡5处,占12.5%,滑坡仅1处,占2.5%。(见表4)

6.自然景观

通过对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内自然景观对比观测,景区内的自然景观保存完好,受地震影响较小。景区内自然景观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以高山湖泊群和瀑布为其特色,集湖、瀑、滩、流、雪峰、森林、藏族风景于一体,体现了原始美、自然美、野趣美,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保护价值、科研价值和科普价值。

三、汶川地震对景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1.评价分析方法

本文拟选取直接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植被、大气、水体、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等因子,通过现场监测和数据对比提取各因子的指数值分析研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景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析。

对景区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评价分析方法是采用实地勘察、监测和分析汶川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质量因子的数据变化情况,将其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相对比。数据主要来源于阿坝州环境科研监测站、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科研处和保护处。

2.生态环境评价分析技术路线

汶川地震对九寨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主要评价分析技术路线是从植被、大气、水体、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等五个方面监测分析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的变化情况。其中鉴于九寨沟的水是景区的灵魂,对其水体监测是对比分析的重点,包括水质和水位监测,涵盖水位、流量,水质中的高锰酸盐指数、PH、DO、BOD5、NH3-N等指标。此外,对动植物足迹和痕迹跟踪、地形地貌的监测、大气指数的监测也都给予了较充分的对比。

3.评价分析结果

对比表1的大气指标数据,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都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显示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大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从表2可以看出,汶川地震前后,九寨沟景区内长海、箭竹海和沟口三个水质监测断面的多个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Ⅰ类水域标准并且2008年和2007年各指标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因此,汶川地震对景区地表水环境质量影响不明显。从图1、图2可以看出,2008年5月~7月九寨沟景区内的藏马龙里沟、孔雀海、黑角桥三处水文监测点的水位、流量都保常态变化,没有发生突变现象,由此可以推定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水循环系统没有造成影响。汶川地震后,在九寨沟景区内也没有发现因地震而死亡的动物尸体和受伤个体,没有发现野生动物群体性异常现象和规模性迁移(如表3)。因此,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内的动物、植物无明显影响。通过对景区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的监测结果表明(如表4),汶川地震后九寨沟景区内没有出现新的堰塞湖,以前的堰塞湖堤埂没有出现裂缝、垮塌,湖水也无渗漏现象,主要自然景观也没有发生变化。

综上分析可知,除景区内出现一些地质灾害隐患点外,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的大气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水循环系统、动植物、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都未造成直接影响。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后期的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优、良级别区域占71.09%以上。

四、震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尽管监测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对九寨沟景区的生态环境没有造成显著影响,但是震后次生灾害将进入活跃期,崩塌、滑坡的活跃期可能持续5年~10年,而九寨沟距地震断裂带的直接距离很近。归纳起来,震后景区的生态环境的主要保护策略建议有:

1.科学评估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变化与受损状况,加紧制定汶川地震后景区生态恢复重建规划与总体布局。

2.进一步保护景区内生物多样性,针对地震造成的保护区内森林损毁、山体、水源涵养功能下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破坏以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启动灾后景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

3.加强震后景区内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震后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数由强降水诱发,应加强降水(特别是局地强降水)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做出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预测预报。

4.深入开展震后九寨沟景区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五、小结

汶川地震对四川省内许多风景区造成的破坏是全面的、巨大的,但是对九寨沟而言,这一代表四川旅游形象,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绿色环球21”等多项国际桂冠于一身的世界级自然旅游资源,其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基本保存完好,景区在区域旅游产业中的核心资源支撑作用和地位没有改变。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从景区整体生态环境而言,汶川地震没有对九寨沟景区造成较大影响。但是由于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能在短期内完全体现,震后的次生灾害不容小视,而且九寨沟景区地处地质灾害多发带上,因此,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震后景区生态环境监测力度和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Deng Q,Chen S,Zhao X.Tectonics,seismic activity and dynamics of Longmenshan Mountainsand its adjacent regions.Seismology and Geology,1994, 29(3):389~403(in Chinese)

[2]崔鹏韦方强等: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3]涂卫国:四川九顶山西坡及龙肘山维管植物屈膝和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