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水仙花”的生态批评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水仙花”的生态批评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湖畔派”诗人中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位。20世纪末英美文学界兴起的生态批评浪潮使人们开始从生态文学(自然文学或绿色文学)的角度重新解读他的作品。他的著名诗歌《水仙花》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一、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一词的起源

Ecocriticism(生态批评)由eco-(生态)和criticism(批评)构成,eco与critic分别源于希腊语的oikos和kritis。oikos和kritis连在一起的意思是“室内判断”。1978年,威廉・鲁克特(William Rueckert)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中首先使用了ecocriticism这一批评术语,随后,有人提出“生态诗学”(ecopoetics)、“环境文学批评”(environmental literary criticism)、“绿色研究”(greenstudies),或“绿色文化研究”(green cultural studies)等其他术语,但大多数人倾向用ecocriticism这一提法。“生态批评家”一词可解释为“倾向于赞美自然,谴责自然的掠夺者,本着试图通过政治行为来扭转对自然造成破坏的观念,对叙述文化影响自然的作品做出是非功过评判的人”。

二、生态文学批评的源流和意义

生态批判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潮流,具有很强劲的发展势头。20世纪70年代,生态批评从零散发表的关注自然生态的文学作品和分析自然主题的学术文章中初露端倪。学术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美国联合研究所教授约瑟夫・密克尔教授和威廉姆・鲁克特的著作。1974年,美国学者密克尔出版了专著《生存的悲剧:文学的生态学研究》。他首次尝试研究文学艺术与科学生态的关系。书中从生态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古希腊戏剧、但丁、莎士比亚以及当代一些文学作品,并提出文学的生态学这一术语。1978年,威廉姆・鲁克特在其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中将生态学和生态的概念引入文学批评,首次使用了“ecocriticism生态批评”这一术语。虽然生态批评自诞生时起遭到不少非议,但由于其对女性主义、后殖民等政治性批评的传承,也由于现实的语境压力――环境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的日趋紧张――这股新兴的批评潮流已越来越显示出它旺盛的生命力。批评家在不仅关注文学外的种族、阶级、性别问题,又把目光放到了处于边缘之边缘的自然上。生态批评不仅是严肃的批评家们的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它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彻底打开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文学批评的视域不仅和文本以外的社会融合,同时又向自然环境敞开了。生态批评标志着文学研究不仅穿越了其它的人文学科,也跨向了自然学科和自然。文学研究本就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与外界不断对话的体系。生态批评正是在学术的前沿展示了这一点。

1996年美国佐治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生态批判家彻瑞尔・格劳特费尔蒂(cherylI GIotfehy)和哈罗德费罗姆(Ha roldFromm)主编的《生态批评读者:文学生态学的里程碑》(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书的序言部分对生态批判做了如下简明的定义“生态批判是对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研究。”我们以生态的视角重新观察研究讨论文学作品时,许多涉及自然或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文学作品得以重视或再版。华兹华斯的作品《水仙花》就是此类作品之一。

三、《水仙花》的生态批译解读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诗人,出生在英国坎伯兰郡的考克茅斯的一个律师家庭。考克茅斯位于英格兰西北角的“湖区”内,该地区以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秀丽的山色而闻名。正是由于家乡环境的熏陶,使得他创作的诗歌以朴素、浪漫和清新的文笔描写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和乡民村姑而闻名于世。他认为自然能够熏陶人的性情,使人拥有善良的情感,当人们把自己投入大自然中才会拥有自己真正的快乐。所以早在生态批判之前,华兹华斯就已通过诗歌把人和自然的紧密关系描绘得淋漓尽致。《水仙花》是华兹华斯抒情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创作于1804年,发表于1807年。诗中所描写的是华兹华斯在1802年所见到的一片水仙花的景象。

《水仙花》诗句简单口语化,内容简单。描写了“我”出访友人归来,途径乌尔华特湖畔,看到湖畔又长又宽的一大片水仙花。作为一名旁观者,看到清新的大自然景色,美丽的金色水仙绽放在明湖边,绿树下,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后,内心深处涌出的愉悦情怀。大自然的平和与水仙花的快乐和谐一体,“我”乐不思归,愿与欢乐的水仙为伴,以度过那孤独和无助的日子,到达人生的幸福彼岸。

此诗第一节第一句,华兹华斯用象征性的语言描绘自己“我孤独的漫游,像一朵云”,措词雅致,把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一下就勾勒出来,体现了他热爱因孤独产生的宁静的自然美。“我孤独的漫游”是诗人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虽然内心孤寂,而“像一朵云”体现的是自然的安宁。“在山丘和谷地上飘荡”体现诗人路途中时间的永恒。紧接着“忽然”他意识到自己并不孤独,因为“金色的水仙花迎春开放”“在湖水边,树阴下”诗人一下从高空来到他们中间。“迎着微风起舞翩翩”象征着一群可爱、美丽的少女。诗人诗心、诗情完全被美丽的大自然和美丽的可爱水仙占有。诗人在自然的和谐中找回自信,获取灵感。

第二节华兹华斯更加关注广阔的大自然。“连绵不绝,如繁星灿烂,在银河里闪闪发光。”诗人的情感从“山丘和谷地”“间转移到”“银河”――无边的宇宙,用银河、繁星比喻水仙的众多,表现了诗人钟情大自然的情感主题。“它们沿着湖湾的边缘延伸成无穷无尽的一行”,在无边、宁静、祥和的自然里,诗人的思绪像这一望无际的水仙花一泻千里。人间、天上联在了一起。接下来是水仙“在欢舞之中起伏颠簸”,千朵万朵颔首嬉戏的情景,诗人已完全沉浸、陶醉在这个漫舞欢歌的和谐世界中。这也是我们感觉最幸福的时刻。

第三节诗人的视线从无垠的宇宙回到湖边的水仙,从水仙又触及内心深处。“粼粼波光也跳着舞,水仙的欢欣却胜过水波”。以湖波粼粼比喻花波浪浪正是诗人的巧妙之处,写景到此结束。紧跟着诗人笔锋一转,望景触情,想到“与这样快活的伴侣为伍,诗人怎能不满心快乐!”于是水仙怒放转化成了心花怒放,自然界与心灵感而成一体,凝望的结果是将眼前的美景化作心中的美景,这种精神的结晶自然“价值无双”,它永远以美的意象慰藉诗人。他把自己比作一朵浮云,在这一片水仙花上俯视着它们,诗人还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The cloud wandered,the waves danced,但其重点还是放在水仙花上。他把它们写成:8 crowd,a host,a company,They dance and tOSS their heads,它们还会表达欢乐愉快(glee,jocund)的心情呢!

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强调了回忆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当他处于空虚黯然的心情,这一簇簇美丽的水仙花就会出现在他的回忆中,“每当我躺在床上不眠,或心神空茫,或默默沉思”“它们常在心灵中闪现,那是孤独之中的福”。这里就是指回忆帮助他找到了伴侣和归宿,再也不孤独,也无须四处“闲飘”,而是伴水仙同乐共舞,这就是回归自然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那么当我们处在孤独与无助时,我们是否可以回忆我们曾经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时光,让自己感觉好起来?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解读华兹华斯的《水仙花》使读者有机会重新认识作者和作品的深远意义。作者把文学必须反映自然界与人性里一切突然的东西作为第一要义,一花一草的精微之处与诗人心灵的情感震颠有机联系,自然表达却又纤毫毕现。既讴歌了自然之美,也展现出人和自然和谐一体的本真。通过他的诗歌,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应该保护我们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人类和自然的和谐,才能从中获得生活的快乐,也才能有我们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