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影化纪实风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影化纪实风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影通过多年的工业化流程的完善,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生产模式,而摄影技术也随着器材的进步逐渐趋向更加精致和严谨,近些年的电影制作,在科技含量和各种电脑辅助技术提升的条件下,追求创意让每个导演和摄影师绞尽脑汁。我们观看一部电影,学习他们的拍摄技术的同时,可以额外关注影片在基本拍摄技法上的一丝不苟,有了对影片拍摄的最常用手法的经验,才能在此基础挖掘新的创新。

巧妙的开篇

《逃离德黑兰》是一部“纪实风格的故事片,把历史的事件用电影的“大片”风格包装起来,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引领观众去体验这个事件的全过程,这是单纯的纪录片所不能做到的。

影片的开始,运用了电影脚本的手绘故事板和历史上真实的视频资料画面或照片结合剪辑的方法,让观众在一种特殊的语境中,迅速进入故事。这种表达方式,简洁直观,又避免了单一的历史资料给人的简陋感,设计性比较强。

风光空镜头的时间选择

一般来说,大多数电影,都要用若干风光类别的空镜头作为影片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或者节奏把握来使用,而风光类别的镜头又大多为室外自然光下拍摄完成,光线的可控性较差,那么,选取适合影片风格的光线显得尤为重要。

本片中,我们可以通过风光画面的影调判断出,这些外景的拍摄大多选取早晚的光线环境,这个时候的光线柔和,有不错的层次,同时,避免了最为平庸的散射光。早晚的光线,反差和动态范围较大,只要在摄影机的表现能力范围内,通过后期的精确调色,可以大大丰富画面的细节影调,画面的质感很强。

我们现在通常可见的各种型号的大画幅摄影机,在动态范围的表现能力上较以往传统摄像机要优越得多,这得益于各种新型大画幅传感器的技术进步,因此,我们在日常拍摄影片中,不妨多多尝试在这样光线下拍摄外景,效果或许出人意料。

模拟散射的顶光

这一组画面,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利用了来自上方的散射光,加以下方的辅助补光来完成,光比不是很大,但可以很好地表现环境光下的真实状态。人物的眼神光没有刻意突出,而是在补光的作用下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捉摸不透的神秘感,由此看出,作为主光源的顶光散射光要首先把握好曝光数据,而补光不要太突出,只要重要的人物眼神不是一块完全的暗区即可。

经典的侧光

作为经典的单灯效果,侧光或者侧逆光的运用,是电影里使用率最高的光法。这种立体感极强的光线,可以把原本平淡的环境立体起来,人物的透视感更强,表现人物或者其他主体的质感能力尤为突出,而光线看上去也非常优美。

这种光线除了主光源作为单一高光区,辅助光也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光可以在主光相对的一面进行布置,光比则根据与环境背景的亮度进行设定,基本的曝光原则是:高光有层次,暗部有细节,这样,高光区不会溢出,暗部也不能一团死黑,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这种光线的造型作用。

当然,这种侧光,也可根据现场的环境和情节需要,加上其他轮廓光和修饰光,演变为逆光或者混合光线,但曝光的原则依然是以主光的强度为依据。

跟踪移动拍摄

跟踪和移动拍摄,是动态表现的常用手段,如果情节相对舒缓,可以使用斯坦尼康等减震器,缓解画面的抖动对观众视觉的影响。而本片节奏较快,情节紧张,为了表现这种气氛,现场的很多移动跟踪画面都采用手持拍摄,刻意地保留了真实的抖动感,给观众一种紧迫的加速度。晃动画面的恰当使用,使得观众对情节的理解得到加深,当然,晃动也是有原则的,乱晃得人发晕显然是失败的。

跟踪画面,可以完全使用垂直方式越轴拍摄,这样强烈的正反比对,让观众感同身受,而若有多人同镜,可采用全景和单人近景分景别拍摄,快速切换的方式,让较长的运动过程视觉上并不冗长拖沓。

剪影和逆光

剪影的目的主要是突出人物的轮廓形态,并不在意人物的面部情绪,而是用整体的形体语言交代情节内容。逆光和剪影相似,逆光下,主体只有少数面积在光线高光区出现,有利于把主体从环境中剥离出来,让观众的视觉中心放到画面的高光亮部区域,从而实现用最简洁的光影,刻画主体的情绪。

当然,逆光或剪影的拍摄,最大的难度是曝光的平衡,不能让暗部区域出现过分的低调,暗部的细节务必要让观众隐约可见,这样才能让画面饱满而厚重。

内外对比的拍摄

充分利用道具的作用,可以把原本平面的场景显示出一定的空间感。比如这一组镜头,在汽车内拍摄完成,车内和车外,隔着玻璃窗,而内外之间的情绪冲突相当锋利,车外的世界是激动狂热的冲击力,车内的空间是压迫的慌张感,通过一个车窗,把两张对立的情绪表现得林淋漓尽致,有了这种鲜明的对比,让摄影的语言更加真实而深刻。

曝光的时候,也要注意对比景物之间的亮度平衡,我们可以看出,车外的曝光是高光而明亮的,体现出了一种主动攻击的力量感。而车内的曝光相对较为晦涩昏暗,这也是衬托了在和车外力量的较量中的弱势地位,与影片的情节完全吻合。而这两个空间的曝光控制,都要在一个光圈下完成,那么,可以以高光为主测光,暗部补光来平衡。明暗有别,却又浑然一体。

黄金分割点的作用

这是一组外反打镜头的截图,这种拍摄最适合表现人物的构图之一,画面中主体人物都放置在黄金分割点附近,这也是摄影最为常用的手法,电影画幅的比例横向远大于纵向,充分发挥横向空间的优势,可以轻松把握双人或多人对打镜头的拍摄,不要让更多的空间浪费掉,紧凑的构图,也让横向的拉伸感降低,画面饱满而生动。

这种构图要求比较严谨,因为多使用中等焦距拍摄,演员的活动空间不宜过大,否则很容易出画或者影像观众对演员情绪的理解,在环境道具等细节,尤其要注意提醒演员的活动范围。

利用焦点的转换

通过焦点的物理光学特性,实现虚实之间的转变,完成人物主体的转移。这种技术被称为跟焦技术,对于电影来说,焦点控制也是创作的最常用手段之一。

焦点可以有两种变化,第一,焦点由跟焦员操作,根据画面的主体转变需要,调整跟焦到主体身上,这种过度就像人眼的关注点的转变,自然而流畅。第二,焦点保持不变,由演员的走位来完成进入焦点区,这种方式类似守株待兔的办法,固定焦点之后,完成构图,然后,演员可以走入焦点构图位置,或者离开焦点构图位置,自然形成了一种虚实的变化。这两种常用的焦点变化之关键在于,使用大光圈和中等焦距,让背景或前景具备足够的浅景深,才能更加突出焦点的作用。光圈过大或者焦距过长也不行,那样会造成主体的景深太浅,走位难度太高或跟焦不易,都可能造成拍摄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