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有效性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综合与实践”教学有效性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数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已成为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新《标准》把“综合实践”设置成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宗旨是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内部知识间紧密联系,也使传统的数学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转变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 综合与实践;目标;问题;过程;评价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特色领域,它反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数学课程关注数学知识综合应用的发展趋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综合与实践”的课程目标与教育价值理解不到位,普遍反映这部分内容难教,教学时往往一带而过。为此,我们应当如何有效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呢?

一、厘清领域目标是教学的前提

新《标准》对“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做了较多修订,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要求,强调“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从“综合与实践”的内涵来看,要注意两个“突出”:一是突出“综合”。不仅包括数学内部知识、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综合,而且还包括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各种能力、各种方法和各种工具的综合等。这说明“综合与实践”基于数学,却又超越数学,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突出“过程”。就是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与体验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从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能力。

为了使“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最终落实到课程中,新《标准》对这个领域提出了总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感悟数学的广泛联系,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同时根据各学段学生的特点,确定具体目标。第一学段:①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②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③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第二学段:①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②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③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④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对照两个学段目标,我们不难看出新《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要求不同:第一学段侧重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主要以游戏竞赛、学具操作、模拟现实等为主,注重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获得活动经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第二学段侧重让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体验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方法等解决问题的过程,一般以学具操作、实地测量、参观调查、小课题实验等为主,注重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历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施和自主分析的综合实践全过程。

二、选择恰当的问题是教学的关键

问题是激发学生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直接动因,也是学生经历数学思维与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新《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能充分、自主地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选择恰当的问题是关键。我们知道,教材中提供的活动内容只是为教学提供了线索,由于地域差异、学生差异的存在,为了彰显领域的特殊功能和特殊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要仅局限于教材提供的形式和内容,还应当发挥自己的智慧,根据所在地区的情况,以及校情、学情来设计合适的研究问题,同时注意设计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教师选择问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积累从数学角度看待生活问题的经验。

2. 富有实践性与探索性。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研究问题的展开,都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与动手实践,注意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策略。

3. 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合作,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接纳,共同获得正确的结论,因此研究问题的选择要有利于合作交流活动的产生。

4. 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如七巧板拼图就是一个学生能够人人参与的活动,学生的拼图作品不同,寓意也不同,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凸显活动过程是教学的核心

“综合与实践”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全程参与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呈现实践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和足够的思考时间,经历自主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选择工具、汇报交流等过程,从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激发创造潜能,提升数学素养。学生亲历活动过程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教师应注意活动过程的指导。“综合与实践”活动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具体的学习方法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学生要从过去那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活动学习方式,不知道如何探究,或出现探究上的偏差,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2.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机会。“综合与实践”活动提倡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实践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在操作、观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

四、注重过程评价是教学的保障

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只有对学生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活动方法、策略等进行客观评价,才能保证目标的达成。首先,应重视过程性评价。学生在参与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所获得的成果是微小的、隐性的,但我们主要应看学生是否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他们在活动中发现了多少问题,又解决了多少问题,以及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对学生进行观察评价:提出问题是否有新意,问题解决是否有创新,合作交流是否有效率,结果呈现是否有见解,反思拓展是否有眼光,自我体验是否有收获,数学素养是否有提升等;其次,应关注多主性评价。即在评价学生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时,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而不应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同时还应注意发展性评价,让评价产生良好的情感价值导向,既有利于学生彰显个性,也有利于学生“扬长改短”,还有利于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

“综合与实践”不仅拓宽了教师的视野,突破了原有教材的束缚,而且给数学赋予了生活的意义。有效的“综合与实践”教学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策略,在内容选择上,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数学内部知识间的联系,以及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实施策略上,注重问题的选择、展开及学生的参与等,“综合与实践”必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增添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潘琴. 基于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模块教学有效性研究[J]. 读写算(教育导刊),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