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观看的意义与时间的多重链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观看的意义与时间的多重链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照片作为一种“时间复现”的呈现载体,凝聚了特点环境下某一事物的片段形象。照片在截取瞬间影像的同时,也把拍摄对象从其本身所处的时间流中剥离出来,由此导致了一种“时间的断裂感”,这种“时间的断裂感”被观看者在观看照片的过程中以其经验加以链接与弥补,从而形成影像阅读上的意义。相对于观看者来说,阅读照片时的时间体验指的是多个时间的叠加——共时性体验。

自摄影诞生以来,借由小孔成像原理来实现底片显影的成像技术并没有发生改变——光线透过被摄对象,穿过光孔,落在快门后面的底片上,底片涂成上的化学物质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在化学药剂的冲洗下,影像便得以保存下来。从早期复杂的机械成像装置到现今无所不在的数码单反、便携式相机和手机摄像头,摄影的技术变得越来越普及和简单,在技术越来越方便的同时,如何阅读和理解照相机背后的相片、以及相片的影像所带来的意义,相比于摄影技术,则依然显得没有那么清楚和方便。

照片保存了已经消逝了事物的原貌,并能让他们被观看和传阅,这带来的意义远大于摄影本身技术层面的影响。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谈到摄影时说到:“摄影实际上是抓住某一时刻将其从时间中分离出来,这正是照片的特性之一”。所有的照片都是从连续的时间中截取出来的片段,照片中所蕴含的时间,从概念可以这样理解:当相机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照片中的一切事物,从时态上讲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不可逆转性的过去式,照片记录的是某个曾经在而现在已经不在的景象;实际上,摄影在时间上的作用就是将已经过去的看不见的时间加以显像,锁定(凝固)在照片里,以让人们回味凭吊过往。据此,摄影可以被视为一种“时间复现”的工具。

照片截取的不一定是观看者亲身经历的事情,所有的照片都是在截取时间之流的瞬间片段,都是一种“逝去之物”。约翰·柏格在《另一种影像叙事》中提到:“照片都有两种信息:第一种是关于被拍的事件,第二种,则与时间断裂造成的惊叹感有关系”。约翰·伯格所说的这种惊叹感,指的是观看者在观看照片时对照片中所蕴含的内在信息的反应,在他看来,照片内在意义的感知和呈现除了与被拍事物的形貌有关外,还与照片中暗含的时间流有关系。具体来说,照片是从摄影过程所处的时间线中截取而出的静止片段,照片所记录的事件或者形象是从他们所处的完整的时间之流中凝固下来的,而这种过程打断了事物本身所处的时间流的上下承接关系,造成了一种时间的断裂感,这种断裂感便使得照片呈现出意义的多元解读性。照片具有记录过去某一时间里某一瞬间真实影像的功能,照片所记录的形象可以比拟于人们心中的记忆,但照片与人的记忆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于:人所记忆的影像,是具有连续性的;而照片所截取的片段则是孤立的。而与记忆经验有着息息相关的意义感受,并非是产生于孤立的瞬间与片刻之中,人所感受到的意义总是在各种事物的联系中不断发展,因此,当人们在于阅读一张照片,感受到意义的时候,已经赋予了照片超过其本身记录瞬间的时光感受,他(她)已经赋予了它一段过去与未来。

约翰·伯格认为,由于照片是来自于对已逝去的时间流的片段式截留,人们在观看照片时会主动假定一套照片的过去与未来,并有意识的利用自己的现实经验对被截取的时间流加以链接与还原,这样,当观看者自己的经验与照片蕴含的时间流产生链接的时候,照片的意义便得以显现。这样的过程可以看着是一个共时性的体验过程,这种共时性,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一,观看者个人经验对照片截取的时间流的信息补缺,信息量的多少决定了照片与转看着之间意义关联的多少;二,观看者所处的时间流与照片中蕴含的时间流之间的呼应与共鸣关系(这种关系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时空对应带来的信息联系);三,照片从拍摄的一开始就与观众的观看处于一种多重时间关联的关系之中,且这种多重时间关系会对照片本身意义的呈现产生影响。

台湾学者许琦玲就摄影中存在的共时性有过非常形象的分析,在《糖衣与木乃伊》一书中《巴山夜雨:照片里的时间》文章里,她用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来归纳照片观看过程中的共时特点。李商隐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和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在短短的四句话中却包含了不同的时空概念。根据诗所表达的叙事含义,当我们把第一句视为一个在过去的某一时间里发生的事情的话,那么第二句就是一个现在时空,而在第三,四句中,诗人所期待的“共剪西烛窗”则是一个未来时间。这与巴特在观看死囚犯照片时所体验到的不同时间有异曲同工之处。许琦玲更进一步用一个叙事来描述了这种观看照片时的时空感受:

“你将离开一阵子,我想为我俩拍一张照片。你将带着照片去那远地,我将留着照片、看着照片,在此思念。当你回来时,我们将再同聚一起,合看这张待会儿马上要拍的合照,也许那时我们将会忆起两地思念的心情,也将忆起今天,忆起今天合照时刻的情景,还有那窗外秋雨打在阳台遮板上的声音。”

在这个叙事中,隐含着复杂的时空关系:我们可以先从我的“拍照”出发,把“拍一张照片”视为“此刻”,我的设想“将要拍一张合影”便已成为“过去”,而以便将来回来后“再同聚一起”合看照片”则为“未来”,然后,在“未来”我们会回忆“过去”,并关照“此刻”,这是整个叙事大的时间线索。在里面,包含着“过去”(构思拍照)、“此刻”(设想的拍照)、“未来”(一起看照片)以及“未来”中的“现在”(看照片回忆合照)和“未来”中的“过去”(看照片时回忆今天)。

这里引用一张示意图来做进一步的说明:

历时性

影像中的时间关系示意图

在上图,横轴作为共时性,纵轴作为历时性。把许绮玲叙事中的时间线索导进来,就可以得到上图中的三个关系。其中,我们把B点——两个人合影动作设为一个当下的现在时(时间轴线的交集处),A点(叙事者的现在)是叙述者在这之前的设想,是相对于拍摄行为B的一个过去时间,C点同样样也是主人公在A点的设想(一起看照片),只是C点是同时相对于A点和B点的未来时;从C点(在A点设想中的未来)回忆B点,在叙事中是指“两地思念的心情”,即是在A点所说的“即将分离”,A、B两点皆为C点的过去时,但是在这中间,B点又同时为A点的未来时;

对于这个故事的时间性,许绮玲在其文章中有更进一步的说明:“也就是拍照为现今起点,已成了绕转未来、更未来后的,‘过去’。这一切好似此刻拍照的目的就为了超越时空,跳过未来,让现今(将离开)与未来(已离开),都早早在想像中化成了过去。这一切的来来去去,在拍照那一刹那,尚且都停留在想像中。”回顾其中隐含的多重时间关系,这段故事可以总结为“从此刻设想未来回忆现在的想象”,多重时间的相互回望呼应在叙事者的想象中得已完成。

照片中凝聚着已经消逝的时间,但对于照片所揭示的时间,或者说相对于观者的时间体验,并不只限于过去。在一张照片中,时间可能指的是多个时间的共存。正是观看者与照片内部之间的这种多重时间相互呼应与链接所产生的共鸣与体验,让人在观看的过程中赋予了一张照片特别的意义,也正是这种观看意义决定了照片存在的价值,这是摄影作为一种时间的“引用机制”所特有的意义呈现特征。

(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