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追问激活问题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追问激活问题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人说,在现代课堂中,探究是画龙,追问便是点睛,表明教师的追问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价值.追问是指在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已解决、部分解决或错误解决之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或思路提出的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据知识脉络追问,可以据思考方向追问,可以在学生困惑处追问,可以据学生的思维定势多方向追问,追问可以使问题具有逻辑性、指向性、启发性.概言之,追问能够有效激活问题课堂.

1用追问理清知识脉络

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系统和巩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使学生对基础知识能深入理解、巩固掌握和灵活运用,就必须使学生逐步建立知识中的内在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本身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设置追问理清知识脉络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

案例1在复习《机械能和内能》知识时,老师事先用棉线将学生体育课用的橡胶铅球悬挂在讲台前的天花板上,然后请同学来配合做游戏.

师:我把铅球抬起靠近他的鼻子然后松手会有什么结果?铅球会不会碰到他的鼻子?

师:松手后小球动了起来,这时它所具有的能量叫什么能?

生:动能.

师:刚才老师松手后小球为何能动起来?

生:因为它具有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师:除了学习了重力势能,我们还学习了哪一种势能?

生:弹性势能.

师:动能和势能又统称为什么能?

生:机械能.

师:我们再看,当铅球从最高点摆到最低点时,能量如何转化?铅球从最低点摆到最高点时,能量又如何转化?

生:铅球从最高点摆到最低点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从最低点摆到最高点时将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师:因此单摆实验还可以用来探究什么问题?

生:动能和势能的互相转化.

师:刚才你是否担心球在摆动过程中会撞到你的鼻子?

生:担心.

师:那你觉得能否撞到你的鼻子?为什么?

生:铅球在摆动过程中,机械能会转化成内能,机械能会减小.

师:如何判断机械能是否发生改变?

生:先判断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大小有无发生改变.

师:如何判断机械能大小呢?

生:通过“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方法判断.

师:很好.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看有没有摩擦.若不计阻力和摩擦,则机械能保持不变;若考虑阻力和摩擦,则机械能减少.

师:当然这里还需加个前提条件:在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过程中.

师:我们知道,在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过程中,若考虑阻力,机械能减小,那么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呢?

生:转化成内能.

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对知识点进行简单的罗列,而是以单摆实验为抓手,通过不停地追问使学生顺利理清机械能的相关知识脉络,同时自然过渡到内能知识的复习.

2用追问突破思维障碍

物理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而物理课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观察、思维、应用的过程.学生学习时若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内涵、知识间的联系及其区别,就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从而影响学生正确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追问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暴露,从而顺利突破思维障碍.

案例2《平面镜》教学

师:我们要验证像和物体大小关系及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关系,下面我们要做的最关键一步是什么?

生:找到像的位置.

师:很好,那么平面镜中的像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生:好像在镜后的某个地方.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演示一下如何找这个棋子在镜子中的像?

(学生到讲台试着用玻璃板找像,难度较大,教师可以适当引导)

师:能否叙述一下你是如何找到像的?

生:用另一个棋子在镜子后面来回移动,直到透过玻璃板看到与前面棋子的像完全重合.

师:很好,那么用我们平时用的平面镜能否找到像呢?

学生分组实验.

生:用平面镜找不到像.

师:为什么?

生:用平面镜看不到后面的棋子.

师:也就是说平面镜不透光,那怎么办呢?

生:用玻璃板来做实验.

师:理由是什么?

生:既可以成像也可以透光.

师:这就是书上为何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的原因,主要是方便找到像的位置.

通过玻璃板找到物体在镜中的像是完成此探究实验的关键,对于为何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教师通过设置追问,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顺利解决了这一思维障碍点,从而为顺利完成“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和“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探究铺平了道路.

3用追问点化设计思路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方案是探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同时它承上启下,决定着猜想与假设能否得到验证.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追问对疑难设计方案进行点拨,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案例3在《电学复习》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问题:热敏电阻是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它的电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热敏电阻的这一特点在许多报警系统和控制电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热敏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请你利用一只热敏电阻,一些电学元件和其它器材设计出一种方案,并画出电路图.

师:根据探究的内容,大家仔细思考一下,你需要测量哪些量?

生:通过热敏电阻的电流和热敏电阻两端的电压.

师:为了完成测量任务,需要哪些器材?

生:电源、开关、导线、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热敏电阻、酒精灯、烧杯、温度计.

师:还有哪位同学补充.

生:还需要水.

师:选水的目的是什么?

生:便于测量电阻的温度,因为温度计不好直接测量热敏电阻的温度.

师:能否选别的液体?

生:可以,只要是液体都可以.液体应该没毒性.

师:好,还有没有别的要求.

生:液体最好不导电.

师:如果给你煤油和水两种液体,你选择哪一种?为什么?

生:煤油,因为不纯的水导电.

师:请大家画出电路图,并请同学说出你的设计方案.

上述教学中,老师通过追问让学生逐步体会设计探究方案的一般方法:(1)首先明确探究的物理问题,确定探究问题与哪些物理量有关;(2)根据所要测量的物理量,确定需要的器材;(3)设计实验表格;(4)写出主要实验步骤;(5)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同时各组同学相互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合作解决方案设计中的疑难问题,从而为探究实验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4用追问引导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教师若能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追问,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对提高学生思维变通的能力和思维变通的意识大有好处.

案例4在“大气压强”教学中,教师用如图1“瓶子吞蛋”实验引入新课.

师:如何让鸡蛋完好无损的“吐”出来?

生:将瓶子倒过来,给瓶底加热.

师:好像不太好加热.

生:向瓶底浇热水.

教师演示如图2.

师:能否说出你的设计理由?

生:向瓶底浇热水,可以提高瓶内气体的压强,使瓶内气体压强高于外界大气压,将鸡蛋压出.

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要让鸡蛋完好无损的出来,内外必须形成压强差,我们可以使内部的压强变大,或者使瓶外的压强变小.老师这里有个玻璃罩,还有抽气机,哪位同学能用这套装置将鸡蛋取出来.

生:将瓶口堵上,将瓶子放在玻璃罩内,用抽气机向外抽气.

师:这样鸡蛋怎么出来呢?哪位同学将这个实验完善一下?

生:将瓶子倒过来,让鸡蛋堵住瓶口,然后将整个装置放在玻璃罩内,用抽气机向外抽气.

教师演示如图3.

师:请说出你的设计思路.

生:将瓶子外空气抽出后,外面压强减小,小于瓶内气压,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将鸡蛋压出.

师:还有方法吗?

生:用沾有酒精的棉花在一个空锥形瓶中点燃,降低瓶内气压,然后快速将装有鸡蛋的锥形瓶倒置在这个锥形瓶瓶口.

师:(教师演示失败)失败原因是什么?

生:下面空瓶的密封性不好.

师:还有没有同学来试试看?

学生将笔者手中的瓶子直接“抢”过去,将瓶子倒过来用嘴向瓶中吹气,然后用手直接将鸡蛋拉了出来.

在知识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发散思维情景:如何让鸡蛋“吐”出来.通过不停追问,创造出一个个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机会,激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的框套,积极思考,努力尝试,力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拓展学生发散思维的空间,深化学生发散思维的层次.

5用追问实现动态生成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更加强调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过程,因为动态生成的质量反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许多课程资源往往在师生互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涌现和生成,因而课堂追问是促进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进而实现动态生成的重要手段.

案例5在《机械能和内能》复习课中,学生复习了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后,补充了拓展实验如图4,在空的灭火器瓶的侧面安装了一个气门芯,可以通过打气筒向里面打气,数字温度计通过传感器可以测量灭火器内气体的温度.

师:刚××同学向灭火器中打起,我们看到数字温度计的示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先升高,后不变.

师:当向灭火器内部打气时,温度为何升高?

生:向里面打气,对内部的气体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师:停止打气,温度计的示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下降.

师:温度会不会一直下降?

生:不会,内部温度高,外面温度低,通过热传递使内能减少,温度降低.当内外温度达到一致时,就不再下降.

师:并且我们知道温度下降有怎样的规律?

生:温度下降的越来越慢.

师:温度下降的快慢由什么决定?

生:温度下降的快慢由内外温差决定.

生:老师,刚才向内打气时,温度为何升高到27不再发生改变?

师: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非常棒.但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大家先讨论下.

(学生讨论)

师:哪位同学尝试解释一下.

生:当向内部打气时,对内部气体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但同时也向外散热,使温度下降.

师:那什么时候就不变了呢?

生:当对内部气体做功增加的内能和通过热传递减少的内能达到平衡时,内部温度就不发生改变.

师:非常好.那么放气时,温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生:温度下降,内部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本案例中,教师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不断追问来巩固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对于学生提出的“继续向内打气,温度为何不再升高”的问题,是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动态生成,而这一动态生成经过教师的合适处理,成为了有用的教学资源,并服务于教学,从而提高了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