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西环保:环境监管离不开信息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西环保:环境监管离不开信息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发展。从“孤而少”到“全而新”,从数据不准、信息不畅到形成“五个一”信息化建设模式,在信息与网络间架桥铺路、融通相连,消除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建成全新的核应急指挥中心,建立海洋环境自动监测网络,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移动办公。广西环境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月,广西环保部门主办的“十二五”国家信息系统――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会议在邕召开。环保部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肯定了广西环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就,称其在全国环保系统处于领先地位,具有信息量大、技术先进、覆盖广西环保全业务的特点,令广西环保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变防守为进攻、变孤立为协同。

以信息流打破部门“壁垒”

当今社会对环保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留给环保部门的响应时间却越来越少,广泛的共识是,只有全方位应用信息技术为环境监管服务,才能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和科技含量。

曾经一段时期,广西环保部门处于家底不清、数据不准、信息不畅、疲于应对的局面。2008年,先后爆发“华银铝”、“广维”污染事件,现场应急能力跟不上,无法及时掌握现场的应急处置情况。

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广西环保厅提出“用信息化统领环保工作”的要求。

广西环境信息中心按照这一要求,从环境保护部、部分省环境信息中心和广西互联网中心,请来多方专家会诊广西环保与信息化的问题,梳理出了“顶层设计一体化、系统开发一体化、网络建设一体化、数据管理一体化”,以信息流打破部门“壁垒”,优化业务流程,建设一个上连环境保护部、下连直属单位与14个市局,业务全覆盖、信息全整合的“一个顶层框架、一个统一平台、一个数据中心、一张基础地图、一个中心机房”的广西环境预警预测、监控监管、决策指挥的信息化体系。

“这是我们实施环境监管的重要法宝,它不但拥有海量的记忆,还有一双时刻警备的‘千里眼’,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达不达标,最新的污染源排放情况,我们都能第一时间掌握。”在广西环保厅的应急指挥中心,环境监察总队的工作人员说。大屏幕上,一张广西行政区域地图映入眼帘,地图左边有广西14个城市联网的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数据。系统既监测企业废水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又监测企业废气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为消除行政管理方面的“壁垒”,信息中心调研、论证、提方案,前后开展座谈交流1000余次,跑遍14个市,形成需求分析文档17多万字,编写概要设计文档8万多字,操作手册13万字。信息化建设无疑给环境监管带来了很大变化。按照“顶层设计一体化、系统开发一体化、网络建设一体化、数据管理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广西构建了一个环境预警预测、监控监管、决策指挥的信息化体系。截至2013年12月底,整理入库重点污染源1154家,环境统计企业4877家,污染源普查数据53781家,监督性监测企业2947家,排污申报企业2.35万家,风险源278家;动态接入了32个水自动站在线监测数据、51个大气自动站在线监测数据、16个近岸海域在线监测数据,动态接入的站点在线监测数据平均每天约100万条。

跨平台管理机制实现数据互通

如今登录广西环境监管与预警信息系统和环境在线监测监控系统,一个以广西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为决策指挥龙头,以区、市、县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环境监管业务为支撑,以全区环境监测、监察和在线体系为基础的信息资源整合技术框架顶层设计示意图,展现在眼前。

随着鼠标移动,在广西环境监管与预警信息系统大平台中,广西环保厅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数据中心、综合行政办公子系统、网上申报子系统、规划计划管理子系统、污染防治管理子系统、项目审批子系统、核与辐射管理子系统、总量管理子系统、自然生态综合管理子系统、科技标准管理子系统、清洁生产数据信息子系统(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考核系统)、机动车环保检验管理子系统、综合查询分析子系统、公众服务子系统、行政处罚子系统及GIS二维、三维子系统和环境在线子系统(污染源在线监控、水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等20多个子系统逐一呈现。所有的子系统同在一个大网络中运行,所有的数据信息同在一个数据中心交换,所有的业务处室、单位同在一个大平台上办公。

一旦企业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超标,数据就会自动显示红色,并提示环保部门系统管理人员进行处理。工作人员讲解说,“一旦发现超标排污情况,系统可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自动调度责任部门开展现场监督执法。”

广西环境信息化中心主任黎一盈表示,目前所有的环境信息数据都进入一个数据中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针对数据采集、环保业务、信息应用等业务种类,按照环保部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全面规范,以达到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融通性。

黎一盈介绍,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广西环境管理转型,“以前,环保系统上下级之间掌握的情况、数据等信息不对称,如今环保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了很多,各级环保部门同步掌握排污监控数据,我们协同作战的能力比以前强多了!”

快速联动应对突发事件

信息化发挥了准确、高效的优势,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为快速、联动地应对突发问题提供了可靠而有效的保障,对企业监管实现了看得见、说得清、行得通的目标任务。

为遏制环境污染事件频发态势,确保环境安全,广西环保厅将2013年确定为环境安全年。这一年,环保厅组织对“高风险、易出事”的酒精、淀粉、制浆造纸等企业进行突击检查。

在前后3次行动中,指挥中心共投入了视频会议系统、海事卫星电话、环境应急监测车载3G视频、信息中心的3G回传设备及移动手机终端系统等多个信息化系统开展工作。

无论是指挥中心,还是14个分中心的领导、专家,都能在第一时间看到突击检查组通过信息化设备传回的现场检查画面,第一时间听取检查组的现场情况汇报,第一时间指挥检查组开展后续行动。

同时,现场督查组还可通过信息化手段,将现场画面传回指挥部,实现实时互动通信。再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传达到全区14个指挥分中心。在指挥部,可以实时了解现场检查情况,专家也可以就遇到的问题提供技术指导。

“海洋千里眼”保碧海安全

为实时监测近岸海域环境状况,广西环保厅建设了16个海水自动监测站,建成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海上自动监测网络。这一监测网络填补了广西近岸海域水质自动监测的空白,实现了对广西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的实时监控和赤潮等海洋灾害性污染事故的预警。

“这些海上自动监测站分为A、B型两种,能监测水温、溶解氧、pH、氧化还原电位等。其中两个浮标上安装有气象监测仪,气象参数采集间隔时间为每15分钟1次。”广西海洋站监控中心蓝文陆博士介绍道。

自动监测站具有数据存储和无线传输功能,其监测数据首先通过中国移动网络传输到移动基站,然后再通过互联网将监测数据传输回监控中心服务器,从而实现对数据的实时监控。

工作人员说,这些浮标就像“海洋千里眼”,时刻通过计算机联网系统监测海域的水质情况,不但可以提前3天预报赤潮发生,其他污染事故一旦出现也能及时发现。

自近岸海域建立环境监控与预警体系以来,广西实现了对海域的动态监控和预警,提高了近岸海域环境的综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