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58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和治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58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和治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并分析它们对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对58例乳腺癌切除标本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并用免疫组化法研究患者肿瘤组织中ER、PR、C-erbB-2的表达。结果:本组病人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6~65岁;癌肿直径大于5cm、浸润性导管癌及浸润性小叶癌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较差;C-erbB-2阳性率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中显著增高,在估计乳腺癌预后上有协同作用。结论:该结果对探讨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判断预后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乳腺癌;治疗;预后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132-1

随着对乳腺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不利于乳腺癌预后的因素有很多,而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是其中较为肯定且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现分析我院近三年来住院治疗的5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利用免疫组化法对乳腺癌组织进行ER、PR和C-erbB-2表达的研究,并探讨它们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6年3月~2009年3月诊治的58例乳腺癌病例及石蜡标本。女58例,年龄27~80岁;病理类型:导管内癌(伴或不伴早浸)8例,浸润性导管癌37例,浸润性小叶癌6例,黏液腺癌3例,浸润性小管癌2例,大汗腺癌2例。

1.2方法将经中尔马林固定、36h内取材、石蜡包埋的标本制成2~3μm厚的切片,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按操作规程进行,以已知阳性乳腺癌组织切片作为阳性对照,以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3判定标准着色棕黄色为阳性,ER、PR胞核着色,C-erbB

-2胞浆及胞膜着色。阳性细胞10%(+)。

2结果

本组58例患者接受乳腺癌病理检验,年龄最小27岁,最大80岁;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6~65岁。结果显示:随肿块增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增高,>5.0cm组比≤2cm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增高;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及大汗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导管内癌(或伴早浸)、黏液腺癌及浸润性小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低;C-erbB-2在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

3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而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正明显持续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目前已经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乳腺组织有丰富的淋巴管道,易发生淋巴道转移,有转移淋巴结者,其化疗方法不同,预后也明显不同,因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10年生存率明显降低[2]。所以分析乳腺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探讨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对58例乳腺癌作临床与病理分析,结果提示:(1)乳腺癌的高发年龄为36~65岁,对该年龄组妇女乳腺出现肿块应高度重视,及时采取诊治措施,以提高早期诊断治疗率,防止漏诊,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36岁以下患乳腺癌的人数虽相对较少,但腋窝淋巴结转移率却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故也不能掉以轻心。(2)乳腺癌肿块大小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肿块越大,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越高。肿块直径大于5.0cm组,转移率达71.43%,显著高于直径小于2.0cm组的40.38%。(3)乳腺癌病理组织学类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不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不同,患者预后也有所不同。本组资料显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50.00%,换言之,发现乳腺癌而做手术时,就已有1/2的患者已经发生淋巴结的转移了,说明乳腺癌极易发生淋巴转移,从另一面佐证了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性,而本组资料中的导管内癌(或伴早浸),因其属早期病变,故未见腋窝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644.

[2] 李洋,李红岳.234例乳腺癌临床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1999,21(2):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