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农村建设下农家书屋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农村建设下农家书屋的发展困境与出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农家书屋作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在农村新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表达与实践为研究视角,探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家书屋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农民参与等方面。针对目前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的发展困境,从政府主导性与农民主体性的角度,提出解决发展困境的方法和建议,以促进农家书屋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表达 实践 农家书屋 发展困境

为了了解湖北地区农家书屋建设情况,湖北省委宣传部组织高校和其他人文社科单位进行了大规模关于湖北省农村文化生活的调查。本课题组参与该项课题,前往湖北省钟祥、宜城、荆门等地,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观察等方法进行实地调研,调查对象包括了农民、村干部、乡镇干部等群体,获得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发现,农家书屋的一个基本现状:农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政策宣传不够,农民认知度不高;过程管理不善,农民参与程度不高等。笔者从“表达与实践”的视角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在农家书屋建设中,政府是农家书屋建设和发展的主导者,制定并执行相关政策;农民是农家书屋建设的主体,是农家书屋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只有实现农民主体与政府主导的协调,才能提高农家书屋的实效性。

一、农家书屋的表达与实践

1、表达层次

从政府表达来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2007年3月,为贯彻党和国家政策,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等国家七部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工程计划“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立20万家农家书屋,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主张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党和国家积极探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进一步创新文化建设形式和盘活文化传播载体。

从农民表达来看,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对于农村的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有所增加。据调查,湖北各地区的农民对于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尤其是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都表示很支持。以农家书屋为例,当问到农民们是否会向上级反映他们自身的需求这一情况时,大多数农民都选择“一般不会向上级表达”、“没有就算了”的态度。

在表达层面上,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与农民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代沟。中央政府以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为目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推行农家书屋政策;地方政府响应中央政府的政策,按照上级政府的要求在本地区农村进行农家书屋的建设。然而,作为农家书屋的主体,农民并没有向政府表达他们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上下信息的不对称。

2、实践层次

自农家书屋政策出台以来,全国省市区广泛的在本地的农村开始进行农家书屋建设。在农家书屋的建设过程中,各地政府关于书籍购买、书籍种类、数量多少、各种类型书籍的比例,农家书屋的建设地点,农家书屋建设规格等按照国家要求进行建设,各种量化的目标都基本实现。其中宣传是任何政策的执行的一个重要过程,但是,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农民根本不知道有农家书屋的存在,这就反映了政府政策宣传的不到位。

农家书屋作为一项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惠农政策,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它的有效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据调查所知,绝大多数农民不知道农家书屋的存在,即使少数知道其存在的农民也很少去借书。农民对于农家书屋的认知程度不够,而且对于农家书屋的参与度也不高。

在实践层面上,政府的宣传动员和农民的主动参与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为这种差距的存在使得农家书屋成为了一种摆设,而很多农民不知道它的存在,更不可能参与其中。正是由于表达与实践存在很大的代沟,才使得目前农家书屋陷入发展困境。

二、农家书屋的发展困境

1、政策制定缺乏一定的实践基础,农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虽然很多省市的农村地区都已基本实现农家书屋的全覆盖,但是据在湖北各农村地区的调查来看,大部分农家书屋虚有其表,绝大多数农民不知道有农家书屋的存在,农家书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另外,农家书屋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建设的,政府并没有深入了解农民对文化的具体需求,而是从自身出发认为农家书屋能够改善农村文化现状。政府期望通过农家书屋建设来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但是对于农村的文化建设,农家书屋也许能够改善农村文化现状,但是实际效果还需要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检验。一定程度上,政府建设农家书屋只是为了上级政府要求的任务,实现量化的目标,而并没有在农村进行深入调查,动员广大农民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积极表达他们自身对于文化建设的需要,真正了解农民对于农家书屋这项政策的执行有什么样的要求,所以在建设阶段农家书屋就欠缺了农民基础。

2、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认知度不高

在调查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对农家书屋的认知程度不高。另外,宣传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宣传内容上,政府只是宣传国家关于农家书屋的政策,并没有涉及到农家书屋的价值宣传;从宣传方法上,政府采用传统的宣传方式,形式单一。宣传是推广国家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政策,各级政府都应该做好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从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上加以改善。无论是乡镇政府还是各个农村都应该让农家书屋这一惠农政策得到更好的宣传,只有被绝大多数的农民所知晓,农家书屋才能得到更好的利用,成为农村文化建设更好的载体。

3、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农民参与程度不高

政府的管理体系不太完善,人才和资金的缺乏导致农家书屋后天发展不协调。农家书屋作为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并且处于逐渐完善的阶段,应该由专业的人才来进行管理,但是农村地区人才匮乏也导致了农家书屋管理欠科学。另外,农家书屋的建设资金也不是很多,而且由于各种原因,农家书屋的建设资金有时候不到位,所以资金和人才因素也导致农家书屋建设存在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书屋发展困境的路径探究

虽然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存在着部分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与难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农家书屋的存在与发展不论是对农民个人还是对农村未来的发展甚至国家的繁荣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农家书屋有继续改善发展的必要,缩小农家书屋表达与实践的代沟可以从多方面去入手。下面将针对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政府主导农家书屋建设,农民积极表达需求

政府在主导农家书屋建设的过程中,应先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才能更好地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定位,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农村文化建设。政府应该深入农村,了解农民对于农家书屋的具体需求。与此同时,农民应该更主动地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作为建设主体的自觉性,主动了解国家的惠农政策,增加对农家书屋的了解,然后积极主动地向上级表达自身的文化需求。政府作为农家书屋建设的主导者,农民作为农家书屋建设的主体,两者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改变传统单一的宣传形式,以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

要改变农家书屋发展难的现状必须要改变其宣传方式,政府拥有独立的宣传部门,资源丰富,能够更好更快地完善宣传内容和宣传方式。政府应该定位清楚,宣传的对象是农民,大多数的农民对除了农田之外的事物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所以简单的拉横幅不能让他们去查找资料、关注相关的新闻,如加强对村干部的相关培训、宣传进农家、广播宣讲等。而且,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宣传活动,依托当地特色将文化宣传更贴近农民生活,实现宣传“农民化”。以荆门掇刀区为例,据调查得知该地农村很多家庭早已安装网络,可以因地制宜在荆门掇刀地区通过网络来宣传农家书屋。

3、加强资金和人才投入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家书屋的资金投入,同时也要把资金真正落实到农家书屋的建设上,增加对参与农家书屋日常管理的工作人员的补贴,让农民参与农家书屋日常管理的同时生活也能得到一定的保障。政府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导,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尤其是农家书屋的建设。同时,政府作为农家书屋建设的主导者,不仅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建设资金能够落实到位,还要确保人才的投入,加大在农村地区工作的人员招收比例。

4、政府与农民协同管理,完善管理体系

对农家书屋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农家书屋管理员、书籍、硬件设施等日常的管理,其实更重要的是对管理员的管理。农家书屋疏于管理,缺少相关的人员来管理,对农家书屋的管理责任应该落实到个人,具体安排值日人员或是专门管理人员,将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工作作为考核的一个方面,重视对农家书屋的管理。所以农家书屋还是需要专门的人员来进行管理,同时农民群众更应该更主动地参与到农家书屋的日常管理中,积极担任日常的管理人员,带动其他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对农家书屋日常管理进行监督,发挥作为建设主体的自觉性。

四、结语

农家书屋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载体,正处于建设的初期,该政策还存在不够成熟的部分亟需完善。目前广大湖北农村地区农家书屋的建设和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政府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导应该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力度,对农家书屋进行合理化管理,同时还要努力做好文化宣传工作。农民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发挥积极主动性,主动向上级政府表达自身的实际需求,加大对农家书屋建设的监督,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2] 吴理财:非均等化的农村文化服务及其改进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3] 郑欣:治理困境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以农家书屋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2).

[4] 戴学珍、闫晶:基于级配理论的农家书屋建设问题初探[J].出版发行研究,2010(5).

[5] 魏建琳:“农家书屋”价值解读及“长效机制”问题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