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本解读应挖掘个性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本解读应挖掘个性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是激发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要指导学生的生命活动。所以我们在确定我们的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慎重,要上下求索,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选择文本的教学价值,挖掘文本的个性价值。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内容充满实效,充满生命魅力。高中语文课程作为人生中系统学习语文的一个中期阶段,教学内容并没有明确单一的规定。作为学习了将近十年的大部分高中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语文知识,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语文老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他们的个性发展已具雏形,我们教学过程中解读文本不仅要着眼于整体性的发展,还要挖掘文本的个性价值以满足高中生的个性发展。试以《听听那冷雨》简单阐述。

我们语文教师解读文本应该有三种探索的角度: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场”,将文本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即作者的写作背景,“尽量复原或重建作者的境遇与意图,并努力剥茧抽丝、取其精华”;二是“站在读者的立场,关注读者能读出什么”;三是“站在目的立场”,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直指教育的目的――读此文的目的是什么。有人“把文本意义看成一个圆,要求学生的解读能够围绕着圆心,合乎在圆内进行。面对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我们有必要让学生的视野投向文本核心价值意义和教学价值意义的这个圆内,与文本、作者、他人(老师和同学)形成共鸣,实现情感、精神和智慧的交融共构”。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要求他们做到有理有据,观点和见解一定要符合生活情理,或在文本字里行间找到充分的根据。只有这样的个性解读,才是有价值的解读,才可以称之为文本的个性价值,才是我们要挖掘的教学中的实效内容。

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往往和学生的个性解读不期而遇,这时我们需要更多的给予学生引导。以《听听那冷雨》为例,我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的个性解读:“作者为什么要化用蒋捷的《听雨》?结合文中听雨的描写谈谈你的看法。”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参考资料上是这么说的,通过蒋捷词中的漂泊之感和亡国之痛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家国之痛。而笔者更期望学生能在听雨的描写中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家国之痛。学生在反复诵读文章后,读出了许多作者的听雨人生与蒋捷词中的三层人生体悟。我摘录总结如下: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文章第七段通过在雨天屋瓦中听雨来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的欢乐时光。文中“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用通感手法,写出了少年听雨时的那种心灵上的安慰;“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同样用通感手法写出了少年听雨时的那种舒畅;“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用比喻手法写雨声的优美让人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此段文字无不在铺写少年时代在大陆“红烛昏沉”的欢乐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文章第九段从四月的黄梅雨写到七月的台风台雨雷雨暴雨再到后来的西北雨,三个时期都没写到冬季的雨,其实暗示作者在台湾岛上中年听雨的经历,一年的四月到八九月,跟人一生中的中年何其相似。作者从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到写成1974《听听那冷雨》时二十多年一直没有回过大陆,而这二十多年正好是作者的青年到中年的时期。文章所写的黄梅雨、台风台雨、暴雨、西北雨不就正是期间作者所经历人生的风风雨雨的很好写照吗?正因如此,作者才会听到黄梅雨的湿黏黏、台风台雨的狂暴,暴雨的滂滂沛沛、西北雨的秋意阑珊。这是作者壮年听雨时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文章第十一段通过台北公寓时代无雨可听的变化来叙写人到中年后思乡之情无所寄托的无奈。细读文字,无奈之情随处可拾:“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用借喻手法,写曾经美好的瓦屋听雨的消失)“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叽叽。”“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指瓦屋的消失,听不到雨声,听不到农家的鸡叫,形成了单调的生活。)这些无雨可听的无奈跟蒋捷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是何其相似啊。

这种个性化的解读才是一种生命的解读,才是与作者对话的解读。才是我们挖掘的文本的个性价值。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