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前准备――不容忽视的忽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前准备――不容忽视的忽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文课堂是获得语文知识的主阵地。但语文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45分钟的观察,而是由一系列关联性的环节组成。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心理上、角色定位、知识预习等方面做好充分课前准备忽视了课前的准备,虽然不一定会直接导致听课的低效,但必然会在听课过程中遗漏不少重要的信息,减少学生从中获益的可能性。

关键词:课前准备 心理 角色定位 知识预习

当前的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对教师的语言、语态、教法等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学生在具体学习中,也能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而师生双方都容易忽视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在学习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用掉了一些时间,却从提高听课、复习和做作业的效率上得到了。时间一长,学习的被动局面有很大改变,学习成绩就会稳步上升。但课前准备并不仅仅只是进行知识的预习,还包括一系列的关联性的环节组成。

(一)心理上的准备

听课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这条多被学生所忽视。实际上,学习过程是伴随着学生的动机、情感、兴趣、意志、毅力和个性等心理因素参与的运动过程,其参与度与学习效率成正比。

(二)角色定位的准备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某一个问题曾在课堂被老师提问过,即使当时答错,但往往在很长时间内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仍有清晰的印象。这是因为参与讨论时的思维活动比平常状态下要活跃的多,在头脑中形成的强烈的刺激。

(三)知识上的准备

这是课前最为紧要的准备之一。大多通过预习完成知识上的准备。所谓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预习将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

1.选择合适的课前预习方法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课前预习――每节课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单元预习――预习下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学期预习――开学前在假期里,预习下学期的内容。最好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

2.把握准课前预习的度

在课前积极预习的过程中,既不能太细,因为许多知识老师还要在课堂上具体的讲到,这样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专心听课;可是太粗了也不行,就会造成自己在课堂上不知道具体要去听什么,从而在听课中没有针对性。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合适的度呢?可引导学生在课前积极预习中只需做到浅尝辄止、点到为止,即只要把学习的进度、重点、难点和疑点在课本上标出来,做到心中有数即可.

3、正确利用参考资料

如今语文参考资料多种多样,五花八门。首先应引导学生选择精要的一本即可。然后把自己设想成老师,把预习当作备课,带着这种心理来运用参考书,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当遇到参考书对课文的分析和自己的见解不一致时,则不必惊慌。相反,不同的见解能让你去思考,这个过程实际就是你理解课文的过程。上课时,你可以带着问题听老师怎么讲的,这样能加深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4、夯实基础,整体感知

预习课文,一般需要把新课通读一遍,识记重点生字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需要想的就想,需要记的就记,找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5、发现问题,找出疑难点

爱因斯坦讲:“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是很正常的。无论在自学或上课的过程中,发现疑难要不失时机的记录,否则会莫名其妙地遗忘,导致无形的损失。记录了疑难,就明确了困难的方向。然后引导学生应知难而上,及时各个击破解决困难。带着这些疑难问题去听课,能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但千万不能把问题积累太多,会让人丧失克服困难的信心,失去学习的激情。

此外学生课前应做好物质上的准备,整理自己的桌面,摆好学习用具等。另外,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它需要学生有充沛旺盛的精力,确保课前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总而言之,课前准备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一切都准备充分,就能为课堂教学搭好桥铺好路,大大提高课堂效益。否则那将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 著《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2版,2008年3月第20次印刷

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第2版

3、秦训刚 晏渝生主编《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