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企业与艺术借力之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和“艺术收藏”本是两个人们熟悉但又感觉它们之间距离有些遥远的行业,但“企业艺术收藏”这种行为在海外已有着上百年历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西方更发展到了高潮。曾有人说,过去50年中,西方对文化艺术支持、赞助贡献最大的不是政府、博物馆、私人收藏,而是企业!
把企业品牌建设和艺术收藏、艺术赞助联系起来,渐成潮流。企业借此提升企业形象,陶冶和提高员工的情操和艺术境界,建设企业文化;而艺术借此获得资金支持和更大范围的传播,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艺术产业的蓬勃发展。
企业“玩”收藏
将自身积累的闲置资金,用于艺术品的购买和收藏,进而获得相对保值且稳定增值的投资回报,并树立良好企业文化形象,积极回馈社会的行为,即是“企业艺术收藏”。
比尔·盖茨创建的微软公司进行艺术收藏有25年的历史了。1987年,微软在其华盛顿雷德蒙德总部开始了艺术品的收藏,当时微软只有大约2000名职工和6座建筑。目前,微软的艺术品收藏规模超过5000件,展示在全球180座建筑物里。
微软赋予艺术收藏的使命是,创造一个鼓舞人心的工作环境,促进创造力和创新。事实上,微软对艺术品收藏的重视并非毫无依据。在其官网上,一份对32家公司的调查显示,在工作环境中放置艺术作品,确实可以培养一个公司的成功因素。工作场所的艺术品可以提高员工士气,增加员工合作机会,减少员工压力,提高创造力和生产力,扩大员工艺术欣赏的多样性,鼓励讨论和表达意见,同时有助于建立更好的客户和社区关系。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艺术市场异常火爆,国内企业对中国艺术品拍卖直接或间接的投入占到了总成交额的40%。而在2010、2011年这一轮热潮中,业界普遍估计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七成、甚至八成。涉足的行业多为金融业、高端房地产公司、高档酒店和服务业、投资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
“现在购买艺术品的企业确实很多,但大多是以投资为目的,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收藏。”作为国内企业收藏先驱,泰康艺术收藏部门负责人、泰康空间艺术总监唐昕表示。
企业收藏的发展一般会经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负责人的个人收藏爱好形成规模后变成企业的永久收藏行为;第二阶段,企业收藏与企业开展的主营业务方向进行某种关联,比如国外很多知名企业都关注自己的品牌历史和文化,更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收藏;第三阶段,发挥企业收藏的社会功能,借助企业收藏推动整个社会艺术产业的发展。
但企业收藏与企业家收藏并不能混为一谈。在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艺术品市场专家龚继遂看来,企业家可以完全凭个人爱好,随心而为;但企业往往需要与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品牌形象等结合起来,进行“有主题、有系统”的收藏。
2011年11月25日,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与中欧金融交流促进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外企业艺术收藏论坛”在北京开幕。来自政府、企业、艺术界的中外嘉宾从不同角度表述了企业艺术收藏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并探讨当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弗里德海姆·徐特是德意志银行企业社会责任及艺术收藏负责人。他认为,艺术收藏使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创造社会价值,他说,德意志银行2010年用于艺术收藏的资金高达2200万欧元,自1962年迄今收藏了500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不仅让德意志银行树立了独特的企业文化,也促使企业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并且获得了社会的认可。
事实上,由于起步较晚、运作欠规范、配套措施滞后等原因,中国企业在抓住机遇的同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安盛艺术品保险集团亚洲区总经理孙贵珍就指出,目前中国的艺术品保险几乎处于空白阶段。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赵力认为,企业收藏在中国虽然发展迅速,但在参与者的身份、城市分布等方面呈现出越来越不平衡的趋势。加之企业收藏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所以在目标定位、程序规范、藏品管理、回馈社会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如何引导企业收藏方向,进而引领艺术品市场走向、确立价值标准、推动市场可持续发展也是目前亟待深化的课题。
企业与艺术借力双赢
可以说,推动社会艺术的发展是企业收藏的最高阶段,因为企业需要通过艺术的传递来扩大社会影响力,而艺术也需要企业的资金支持来成全自己的绽放。由此,企业赞助是两者结合的一个极好表现形式。
赞助虽是个现代名词但不是现代之举。古代皇家都会供养宫廷画家,出自宫廷画家之手而留下的稀世珍品不在少数。私人出资支持艺术的也大有人在,18世纪的扬州,因贩卖盐而积累财富的商人们收藏了以郑板桥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的大量作品,19世纪巴黎的新资产阶级购买、支持了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先河。现代社会中,西方很大一部分重要的艺术财富中,包括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等都是由于家族企业(或个人)的慷慨捐献或出资建成,其间热爱艺术的出资人还赞助举办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艺术活动。不可否认,他们的赞助成为艺术发展史中强大的推动力。
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起和高涨,内陆也迎来了国外的品牌和企业对本土艺术的赞助。马爹利在各大艺术活动中的频频出现,让我们记住了马爹利和它的干邑白兰地。正如其发言人所言,“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奖项设立举办的8年以来,马爹利这个品牌本身与艺术家的距离不断缩短,这大大强化了马爹利本身的品牌DNA。
可见,品牌能通过支持艺术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文化形象,这不仅普及了品牌的效应,还增加了自己的文化知名度。随着社会各方对人性化的普及和重视,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硬性广告对人们生活造成的侵入性,使企业开始寻找另一种可行方式。绝大多数有实力的品牌注重强调情感性,赞助自然成为了企业推广的首选。赞助艺术活动的形式彰显了品牌个性,将自己和其他品牌区分开来。再者言,一次艺术活动投入的成本费用,相对于电视媒体短短数秒却动辄上千万的费用真是小巫见大巫。
由时尚、奢侈品、金融等企业发起支持的艺术活动也越来越频繁。除“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外,还有“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报喜鸟新锐艺术人物盛典”、“北京奔驰艺术之旅”,以及宝马赞助的“启蒙的艺术”展等。不仅如此,为了更深入参与艺术项目和活动,很多奢侈品牌都创立了自己的基金会,如LV创意基金会、Prada基金会、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设立文化艺术奖项或基金会就需要有明确的非盈利性的公益性目标和宗旨、长期的规划以及高度的专业学术水平等,这样才有可能为基金会或艺术奖项树立良好的声誉和权威性。
西方一直有赞助艺术事业的传统。许多跨国企业都开辟有专门用于艺术赞助的预算,国内的企业赞助只是刚刚开启。一方面由于国内企业缺乏艺术赞助的意识和热情,另外,国内缺乏很好的鼓励企业赞助艺术活动的税收政策。
尽管如此,据业内人士了解,现在有很多企业如房地产公司对支持艺术活动跃跃欲试,但因为专业知识有限,无法驾驭对未来的预计发展,企业的掌舵人还在徘徊、观望中。但随着社会艺术氛围的不断加深和中国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艺术作为一种商业现象一定会备受关注,更多的企业会愿意将艺术元素植入品牌文化的宣传中。
确实,中国艺术的未来,也需要更多的赞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