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60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60例临床观察与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观察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09年6月儿科住院的11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10mg/(kg•日)静滴,1次/日;对照组采用红霉素针25~30mg/(kg•日)静滴,1次/日。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胃肠道反应6例,发生率为10.00%;静滴部位疼痛3例,发生率为5.00%。对照组胃肠道反应18例,发生率为32.72%;静滴部位疼痛12例,发生率为21.81%。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阿奇霉素红霉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179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09年6月我院儿科住院支原体肺炎患儿117例,诊断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1]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均有发热、咳嗽症状,肺部听诊有的可闻及干湿音,X线胸片提示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及大叶性肺炎实变影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支原体抗体MP-IgM(+),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肺炎。无肝脏病,用药前肝功能均正常;确诊患儿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其中1~3岁15例,~7岁28例,~12岁17例;对照组57例,男34例,女23例,其中1~3岁16例,~7岁24例,~12岁17例。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及病情和病程具有可比性(P>0.05)。

治疗方法:两组均常规给予止咳、化痰、退热等对症综合治疗,缺氧者给予鼻导管吸氧。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10mg/(kg•日)加入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1~2mg/ml静滴,1次/日;对照组采用红霉素针25~30mg/(kg•日),加入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1mg/ml静滴,1次/日。若出现持续高热、频繁咳嗽或喘憋严重者,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0.2~0.4mg/kg,静滴2~3天)。同时根据不同并发症予以护肝、营养心肌等综合治疗。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肺部X线征象提示病灶基本完全吸收后继续用药2~3天,两组疗程不超过14天。

护理方法: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应尽可能做呼吸道隔离,加强空气消毒,物体表面、地面污染随时消毒,保持空气洁净,以防止再感染,交叉感染和小流行;保持患儿保持口腔卫生,经常给患儿翻身、拍背、变换,鼓励患儿咳嗽,以促进分泌物排出。保证液体的摄入量,以湿润呼吸道黏膜,防止分泌物干结,利于痰液的排除;对于持续高热的患儿应监测体温变化并警惕高热惊厥的发生。及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枕冰袋、温水擦浴等,如效果不佳,及时向医生汇报;静滴阿奇霉素或红霉素前应嘱患儿进食易消化的食物,避免空腹用药,液体中加入维生素B6,以减轻胃肠道刺激症状;若出现腹部不适,应放慢滴速,热敷或轻轻按揉腹部,缓解后再调至常规滴速;还要注意保护好血管,应从远端血管开始静滴,并确保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X线征象基本恢复正常;②有效:治疗14天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X线征象有所吸收;③无效:治疗14天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肺部X线征象无明显变化。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2.5软件进行统计,比较分析采用X2检验或校正X2检验。

结果

疗效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不良反应:观察组发生胃肠道反应6例,发生率10.00%。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纳差。静滴部位疼痛3例,发生率5.00%。上述症状轻微,不影响治疗;对照组胃肠道反应18例,发生率32.72%,静滴部位疼痛12例,发生率21.81%,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

讨论

支原体肺炎(MP)占小儿肺炎的20%左右,在密集人群可达50%[2]。潜伏期2~3周,起病缓慢,约1/3病例无症状。以支管-支气管炎、肺炎、耳鼓膜炎等的形式出现,而以肺炎最重。发病初有乏力、头痛、咽痛、发冷、发热、肌肉酸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头痛显著。发热高低不一,可高达39℃。2~3天后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咳少量粘痰或粘液脓性痰,有时痰中带血。发热可持续2~3周。热度恢复正常后尚可遗有咳嗽,伴胸骨下疼痛,但无胸痛。体检示轻度鼻塞、流涕,咽中度充血。耳鼓膜常有充血,约15%有鼓膜炎。颈淋巴结可肿大。少数病例有斑丘疹、红斑或唇疱疹。胸部一般无明显异常体征,约半数可闻干性或湿性音,10%~15%病例发生少量胸腔积液。病情一般较轻,有时可重,但很少死亡。发热3天~2周,咳嗽可延长至6周左右。有10%复发,肺炎见于同一叶或同一叶,少数病人红细胞冷凝集滴度效价在1∶500以上。可有相当的血管内溶血,溶血往往见于退热时,或发生于受凉时。特点为临床表现不明显、易误诊、年长儿(2~4岁)、病程长、肺外并发症多,严重者可致死亡,必须引起重视。我们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并与红霉素进行比较。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发病年龄有低化趋势,患病率相对增高,发病机制尚不清楚[3]。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无细胞壁,对青霉素和其他作用于细胞壁结构的抗生素均不敏感,但对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很敏感。其发病机制主要由于支原体穿过宿主呼吸道黏膜表面的黏液纤毛层,粘附于黏膜上皮细胞上,此粘附作用与肺炎支原体表面的P1蛋白的末端结构有关。当此粘附因子附着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时,释放的有毒代谢产物可导致纤毛运动减弱,细胞损伤。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可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应答先出现特异性IgM抗体,然后出现IgG抗体,持续较长时间。鼻咽部局部产生的分泌性IgA抗体,能有效地抑制肺炎支原体与呼吸道上皮结合。呼吸道IgA抗体比血清中抗体对宿主的免疫状态有更直接关系。在感染防御上局部抗体甚为重要。局部免疫除IgA外,局部细胞免疫也发挥作用。因为初次感染使幼儿致敏,促使再次感染时发生较重的临床表现,表明本病与感染肺炎支原体后机体产生超敏反应的关系。既往首选红霉素,因其使用安全、价格便宜,可口服及静滴,故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较为严重,并可有血栓性静脉炎、肝功能受损等,部分患儿不能耐受。

阿奇霉素是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是在红霉素的结构基础上经Beckman重排、扩环、还原和N-甲基化等反应,以氮原子取代ga位置上的甲基制得的第1个十五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易发生分子内环化,胃肠道症状轻,抗菌谱和红霉素相似,具有高度的酸稳定性,组织中浓度明显高于红霉素,在低于红霉素浓度下对肺炎支原体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皮肤软组织感染和衣原体所致的性传播性疾病。对于流感杆菌、肺炎球菌和摩拉卡他菌等所致的急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合并感染、肺炎等的有效率达90%,细菌清除率达85%。对化脓性链球菌、金葡菌等所致的疖肿、蜂窝组织炎等,采用本品每日1次5日疗法(总量1.5g),治愈率为53%~74%,有效率达90%以上,其疗效与苯唑西林、红霉素和头孢氨苄相仿。单剂1g治疗衣原体感染,其疗效与环丙沙星或多西环素相似[4]。

阿奇霉素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就是,阿奇霉素具有典型的抗生素后效应,与其血药半衰期长有关。有关资料表明,口服或静滴阿奇霉素后,其血药半衰期可长达35~48小时,由此使得阿奇霉素在停药的72小时内仍然能够保持最小有效抑菌浓度。这一特点,一方面使其具有长效作用,每日只需1次服药,即可取得如同红霉素每日多次服药那样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使其不必连续给药,近年临床在应用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泌尿生殖道的支原体感染性疾病时,常常采取序贯疗法,即给药3天停药4天,再给药3天。这样每日1次服药及短时间用药可使得患者依从性显著增高而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患者还没有认识到阿奇霉素的这一特点,或者是从每日3次服药的习惯出发,或者是对每日只服1次药及“服3停4”的给药方法感到不保险,因而随意增加服药次数,1天中多次服用阿奇霉素,或者自行决定连续用药。其结果都对改善病情无济于事,反而使不良反应增加。所以,患者应当严格遵医嘱服药,每天只服1次阿奇霉素,防止1天多次用药和长时间用药。

我们观察表明,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效果与红霉素相近,不良反应明显低于红霉素。可见,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在护理方面,由于此病程长,使用药物后后胃肠反应大,小儿易产生恐惧心理,护士应多安慰患儿,同时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他们的信任与配合,保证足够疗程治疗。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44.

2薛辛东,杜立中.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91.

3李培杰,杜爱华.肺炎支原体肺炎婴幼儿不同病期免疫功能、细胞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基因多态性变化.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4):258-259.

4王晓红,王岱明.注射阿奇霉素治疗儿童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中国新药杂志,2001,10(9):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