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秋兴八首(其一)的教材解读及教学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秋兴八首(其一)的教材解读及教学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深入解析挖掘《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其一)》教材内涵,准确把握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根据学情,确定出科学的教学方法,给出科学的教学设计,为上好一节课打下牢牢的基础。

【关键词】秋兴八首(其一);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秋兴八首(其一)》的教材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该单元是必修一、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四的诗歌鉴赏打下基础。

从诗词本身的文学价值来看,《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的代表作品,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本课选学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来看,本册的第二单元主要是指导学生鉴赏唐代诗歌。杜甫最高的成就是律诗,本单元精选的杜甫律诗就有3首,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 “沉郁顿挫”的风格,将忧国伤时之感和身世凄凉之情表达到极致。

从考试大纲来看,在各类文学体裁中,靠情感化意象取胜的诗歌最难鉴赏,而《秋兴八首(其一)》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且鉴赏这类的古典诗词又是历年来的高考热点。

二、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法。同时学会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去鉴赏诗歌。学习小组汇报探究杜甫诗风及成因的结果。又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作品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从杜甫的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之所以确立如下目标,我的主要是依据是新课标。一是新课标规定: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板块建议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三是必修三教参,建议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杜甫诗歌,如《望岳》《春望》等,因此可作纵向比较,看看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诗歌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三、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和适合学情的学法

教学策略的选择一定要结合班级的学情,所任教班级的优势是:班级是文科实验班,学生表达能力较强;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已经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劣势是知识底蕴不深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鉴赏能力不佳。鉴于此,为了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我遵循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教师的教主要采取如下方法,即创设情境法、诵读教学法、讲析法和点拨法、分析讨论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三个探究方向,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二)学法

就学而言,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多读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分小组探究预留问题。

四、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具体设计以下几个环节,即复习激趣导入、直觉感知、感受深化、拓展学习、课堂总结。

(一)导语

同学们,提起一个人,我们都不会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关心国家前途,低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他同情人民疾苦,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是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今天我们继续与诗圣同行,学习被《唐宋诗醇》称为杜甫“一生心神结聚之作”的名篇《秋兴八首(其一)》(板书:题目及作者放幻灯片),导入之后通过单项比赛的形式构架本节课程:

(二)诵读(比赛第一关)

学生自由诵读;教师指名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诵读指导;听名家诵读(播放录音);全班齐读。

(三)鉴赏

1.口头说画――走近杜甫(比赛第二关:说画)。根据这首《秋兴》口头说画,在这幅画里,你想画些什么呢?要求:每人限说一幅;说明你为什么这么构思。目标:让学生抓住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个或几个意象联系上下句进行理解,并在讨论中深入感受自己原有的体验。

学生交流准备2分钟。学生口头说画。

2.口头作文――我是杜甫(比赛第三关:作文)。要求:化身为杜甫,穿越时空回到766年的四川夔州,走进杜甫内心。目标:引导学生于形象层面上对本首诗歌进行深入解读。突破办法:启发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探究。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完成角色转变,我制作了幻灯片:杜甫766年档案解密。

学生交流准备2分钟。学生口头作文。

设置背景音乐为刘天华先生的《病中吟》本曲曲名即“人生向何处去”之意。以此来切合当年杜甫心中苦闷如病,表达他内心的忧虑与彷徨。(“病中吟”并不是生病的意思,而是心中苦闷如病,有一种内心的失落和彷徨。)

(四)拓展(比赛第四关:探究)

汇报课前就布置的三个探究问题,完成本课学习的拓展环节。袁行沛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自序中说:“诗歌艺术研究的最高层次就是风格研究,风格研究,已经脱离单纯的艺术分析,而深入到人格的领域,是对诗人所做的总体把握。要求:《秋兴》与《登高》作横向对比;杜甫早晚期诗风作纵向对比,并探究其成因。学生分组汇报探究结论;教师评价(学生主要从社会原因探究诗风成因);教师陈述自己的探究结论。

1.诗风:沉郁顿挫。沉郁:内容厚实丰满,意境恢宏阔大,感情深沉含蓄。

顿挫:情感表达曲折有力,反复低回。音节韵律曲折铿锵。

2.风格成因。外因:社会原因。文章憎命达,国家不幸诗家幸。内因:创作思想的逐渐成熟。由于教材分析到位,教法学法选择精当科学,本节课授课后,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