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幼儿生活自理行为的特点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幼儿生活自理行为的特点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幼儿生活自理为的建立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自理动作逐步熟练,主动地探索学习生活自理,自理过程需要成人的监督和提醒等,这些特点为我们教育者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 幼儿 自理行为 积极探索 循序渐进

从古至今,不乏有很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如朱熹对儿童脱下的衣服就做了具体要求“凡脱衣服,必整齐折叠箧中。勿令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陈鹤琴在《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一文中,要求幼儿会自己吃饭、会戴帽子、会穿脱衣服、会穿脱裤子和鞋子,等等。可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结合我园正在开展的“4-2-1家庭模式下幼儿在园生活自理行为的研究”课题,笔者对幼儿生活自理行为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一、3—6岁幼儿生活自理行为动作呈逐步熟练的趋势

人类生理的各子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完善是人类个体动作的发展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格塞尔(Arnold Lucius Gesell 1880—1961年),提出了著名的“成熟论”,强调生物自然成熟的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在儿童生理上未达到准备状态(即成熟)时就无从产生学习能力,学习只是对成熟起一种促进作用;而一旦在生理上有了完成这种动作的准备,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依赖于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1]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个体生理的成熟对幼儿自理行为动作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影响幼儿自理行为动作发展的唯一因素,后天的学习对幼儿自理行为动作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掌握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自理技能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主要任务之一,如学会洗手,学会如厕,能穿、脱衣服等,这种技能的学习是建立在幼儿动作发展逐渐成熟的基础上的,并且这种技能的获得需要幼儿的学习及长期的练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通常把这种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理解为“学习者从初学到熟练操作这一变化过程中个体心理的发展过程。”心理学家费茨(P.M.Fitts)和波斯纳(M.Ponser)将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系阶段和自动化阶段。认为认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者通过指导者的语言讲解或观察别人的动作示范,了解动作系统的结构,以及每一具体动作的要求;联系阶段是将局部动作练习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自动化阶段的各个动作或局部动作之间相互协调,达到熟练操作的水平。小班幼儿学习如何正确洗手,首先要从认知上了解洗手的过程,了解洗手每一个步骤的要求,然后进行练习,将各个动作打湿手、擦肥皂、搓搓、冲冲和擦干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最后巩固行为,并最终达到熟练的水平。伴随着幼儿动作发展的逐渐协调,再加上幼儿日复一日地反复练习,其自理动作也会自然地逐渐流畅。可以说,发展幼儿的自理行为一方面要建立在幼儿生理动作发展逐渐成熟的基础上,另一方面要遵循幼儿掌握生活自理技能心理认知的发展变化,从两方面把握进行适宜的生活自理教育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幼儿时时、处处都在积极探索学习生活自理

科学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人,是自然的人,是社会的人,是一个完整的机体,是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蒙台梭利把儿童称作“小小的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2]生活中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新鲜的,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会不断地向成人发问,会对新奇的事物会主动接近。看到别人用勺子吃饭,尽管不会,他也要求用勺子吃饭。幼儿园教师反映有的幼儿“不会弄,在那儿瞎弄”,真的是在瞎弄吗?不是,未入园时幼儿在家通常是家人喂饭,可是到了幼儿园了,看到周围的事物是那样的新鲜,看到别的幼儿拿着勺子自己吃饭,自己也要拿着勺子吃饭,可是从未使用过勺子的幼儿怎么可能第一次就能很好地使用呢?最后,弄得满地、满桌子的饭菜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这就成了教师眼中的“瞎弄”。反过来说,幼儿若从不主动尝试拿勺子,那么不管教师教幼儿多少次正确拿勺子的方法,可能都是没有用的。

案例1:小班幼儿A把T恤套在头上,使劲拽着露出了脑袋,然后试图把胳膊伸进袖子,尝试了半天胳膊没伸进袖管,最后把T恤揪下来,甩了甩,这时教师过来,帮她穿好。

案例2:小班幼儿B坐在地上,拿起右脚的鞋子放在左脚,比了比,放到右脚,比了比,又放到左脚,比了比……每只脚都重复地比了三次,最后,右脚穿上了左脚的鞋子,左脚穿上了右脚的鞋子,站起来,蹲下坐在地上,把鞋子脱下来,看了看,把两个鞋子对调,重新穿上,离开。

我们看到幼儿A在不断地探索怎样穿上T恤,不幸的是,这种探索被教师打断,终止。我们常常强调要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探索中获得知识,探索中获得经验,对于小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探索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技能,技能一方面需要教师教,另一方面更需要教师放手让幼儿去练习,不练习又怎能学会,又怎能熟练呢;而另一幼儿B在探索到底哪只脚穿哪只鞋的过程中,虽然出现了错误,但最后还是成功地穿好了鞋子。试问,哪个幼儿最终会学习得更快呢?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教师们说,“让他自己慢慢地做,整个一天的活动都耽误了,他在那慢慢地穿衣服,别的小朋友要去穿好衣服在那吃东西了,他还在穿,别的小朋友吃完点心要出去了,他才开始吃东西,一个环节慢下来,每个步骤都落下,整个就慢下来,跟别的小朋友就落得很远了,所以教师就赶紧帮他弄好。”难道就因为他做得慢就代替他做吗?幼儿探索学习得慢不是我们代替他做的理由,幼儿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才能获得经验,获得认知。因此,我们更应该小心地保护幼儿的这种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耐心的等待,可以引导,也可以帮助他做部分事情,但是,不是完全代替他做,一味地代替只会让幼儿失去探索的积极性,失去做事的信心。

三、幼儿的生活自理往往需要成人适时的监督和提醒

自我控制是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幼儿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幼儿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3]3—6岁的幼儿,其注意力往往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周围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马虎应付当前的任务或者放弃当前的任务,关注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观察中,笔者发现,幼儿控制力较差,往往容易被其他事情所吸引而停止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例如,小班有的幼儿在洗手的过程被其他幼儿大便冲厕吸引,停止洗手转而去看别人冲厕。

另有研究表明,幼儿坚持性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3到4岁幼儿的坚持性水平较低,这主要表现为3岁幼儿大脑皮质兴奋过程仍占优势,抑制机能还不成熟,对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差,做事缺乏坚持,时常忘记成人的要求,对于枯燥的任务很难坚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忘记该做的事情;4到5岁的幼儿随年龄的增长,其大脑皮质的抑制功能逐渐完善,兴奋与抑制过程渐渐趋于平衡。[4]此时其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发展,为幼儿坚持性地发展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础,因此中班幼儿较能稳定地做事。此外,中班幼儿经历了一年的幼儿园生活,已经开始理解规则,并学会了用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表现为坚持性能力的明显提高;5—6岁趋于稳定,幼儿在坚持中表现出一定的策略,并且坚持的时间不断延长。[5]因此,幼儿洗手的自控力虽然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增强而有所提高,但是,儿童学习自控,在5岁以下的儿童身上这种现象只会间歇地发生,[6]这种自控性和坚持性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发展,但是时时伴随着不稳定性,因此,这一阶段幼儿的生活自理行为仍然需要教师适时地监督和提醒才能很好地完成。

四、适时地提醒和监督,幼儿能表现出规范的自理行为

3岁多时,幼儿进入幼儿园,要逐渐学会听成人的语言要求,学会遵守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则,学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种任务,学会在集体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这一切都需要成人的帮助和引导。因此,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个目标是让幼儿发展起自律和自控,让幼儿能主动控制自身行为以符合主观的期望、标准和规则。只有当幼儿内化了期望、标准和规则后,他们才能主动地采用成人教给他们的方针和策略。一般来说,幼儿一开始先发展起自我意识,再发展到自尊感,最后学习自控。自控能力的发展在早期儿童的整个发展中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显然地,教师对幼儿进行自理行为教育后期望幼儿能主动地、自觉地进行自我服务,在短时间内建立良好的自理行为习惯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在幼儿园不难发现,当幼儿掌握了自理行为的基本技巧时,教师适时地提醒和监督,幼儿在园能表现出规范的自理行为,比如,在教师的提醒和监督下,幼儿能按照洗手程序正确地洗手、专注地进餐、认真整理自己的衣服和叠好被子,等等,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幼儿的自理行为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幼儿生活自理行为的建立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及规律,我们教育者所能做的就是顺应幼儿生活自理行为的发展规律,施以针对性的、适宜的、循序渐进的教育,让幼儿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秦金亮.儿童发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0.

[2]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32.

[3]杨丽珠,宋辉.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01).26.

[4]杨丽珠,董光恒.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6,(04):23.

[5]但菲等.教师态度——言语指导对3—6岁幼儿坚持性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8,(04):31.

[6]JillianRold著.毛曙阳译.理解儿童的行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