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和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现状和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使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已经受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作为一线的教师更是如此。而其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1 过于形象化――在降低学生思维难度的同时,也减少了学生进行直观想象的机会

走进现在的课堂,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多媒体的展示、直观的教具、学生的动手操作等等。无可厚非,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难度。但试问一下,我们的学生还有多少机会进行直观想象,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呢?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来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

这一点对于几何形体的教学显得尤为明显,一提到上几何形体知识课,总是忘不了准备这样那样的课件、直观教具、学具,固然这些对学生掌握相关几何形体的基础知识是有用的,一时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学生的兴趣也是浓厚的。然而,时间一长,习题稍微复杂一些,学生便有了畏难情绪。于是,好多教师都认为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我们为什么在教学时不多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用嘴去说一说呢?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空间想象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不要因为有了直观图像和直观的教、学具而使学生失去直观想象、抽象思维训练的机会。

2 狭隘生活化――对生活化的狭隘理解,让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总是跳不出固有的圈子

原先数学教学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点已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与此同时,数学教学怎样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又成为一个新的议题摆在我们面前。目前,在一些教学中,商场里的数学问题、菜市场上的数学问题、公园里的数学问题、车站里的数学问题,生活的影子似乎随处可见。试问一下,如果我们去掉商场、菜市场、公园、车站这类的文字,还能看到多少生活的影子呢?这种认为只要在教学中加进了能体现“生活化”的叙述性语言就是生活化了的狭隘理解,必将使我们的教学永远也走不进学生的生活。很多时候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不是那样的显现与直接,更多的是一种隐性的内在的联系。我们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是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数学,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才是有效的生活化。

例如,我们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时候,不是枯燥地画一些几何图形,而是出示一些优美的建筑物的图片、图案装饰品、自然界中对称的动植物,让学生进行观察、体会,自然就能让其领悟到,生活中存在着美,美的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因为有了数学我们的生活才变得如此优美,运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能创造出美的生活,美的世界,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触摸到真正生活化的数学。

3 片面开放性――混淆了客观的开放性与主观的不确定性的区别,助长了学生诡辩的坏习惯

且看一例,某商场每件衣服72元,小明身边只有面额为10元的人民币,小明要想买回这件衣服,小明至少要带几张这样的人民币?生1:要8张;生2:要9张,因为除了买衣服,还要付车费;生3:要7张,因为可以向营业员还价,要求打折。当时的执教者为了鼓励学生的这种所谓的“开放性”思维,认为这样的答案都是合理的,因而也是正确的。但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混淆了客观的开放性与主观的不确定性的区别,笔者想如果照这样的思路讨论下去,这道题目的答案还会很多,因为随着人的主观想象,在去买衣服的路上和商场里可能发生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无法一一确定。

其实,数学作为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有其特殊性,它的开放性应该是客观存在于两个或几个变量之间,一个变量决定着另一个量,即使是变量,它也是有其客观规定性的,并不是随着我们的主观想象而变化的。如,从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上挖去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大正方体的表面积会有怎样的变化?自然,挖的位置不同,得到的结论也就不同,并不是那种想象作文式的开放,有着其特有的规定性,这样的开放性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整密性,也才是有效的开放性训练。

4 简单综合化――学科与学科的融合不应该是简单的内容的叠加,而应该是思想与方法的融合

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界限过于明晰,在新课程的设置中已经得到有效的调整。早在课改之前就有人在数学课或语文课中引入了歌声、图画,或者是数学课上遇到节约用水的题目便借机进行一翻思想教育……这种简单的叠加或多或少总让人感到有些别扭。

其实,这一点有人已经做得很好,比如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提倡学生多读、多说,这就是语文化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的运用。稍加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很多时候数学学得差的学生都差在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上。笔者认为这不是数学差,而是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欠缺。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应该让他去多看看课外书,不断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就数学讲数学,否则永远是知其一而不能知其一类。又如,学生对于长方形面积的意义、公式可谓是倒背如流,遇到一些直接给出长和宽求面积的题目总能对付。但遇到这样的题目:“一个长方形菜地长8米,宽比长短3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总是有少数人不假思索地用8乘3。稍加点拨他又知道错了。后来笔者细加分析,其实这类学生在生活中做事肯定是个“叫他到商店打酱油,总是到了商店才知到忘了带瓶子的人”。这不是数学课的事情,而是品德课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问题――做事要思考要严谨。于是笔者就举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例子:“吃饭能不准备碗、筷子、勺子吗?”他们会意地笑了。

其实,课程改革跟我们做任何事情一样,凡事有“度”,不能矫枉过正,否则我们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进而偏离课程改革的初衷,这是我们谁也不愿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