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治理“中国式过马路”重点在哪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治理“中国式过马路”重点在哪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见怪不怪的“中国式过马路”,终于要被治理了。10块钱的处罚,虽然有可能会落实到每一个人头上,但绝大多数的民众还是表示支持。因为,在“中国式过马路”面前,他们有时是受益者,更多时候则是受害者。

只要你站在中国的各个路口上,就会发现无视红灯、穿越马路的现象极为普遍。穿越者们,包含着各类人群。并不是只有大学本科以下学历的人在这样过马路,硕士、博士、高级白领、教授、专家等等,都是如此。

人们早已形成了习惯。显而易见的是,“中国式过马路”,与穿越者的素质无关。

另外,很多外国人也加入了“中国式过马路”的行列。起初,他们都是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这些无视红灯、穿越马路的中国人。现在,他们已经和中国人一样习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些外国人的素质也不低,只不过是入乡随俗罢了。

上世纪80年代,当红绿灯刚刚普及的时候,行人还是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的。但后来,当行人陆续地开始闯红灯时,几乎没有人告知这是不对的,更没有人因此而受到过任何处罚。于是,“中国式过马路”开始发展并壮大起来,成为了一种习惯。毫无疑问的是,监管部门未履行其职责,造成了今日的现象。

当“红灯停、绿灯行”这种最基本的社会交通规则都不需要遵守时,“聪明”的人已经发现,遵守规则意味着会丧失机会,至少会被人落下很远。而不遵守规则,不仅不会得到处罚,相反还会被认为有胆识、有魄力。

正如那位在十字路口踹男人屁股的女人所说:“连红灯你都不敢闯,你还能干什么?”于是,不遵守规则的人,会比那些遵守规则的人得到更多,并成为众人羡慕的成功人士。潜在的道德体系、信用体系进而被颠覆。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质疑:中国式过马路是不对,但至于上升到如此高度吗?“勿以恶小而为之”!最小的也是最基础的。社会文明正是由许多微小细节构成的。

如果监管者们仍未意识到“中国式过马路”是他们的问题,并且仍旧认为这种现象并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治理“中国式过马路”必将重蹈“禁烟运动”失败的覆辙。10块钱的处罚,本身就代表着不重视,谁会在乎10块钱呢?恐怕具体执行者们也不愿意为这10块钱而去浪费时间吧?

实际上,类似于这次“10块钱罚款”的措施,之前在很多地方也施行过。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很多城市开始集中治理“乱扔烟头、随地吐痰”等不文明的行为,发动了很多老年人站街监督、协管。当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双方的对抗很激烈,也带来了很多其它问题。而真正改变行人习惯的,是街道宽阔、清洁后,且垃圾箱随处可见,行人由衷地感觉到再“那样做”已不合适,不文明现象大为改观。

因此,治理“中国式过马路”能否成功,在于监管者能否达成两点共识。第一,该现象的普遍存在与民众素质并无密切关系,归根结底是没有监管的问题;第二,治理“中国式过马路”不是一件小事,归根结底是在提升民众对政府、对社会的信任程度。短期的、运动式的治理难起作用,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理过程。

加强监督,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在其他许多领域也同样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