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香港印象 第9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香港印象 第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香港吃饭

如果你是个口袋里没揣多少钞票的“工薪族”,尤其是跟随旅游团到香港,那你对吃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首先,你进不了中高档饭店,享受不到“吃在香港”的美食;只能进低档的快餐店之类,糊弄一下饥肠辘辘的肚子。

你也不要指望在这种饭店里大吃大喝。普通的香港饭店一般是不备酒的,没有人在这里杯盘狼藉,觥筹交错;更见不到有人在这里吆五喝六地猜拳行令。

你若像在内地那样,借吃喝之机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大声喧哗,也会被人像看怪物一样看不起。来此地吃饭的当地人多是简简单单地叫上一饭一菜或一汤,匆匆地吃完,又匆匆地离去;来也无声,去也无声,“挥挥手不留下半片云彩”……

甚至,你也别指望有滋有味地吃饱。一桌十来个又饥又渴的大汉,服务员匆匆地给端上七八盘素多荤少的小菜,先不说质量如何,那一盘菜几筷子就能夹光,不等吃饱,七八个盘子就汤水不剩地底朝了天。当然,米饭还是可以添的,无奈我们的肚子已今非昔比,缺了菜蔬油水,口舌也会严格把关,不让那些粗米饭将胃袋填满。

不过,如果你不只是为了口腹之欲,在这样的饭店也可以品味世态,吃饭也能“吃”出文化来。

如果说快节奏、高效率是现代化香港社会的主旋律的话,那么这种特色在普通的饭店里也能得到体现。从开门到打烊,整个饭店就像一部快速运转的机器。顾客一批接一批,饭菜一道接一道,时间的紧凑使人难有空坐的机会。尤其那些训练有素的服务员,个个都身手不凡。面对众多的客人,他们有条不紊,忙里碌外,一只手端着两三只盘子,一路小跑地穿梭于顾客和厨房之间,那纯熟的技术如杂技表演,轻盈的步态似燕舞翩翩,给人以美感,给人以享受。一声彬彬有礼的“请多关照”,让人感到春风般的温暖……

当桌上的茶水很快喝光时,我们便像在内地的饭店那样,喊服务员添水。但不知是人多顾不过来,还是我们的话对方听不懂,喊过后总不见服务员过来。我侧脸看别的桌上,一位当地老者正不慌不忙地打开茶壶盖,放在壶口与把手之间的位置上。服务员见状,立马过来续水斟茶。壶满后,盖上壶盖,老者又用微屈的两指朝桌上轻轻敲了两下,服务员又满面春风地点头道谢。我惊奇地看着这一切,于是也学着老者的样子,轻轻地打开壶盖……这一招还真灵,一位服务小姐立即跑了过来,迅速将水添上。我又笨拙地屈起两指,朝桌子上“叭叭”敲了几下。服务小姐赶忙还礼,一迭连声地向我道谢……我在莫名其妙中演完了这出“哑剧”,心里老是纳闷。事后问导游,她笑着帮我揭开了这其中的秘密……

原来,在香港的茶楼饭馆,需要添茶时不需大喊大叫,只要揭开壶盖,服务员便会会意而来。这礼仪出自一个典故:相传过去有一富商到茶楼饮茶,叫堂倌给他加水。堂倌刚把壶盖打开,他便“呵嗬”大叫一声,赖称壶中有只价值千金的画眉给堂倌放飞了,定要茶楼赔偿。老板斗他不过,只得自认倒霉,但从此立下规矩:茶客凡要加水者,必须自己打开壶盖,以防有诈。这样因延成习,以后自揭壶盖便成为茶客要加水的示意信号。至于客人用食指和中指轻扣桌面,那是向服务员表示谢意。传说这一风俗源出乾隆皇帝下江南。一次这位万岁爷微服出巡,自己扮作仆人,让随从扮作主子。当他们来到一茶楼喝茶时,“仆人”忙给“主子”斟茶。扮做“主子”的随从一见,惊恐万状,本应下跪叩拜,但又怕暴露了身份,于是灵机一动,遂以两指微屈轻扣桌面,以此代替跪叩之礼……

听导游娓娓道来,使我顿有所思,也顿有所悟。倒不是她讲的有多精彩,只是从这“老掉牙”的故事中,我管窥到了香港文化之“一斑”。原来,像香港这样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其多元的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包容性和选择性。像那些懒散、低俗、挥霍铺张的陈规陋俗,在这里已难有立足之地;而一些有益无害、有趣有味的传统习俗,却依旧能沟融入它的主流文化之中,成为其中西交融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许,这正是香港文化魅力之所在,也是传统文化跟现代文化能够有机结合、共存共荣的范例……

不识萧红

喜欢香港,最初是因为喜欢萧红。

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一生坎坷,半世飘零。在她生命最危难的时刻,是香港接纳了她,保护了她,也成就了她。香港成了她生命最后的栖园和归宿。她曾深情地写信对朋友说:“这里的一切景物都是多么恬静和优美,有山、有树、有漫山遍野的鲜花和婉转的鸟语,更有汹涌澎湃的浪潮,面对着碧澄的海水,常会使人沉醉的。这一切不都正是我往日所梦想的佳境吗?”

正是在这样的“佳境”中,萧红才暂时摆脱了痛苦和烦扰,精心投入创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就完成了著名中篇小说《呼兰河传》、长篇小说《马伯乐》和短篇小说《小城三月》等的写作。香港沦陷后,死于贫病中的萧红又把自己留给了香港,葬于依山傍水的浅水湾,实现了她生前“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的遗愿……

因此,我读萧红,也便对陌生的香港产生了敬仰和爱意――深爱它的大度宽容,向往它的美好和文明……到浅水湾萧红墓前凭吊萧红,也成了我梦寐以求的夙愿……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到香港旅游时,终于有了一偿夙愿的机会。

那是一个晴日的下午,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七八人来到向往已久的浅水湾,只见蓝天下,碧水边,佛殿富丽堂皇,高大的观音像巍然屹立,周边是栉比的高楼大厦,一派豪华、繁闹的景象……此时,对香港了如指掌的导游也充分发挥其见多识广的特长,绘声绘色地给我们介绍:这是某富人的豪宅,那是某名人的别墅……众多歌星、影星、阔佬、大腕都集中在这里,所以浅水湾又被称作是富人的“天堂”……当我趁机问他“萧红墓的遗址(其骨灰已于1957年迁至广州银河公墓)在哪里”时,他开始一愣,茫然不知的样子。我又将萧红的名字写出来,详细地向他解释,他听后却表现出一脸的傲慢和不屑:“香港可玩的地方很多,想购物这里是‘购物天堂’,想问卜可到有求必应的黄大仙庙,但没有人会去关心几座死人的坟墓,不管他是萧红还是萧白……”啊啊,这是一个有知识的香港人说的话吗?难道香港只需要记住那些歌星、影星、大款、大腕,而对那些曾为香港的文化事业做出过贡献、给香港增光添彩的人们,就可以从记忆中抹去吗?

在“天堂”购物

或许,凭吊萧红等作家这只是文化人的事。对一般大众来说,更喜欢香港的富足繁荣和高度文明。尤其香港是著名的“购物天堂”,凡到香港旅游的,都愿到这“天堂”上去享受一下购物之乐,我们自然也不例外。导游带我们去购物前,就先向我们介绍,在香港购物,可以绝对放心,不但商品应有尽有,质优价廉,商家还信实无欺,极讲信用……这些,都让我们对香港产生了很好的印象

我们第一次去的是一家门面并不很大的首饰店。刚一进门,店主便满腔热情地走上来迎接,先是寒暄,让座;然后捧来香茶,端来切成小块的点心,让我们一一品尝。见我们还有些拘束,店主又“大度”地说:“诸位贵宾肯到敝店光顾,兄弟我感到莫大荣幸。敝店一向友情为重,诸位远道而来,不买东西我们也十分欢迎。如果看得上敝店的物品呢,我也保证货真价实,言不二价,包您满意,诸位尽可放心挑选……”店主这般盛情,一下子把主客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如果不买点东西,实在过意不去。这时,服务小姐也见机行事,笑容可掬地跟我们打着招呼,耐心、细致地给我们介绍各种首饰的产地、作工、特色和价格……就在这一片“亲密”“和善”的“友好”气氛中,一笔笔买卖顺利成交,这个要只戒指,那个要条项链;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甚至数千元。同去的陈君为人实在,自信遇到了“正头香主”,一下子就买了5000多元的“金首饰”……正在大家喜滋滋地“满载而归”,走上大巴,准备开车时,该店一位服务小姐手捧两条金项链,紧随我们中的一位头脑冷静、什么东西也不肯买的同事走上车来,用恳求的口气小声说:“先生,您想要就再便宜些,这两条2000元,您都拿去吧!”一听这话,大家的心立刻凉了半截。刚才店主不是还在标榜“货真价实,言不二价”,每条项链1500元吗?怎么一转脸就便宜了500元?这时我们才如梦初醒,原来这“天堂”之上,同样存在虚假和欺骗!损失最大的还是那位陈君。事后他找知情人一打听,他买的5000多元的“金首饰”足足多花了一半的钱!疼得他一夜未曾睡好。这还不算,一年后我到他家做客,他的夫人将在香港这家商店买的金首饰捧给我看,凡是佩戴过的金戒指、金项链,外面的一层镀金都已磨去,“金”的变成了“银”的……陈君在大呼上当的同时,曾按发票上的地址给这家“信实无欺”的首饰店写去一信,要讨个说法,结果是泥牛入海,杳无消息……

去了一趟香港,进了两个“天堂”,吃了几顿便饭,也获得了诸多感受……论繁荣、美好、富足,香港真可称得上是“人间天堂”,其文明程度也确实高于内地。但这“天堂”之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明和谐的主旋律中仍然夹杂着不谐之音。因此,这让爱它的人,也或多或少地打了一些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