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劳动塑造孩子美好心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劳动塑造孩子美好心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编的话

如今的孩子个个技艺不俗:跳舞、绘画、钢琴、跆拳道、魔术……举凡一事,皆有能者。但若论及一些朴素的品质,比如热爱劳动、甘于奉献、懂得感恩、富有责任感,这些在中国人看来的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却较少被继承。倒是在西方育儿观念的触动下,一些父母开始反思,并有所行动――

这是青岛的台东步行街,三三两两的孩子正在向行人售卖报纸,孩子的家长只远远地看着,不许帮忙。每个周末,孩子们都会风雨无阻地来这儿当“报童”,他们曾花七个月的时间,用卖报挣来的钱,购买了2000余册图书,为山东平度店子希望小学建起了一间图书室,这是全国第一间由孩子劳力所得建起来的爱心图书室。

小小的孩子散播出大大的爱心,感佩之余,会让人不禁发问:是什么让孩子忘记身体的辛劳,努力坚持,又是谁给了孩子一颗“仁者爱人”之心?孩子们得到的仅仅是成人的夸赞吗?恐怕也远远不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爱心baobao”活动的发起人,台湾作家郜莹女士,跟她探讨一下孩子劳动意识及社会性的培养。

被轻视的家务活

“当中国父母忙着为孩子联系好学校、好辅导班,为孩子打理好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期孩子学有所成时,西方父母或许正督促孩子整理旧报纸、修剪草坪,鼓励孩子多些社会实践。”这并不是一句戏言。比起有着千年孝文化传承的当今国人,西方父母的确更重视孩子做家务的情况,德国甚至立法,要求孩子必须参加家务劳动,因为它代表了一份责任和义务。

电影《千与千寻》里主人公千寻被告知一定要在汤婆婆那儿找到工作,否则会跟父母一样被变成猪的情节,相信许多人也会记忆犹新。不劳动就会变成猪,这分明是在告诉孩子,劳动是人的一种需要,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而在许多父母那里,劳动的观念、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显然没被很好地传达。

孩子是从不缺少劳动的兴趣和主动性的,孩子一岁半以后,就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但这种欲望,常常因为父母怕麻烦、怕孩子受伤或做得不好,被横加阻拦。对孩子过分的爱和保护心理,置换了孩子应尽的责任,父母甚至认为不做家务没什么不好,学习好、有才华就行。不过这样做的父母,会很容易发现,孩子很自私、自理能力差,不懂得父母赚钱的辛苦,花钱大手大脚。

囿于学习与技艺等“才”的培养,而忽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有品格、有担当的“人”的树立,这样的目光是短浅的。家务活虽小,但却是树立孩子自立意识、劳动观念的关键。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懂得“不劳动不得食”的道理,建立家庭成员间的互助合作意识。要让孩子知道钱是爸妈用辛苦劳动赚来的,他将来也要靠劳动谋生。在这之前他要学会如何独立、自理,如何劳动。而做家务是锻炼劳动和自理能力的好机会,也是维持家庭和谐与整洁,每个成员应尽的责任。

劳动“宝藏”取之不尽

劳动能给人最简单的快乐。父母会惊讶于孩子独自修理小汽车,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的行为,让他认字时却常常心不在蔫。原因其实很简单,认字是被动的记忆,是孩子大脑被动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而修理小汽车是主动探索,是孩子用双手与外界事物做交流。手是孩子的第二大脑,用双手的力量,亲眼见证自己对事物的改变,能激发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孩子当然会兴致勃勃,乐此不疲。

不仅如此,劳动中的孩子其实一刻也没停止学习。除了生活技能的掌握,孩子会发现许多有意思的现象,比如盛饭时握着勺子的手柄边缘会很沉而且不容易使力,握着手柄的中间就会比较轻,盛饭也更容易,杠杆原理就这样被孩子认识到了。有劳动习惯的孩子,会自觉把看到的现象总结出规律,以调整自己的做事方法,提高做事效率。其间锻炼的不仅是孩子的专注力与观察力,还有孩子的思考力、想象力与创造性。孩子在劳动中所展现出来的这些个性特质,会在他20岁后做独立判断时再次呈现。

劳动不是小事,孩子心性、品格、态度、价值观,正是从这些小事中慢慢培养树立起来的。

热爱劳动的孩子会更自信、更有实践力;更谦逊、更懂得尊重别人;更有创造性、更不会墨守成规;更容易找到简单的快乐,更不容易违背自己的内心,这就是劳动的力量。

劳动能够塑造一个人的行为与心灵,当然也能够成就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帮助孩子将劳动升华

当孩子喜欢上了劳动,就意味着拥有了更多与社会交流的机会。没有谁规定孩子只有到成年才能走入社会,相反,让孩子多做些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眼界,还可以学习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以“增长知识、掌握技能、完善自我”为宗旨的童子军活动在美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深受青少年朋友的欢迎。孩子们通过推销饼干、柠檬水挣得零用钱,这些钱有一大部分会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当初蒙蒙妈也正是看重了“爱心baobao”义卖报纸为贫困地区小学捐图书的活动目的,才鼓励蒙蒙参加的。如今蒙蒙已经是这个活动中坚持时间最久的孩子了。其实看着别的孩子周末又上辅导班,又上兴趣班,蒙蒙妈也曾犹豫过是否让蒙蒙退出这个活动。虽然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考学时,学校会把兴趣特长作为一条录取标准,社会活动算不算特长,蒙蒙妈心里没底。好在郜莹女士一席话,打消了她的念头。

孩子总有一天会走入社会,在这之前,如果孩子对社会一无所知,或者没有获得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无疑会有一定的障碍。参与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还会增强孩子的责任心、爱心与使命感。

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们存在的任务,应该是扩大自己的慈悲心,拥抱所有的生命与美丽的大自然,将自己从框架中解放出来。”

对孩子而言,懂得感恩与奉献自己,意味着孩子拥有了更高的眼界和更宽广的胸怀,这些可贵的品质比一切特长更有意义。

小贴士

把家务活变成“乐事”

想让孩子爱上劳动,就得在孩子心里种下劳动是快乐的种子。这就需要妈妈花点心思,把家务活变得跟游戏一样有意思,这样孩子就能在家务劳动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在劳动的启发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喜欢事事跟成人一样,妈妈可以投其所好,为孩子准备些小号的“工作”装备,像小围裙、小抹布、印有卡通图案的洗碗盆、颜色鲜艳的小扫把等等。家庭大扫除时,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比指定让孩子做某件事更好,孩子的积极性会更高。当然,妈妈还可以跟孩子一边做家务,一边讲故事:帮盘子洗澡、帮玩具找到自己的家――每个动作都可以用形象的语言解释,这样故事讲完了,家务也做好了。

孩子劳动时,妈妈要少说或不说“小心”、“不能这样”、“你做完后妈妈还要返工”这样的话,而应该先把做事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告诉孩子,给孩子做个示范。孩子做得不对时,可以给他一点建议“这样做是不是更省力”、“这样就不会掉下来了”。当然也不要忘了及时夸奖孩子,给他一些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