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展示香港社会全貌 探索港人心灵追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展示香港社会全貌 探索港人心灵追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香港之歌》是德国广播制作人岩斯·亚里许创作的,2009年获得麦鲁利奇奖大奖,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多次播出,并被国际广播界作为经典用于教学。《香港之歌》关注当下的生活现实,关注现代人的心灵,揭示了香港人并不满足物质生活的富裕,仍在寻找精神生活的丰富与高尚,寻找理想、信念和心灵的归宿。《香港之歌》的角度和结构独特,选择三个角度用三个人物来表现。三个角度平行进入、推进,又互相交融、补充,构成冲突,形成张力。解说也有创新。整个特写中,男声解说没有一句完整的句子,全部由单词或词组构成,并和特定的音响一起出现,构成了一幅幅图画。此外,《香港之歌》中数据和音乐的使用也很独到。

关键词:创作动因 创作角度 特写结构 解说创新 数据和音乐的使用

获得2009年麦鲁利奇奖短特写大奖的作品《香港之歌》是由德国广播制作人岩斯·亚里许创作的,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多次播出。自2009年至今,我曾多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倾听世界——国际获奖作品赏听会》、播音主持专业培训班等场合介绍过这部作品。每一次播放这部节目,都会让听者意外惊喜:广播特写还可以这样做!介绍一个城市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这么短的广播节目可以如此好听而深刻!这是我在介绍了广播特写之父布朗先生的三部经典作品之后安排介绍《香港之歌》的原因。

关于作者岩斯·亚里许

岩斯·亚里许是德国的广播特写独立制作人、欧广联广播特写大师学院客座教授、德国广播职业高级培训学院培训师,2012年6月开始成为德国勃兰登堡电台(RBB)广播特写编辑。他创作的广播特写在德国、英国、法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国家电台播出。他有多部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广播界的重要奖项:如《K街》和《生活方式》分别获得2005年和2006年欧洲奖最佳广播特写奖励奖,《香港之歌》获得2009年麦鲁利奇奖大奖,《所多玛和俄摩拉城的孩子》2011年获得美国芝加哥第三海岸国际音响节广播特写奖。其作品被国际广播特写大师(如布朗先生等)作为典范在教学中使用。

广播特写一般都是记者与编辑、音响师合作的结晶,有时甚至是一个团队的作品。但岩斯很独特,他精通广播特写创作的每个环节,独立完成广播特写前期调研、采访、录音、播音、编辑、制作全过程,有时甚至自己创作音乐,《香港之歌》就如此。他还被业界评价为专业的音响工程师。

岩斯·亚里许1969年12月出生于德国一个教师家庭,小时候曾跟随父母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和秘鲁首都利马生活。除了母语德语,他可以流利地使用英语和西班牙语。大学时他主要学习语言、文学、哲学,获得艺术硕士学位。他也写小说、电影、电视剧,他的职业生涯是从写歌、唱歌开始的。2002年的某一天,他从电影院门前过,突发奇想地走进去看电影,当时电影院里播放的是广播特写。出了影院他直接去了书店,寻找关于广播特写的书,之后他又去上了专业的培训班,配备了专业的录音设备,租房装修了专业的录音室,开始专业做广播,主要做广播特写,也写广播剧。他说是上帝把他领入了广播之门,此前的一切学习和从业经历好像都是在为广播做准备。或许也正是有了之前的准备,他很快成为德国广播界乃至世界广播界的后起之秀。2011年,他成为欧洲奖颁奖晚会上最年轻的颁奖嘉宾。国际同行们都说:这是至高的职业荣誉。

岩斯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从小就喜欢中国。他给我看他收藏的中文书,从《红楼梦》到鲁迅杂文,居然还有中国菜谱。他对中国文化非常向往,专门学习过中文(尽管不会说),接受过中国烹饪的专业培训,做过多个关于中国的广播特写。除了《香港之歌》,给我深刻印象的还有《百米栏飞人的城市——上海幻影》。

也许是得到父母的遗传,看上去腼腆害羞的岩斯却有讲课的天赋。1998年至1999年他被推荐到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德语,开设文化讲座。成为广播特写制作人后,他还多次应邀携作品赴上海哥德学院讲课。随着作品的获奖和广泛传播,他不断地被欧洲各国及美国邀请去讲学。会做特写还能教学,这在国际广播特写领域并不多见。所以被称为国际广播特写之父的布朗先生多次推荐他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讲授广播特写创作。2006年初他在上海讲学期间,我特别邀请他来中央电台介绍他自己的作品和创作得失,结果大受欢迎。自那以后,他一直关注中国广播特写的发展,在国际奖评奖会上听到中央电台的节目,无论是否获奖,他都会来信谈他的看法。他还为我主持的《倾听世界——国外优秀广播节目赏听会》提供经典作品,撰写评析文章。2011年,我又邀请他来中央电台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广播特写讲座《寻找外部世界暗含的声音》。以后有机会我会与大家分享其中的精彩内容。

关于《香港之歌》的创作动因

2006年初岩斯来中央电台讲课时提到,他有机会到香港生活工作两年,打算做一个关于香港的广播特写。2009年初,他把刚刚合成好还未播出的节目传给我听。节目很短,却令我感到意外的惊喜!在翻译文字稿的过程中,我突发奇想:既然里面的音响都是中文的,我为何不尝试做个中文版?

2009年10月去柏林参评欧洲奖前,我请中央电台的金话筒奖获得者肖玉和贾际录好《香港之歌》的中文稿,计划在岩斯机房里和他一起合成制作《香港之歌》中文版。没想到整个欧洲奖评奖期间活动安排得特别满,根本没时间,只好请岩斯独自合成。等回北京听到完整节目时,我发现语言和音响衔接得几乎天衣无缝。岩斯说,尽管他听不懂中文,但他可以感受声音里蕴含的内容。

《香港之歌》与岩斯的其他广播特写很不同。这个特写没有讲述完整的故事,而只是一种印象的连缀,一种思考的表达,是一个西方人对香港的印象、对香港的思考,也让我们东方人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看香港。岩斯说:“香港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城市,这个城市充满活力,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丢失了许多东西。我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半,我觉得很多人在功成名就的同时却感觉很孤独。我的朋友都很忙,没时间和我接触,这让我意外。更让我意外的是,他们认为那很正常。我要让听众体会到我对香港的感受。我想表达自己对香港这座城市的看法。当然我也在节目中传达了别人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