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颌微螺钉植入稳定性的临床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颌微螺钉植入稳定性的临床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通过对自攻型微螺钉在上颌植入后的稳定性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所收治的56例上颌植入自攻型微螺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中11例患者的微螺钉伸出并移位(0.4~1.4 mm)。微螺钉头部平均向前移位0.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微螺钉;自攻型;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R782.0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c)-174-01

良好稳定的支抗是正畸治疗成功的保障。然而传统支抗很难提供稳定有效的且不依赖患者合作的绝对支抗[1],近年来随着微型钛钉种植体系统的出现为正畸临床提供了新的选择[2]。作为一种暂时性正畸支抗装置,为了探讨其植入后的稳定性,本文笔者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2010年1月所治疗的56例上颌颧突植入自攻型微螺钉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56例,男性19例,女性37例,年龄19~28岁,均以自攻型微螺钉种植体作为直接上颌支抗内收上前牙。

1.2手术方法

采用国产的自攻型微螺钉,术前常规拍X线片或CT,准确定位。种植部位选择在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距牙槽嵴顶7 mm处[3],在局麻下切开牙龈,小剥离匙剥开黏骨膜,用专用工具将种植体旋入即可。左右两侧各植入1枚微螺钉。术后常规应用抗感染措施。微螺钉植入2周后即可在微螺钉和侧切牙远中唇的牵引钩之间,采用Ni-Ti弹簧加力关闭拔牙间隙,每侧200 g力。患者每月复诊加力1次,更换Ni-Ti弹簧。直至上颌或下颌尖牙与第二前磨牙接触,拔牙间隙关闭。待治疗结束后,用专用工具将微螺钉种植体旋出即可。所有病例于术后9个月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与术前X线片进行重叠。分别测量螺钉尾、体、头部在加力9个月后的位置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包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本研究中所有微螺钉在加载正畸力的过程中未出现松动、脱落。56例患者中的45例(80.4%)微螺钉尾部、体部、头部没有任何方向的移位。

11例(19.6%)患者的微螺钉在加载正畸力后9个月,螺钉的尾部、体部及头部伸出并倾斜分别为一0.4~1.0 mm、0.0~1.0 mm、0.5~1.4 mm。微螺钉头部平均向前移位0.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实验和临床应用证明,微螺钉用于正畸临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微螺钉直径仅有1.6 mm,植入部位几乎不受限制,可以植入牙槽骨的任何部位[4]。操作简单,创伤较小,手术时间短,成本低,不良反应小,取出方便,甚至不需局部麻醉,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需要支抗控制的患者。

微螺钉植入后的稳定性是影响正畸治疗的关键。决定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微螺钉种植体的骨整合。即种植体与宿主骨组织之间稳固的直接接触[5]。对于骨内种植体或骨膜下种植体,完全骨整合需要2~6个月的愈合期,才能在正畸力作用下保持绝对的稳定[6]。有研究表明,微螺钉种植体植入后可在骨质与种植体之间形成一层纤维化组织[7]。即刻负载可以形成骨整合,甚至可以承担一定的矫形力,满足正畸支抗的需要。操作时,为防止微螺钉移位后伤及邻近的重要组织结构,Liou等建议最好将其植入在无重要血管、神经通过的非齿槽骨区;并在微螺钉与牙根之间留出2 mm的安全距离[8]。

综上所述,微螺钉种植体作为一种新型装置为正畸临床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可以通过提供较强支抗解决疑难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Ceron S,Shpack N, Kandus S, et al. Anchoruge loss-a Multifactorial response[J].Angle Orthed.2003,73:730-737.

[2]Lee JS, ParkIIS,Kyung HM. Micro-implant anchorage for lingual trcatment of a skeletal Class II malecclusion[J].J Clin orthod,2001,35:643-647.

[3]魏惺,赵立星,许桢睿.关于中国人正畸支抗用微种植钉牙槽骨植入安全区的研究[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0,37(2):128-132.

[4]Houston WJ.The analysis of errors in orthontic Measurements[J].Am J Orthod,1983,83(3):382-390.

[5]Per-Ingvar Branemark.Osseointegration and its Experimentalbackground[J].J Prosthetic dent,1983,50(6):399-410.

[6]Roberts WE.Bone dynamics of osseointergration,ankglosis,and tooth movement[J].J Indiana Dent Assoc,1999,78(2):24-32.

[7]Majzoub Z,Finotti M,Miotti F,et al.Bone response to orthodontic loadingof endosseousimplants intherabbit calvaria:early continuous distalizing forces[J].Eur J Orthod,1999,21(1):223-230.

[8]Freudenthaler JW, Haas R, Bantleon HP.Bicortical titanium Screws for critical orthodontic anchorage in the mandible:a Preliminary report on clinical applications[J].Clin Oral Implants Res,2001,12(4):358-363.

(收稿日期:201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