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应试教育也需要语文课堂的“诗情画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应试教育也需要语文课堂的“诗情画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以新的角度审视语文教育,梳理语文课堂的特点,为语文应试教育寻找到新的着力点,跳出应试教育的樊篱,以素质教育的思维方式进行应试教育,避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争辩,达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双重受益的目的。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诗情画意

一、从高考题目看母语教育

高考刚过,语文考卷的作文题目便成为社会讨论热点。完全开放式的“忧与爱”成为此次最受热议的题目,一马平川、毫无约束的题目让许多学生找不到写作的着力点。

作为语文教师,我很理解出题专家的良苦用心:把作文题放到熟悉的生活中去表现,希望通过开放式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展现真实的才华,让胸中有料的学生能够脱颖而出,这显然是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却让许多一直接受应试教育的高中生迅速失去方向,脑中一片空白。应试教育的后果是他们习惯了被人牵着,习惯了被人指导,习惯了遵循别人的思维,这个时候,突然把他们放在一个空旷之地,他们没有对生活的关注和体验,只有记忆的零星碎片,当然只能是两眼茫然,草草收场;而有一些学生虽然在语文课堂上没有享受到素质教育的美味,但是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尝试,享受到一些“美味”和课堂之外的“诗情画意”,在面对这一题目的时候,就从容得多,脑中有积累,心中有感受,能够迅速调出一些信息,酝酿情感,运用在写作中。

再看看国外高考作文题目,例如法国的题目——“请解释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关‘德行’的论述”。其实这是法国高考的哲学论文题目,只是相当于中国语文高考题目,题目的哲学属性很强。美国的高考作文也有类似的题目:“是否凡事都有一个例外?”面对这样的题目,估计许多中国学生会摸不到头脑。

当然,法国、美国高中生有专门的哲学课,必须学习。中国高中生的哲学课由政治课与语文课分担,如果纯粹哲学化分析,语文课的比重其实应该比政治课更大,但是从实际效果看,语文课并没有担负起这样的责任,甚至缺乏基本的思辨、思考。

反思三国的高考作文题目,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侧重从内心体验的角度考查,还是侧重从思维品质的角度去考查,虽然各国各有偏重,各有特点,但母语的素质化教育都是每个国家共同的要求。母语教育是希望培养出的即将成年的人能够说出流利的母语,能够迅速地运用母语思考、分辨事物,同时作出符合常理的判断。如果进行对比,法国与美国的作文题目偏重检查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思维,只有拥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才能自圆其说写出好作品,而我国作文题目的素质性要求更高,需要学生拥有强大自我思维和信息综合能力,才能写出真正贴近主题的佳作。即便在中国厚重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我们的高考题目同样有着浓厚的素质教育色彩,这也暗示我们:语文教育一直藏着一颗“素质”的内心。

二、“诗情画意”是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回归

“诗情画意”一词来自宋朝周密的《清平乐·横玉亭秋倚》:“诗情画意,只在阑杆外,雨露天低生爽气,一片吴山越水。”意思是“像诗画里所描摹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语文课堂具有“诗情画意”是让语文教育素质化的一种委婉的说法,它并没有完全抛弃应试课堂,而是在应试课堂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学生能够感受的东西,让语文课生动起来、感性起来,在向学生传递基本知识点、信息的同时,让其中一些内容能够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存进他们记忆系统,成为他们的一部分。正是这些真正进入学生内心的东西让他们感受到“诗情画意”,觉察到意味,感受到画面,沉浸其中,那么就是实现了素质化信息传达。素质化信息能够让学生记忆得更牢固,真正成为他们知识的一部分,能够活学活用。

语文课堂的“诗情画意”并非当代首创,古人的课堂教育一向都是在“诗情画意”中完成教学的。私塾先生在课上大讲特讲自己对一首诗、一首词的感受,将堂下学生带入诗词描写的“诗情画意”境界中。其实古时学生考试压力更大,那些严谨毫无变化的八股科举考试真正决定着每一个读书人的未来,但他们在教书先生自由挥洒的授课之下,既能掌握科举考试的要求知识,又能在自我诗词创作上达到一定水准,有的甚至成为一代文豪。进入当代中国语文课堂,这些东西在复杂的社会原因与考试压力的挤压下荡然无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语文课堂的“诗情画意”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保持得很好。他们很注重学生作为主体的参与性。一堂课,如果没有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就是一堂失败的课,这也是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他们的语文课堂有很多自由交谈的时间,学生与老师自由抒发对于范文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可以自由抒发感受,对事物、对世界,他们的情感在语文课堂是轻松自由的。

从教育学角度理解,语文课堂上的“诗情画意”只是回归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教学需要心,需要情感,不像别的科目,只需要脑,运用理性、记忆进行处理。语文课堂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主动感受那些隐藏在书中、教师话语中的情景与“诗情画意”。

三、培养尖子生需要“诗情画意”

有人统计高考语文成绩,发现语文成绩区以90—110分为最大,但110分以上的成绩区很是稀少。研究的结果指出:最大的成绩区是一般应试教育的结果,这样的学生想进入上一个成绩区几乎不太可能。这就反映出应试教育的短处,没有“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很少诞生高分学生,即使能够跳出一两个高分,那也是学生自行寻找到了他的“诗情画意”。

语文课堂的“诗情画意”其实是回归语文教学的根本,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教师不是课堂的“上帝”,他最多只是一个秩序维护者,在适当的时候指引学生,很多时候是藏匿在讲桌之后,这很像一个好的足球裁判,虽然在场上,但不是主角。

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体,意思是学生自我去感受,去感受课本文章或者文学作品的“诗情画意”,用他们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进入到“诗情画意”中,那一片花,那一片草,那一段情,学生感受到了,教师不能替代学生感受,不能替代学生做判断。如果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情画意”,徜徉在“诗情画意”中,感受到轻松、愉悦,这才是“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素质化的最好体现,也会在应试考试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毋庸置疑的是,一个懂得李白情怀的学生写起作文来肯定超过只会背诵李白诗歌的学生,给学生一份“诗情画意”,他们会给你一份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