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四川17年公选实践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四川17年公选实践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E历程:

从“论资排辈”到“不拘一格”,从“本土培养”到“全球引进”,从“伯乐相马”到“公开赛马”。17年来,四川不断突破公选政策壁垒和体制障碍,公选出干部上万人,近四成获提拔,半数受重用。

四川是全国率先开展公选的省份之一。自1995年以来,省上集中组织开展大规模公选7次,市县两级组织开展公选650多次,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各级领导干部近万人,提拔率达到39.4%,逾半数人才被安排到重要岗位。

17年的探索实践中,四川不断突破公选政策壁垒和体制障碍。以统筹公选县(处)级领导干部为例,2007年打破地域限制,首次面向全国公选;2009年打破身份限制,首次允许国企优秀人才参与竞争;今年更是允许非公有制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有工作经验的博士及国家承认学历的硕士以上“海归”参与公选。

17年的历程:从试点到完善

17年来,四川公选工作大致经历了试点探索、提速扩面、规范完善三个阶段。

1995年到1998年,试点探索。1995年3月,四川在全国首次出台公选《意见》。当年8月,省委公开选拔了省高院副院长等10名副厅级领导干部,各市州公选探索陆续展开。

1999年至2004年,提速扩面。6年间,省上公选副厅级领导干部49名,占空缺职位的三分之一;各市(州)公选县处级和乡科级领导干部3000多名。其中,公选县处级领导干部437名,占同期新提拔干部的19.5%。在此过程中,公选程序进一步细化,初步实现公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2005年起至今,在“统筹”中走向规范完善。2005年我省出台文件首次引入“统筹”理念,去年进一步出台统筹公选实施办法,明确提出省市联动统筹公开选拔县处级,市县联动统筹公开选拔乡科级。

17年的成效:不断突破壁垒与障碍

17年来,四川公选在逐步迈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同时,也极大地突破了公选的政策壁垒和体制障碍。

1995年到1998年,公选职位主要定位在党政部门及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副职,公选范围主要集中于体制内。

1999年到2004年,公选地域逐步向全省、全国拓展。

2001年以来公选范围进一步拓宽,逐步实现由副职向正职、由党政干部向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由委任制干部向选任制干部、由党政干部向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拓展。

从“官中选官”到开放选才,我省在公选中推进人才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域、跨体制流动,为发展集聚大批优秀人才。

2000年以来,四川4次集中公选88名厅级领导干部,其中71.6%的人有乡镇和基层一线生产和工作经历;63.6%的人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3.6%的人有海外留学或培训经历;11.4%的人来自省外。主要集中在教学科研机构、县级党政干部、大型企业高级管理人才领域,大部分经历了多岗锻炼。40岁以下的占35.2%;40至45岁的占38.6%;76.1%的人有较强专业特长。

2008年以来,我省面向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公开选拔乡镇领导干部120名、定向录用公务员141名。2009年,首次面向优秀返乡农民工群体公选3名副科级领导干部。

17年的启示:公开公平、统筹定向的双赢之举

这些年,四川着眼解决公选成本过高的问题,创新提出统筹公选理念,明确规定,市厅级领导干部公选,由省委组织部根据省委要求具体组织实施;县处级领导干部公选,由省委组织部统筹,各市(州)和省直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党委(党组)要求具体实施。

为了解决公选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四川对公选时间、公选规模、公选职位、公选程序等方面作出刚性规定。实行统一公告、统一标准、统一命题和测试、统一程序、统一公布结果,规避了公选随意性,强化了法律刚性。

目前社会各界对公选的最大质疑在于,公选干部“高分低能”、“会考不会干”。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这些年,四川明确提出,学历是基础,经历是关键,实绩是重点。这些规定,真正让“干得好的有机会、考得好的有实绩、实绩好的出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