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14例极重型乙型脑炎患儿的护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14例极重型乙型脑炎患儿的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5-0755-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乙脑发病率为2~10/10万之间,病死率为10%[1],其中极重型乙脑患儿病死率为20%~50%[2]。我院ICU 2006~2007年共收治由感染科转入的极重型乙脑患儿14例,除1例死亡外,其余13例均病情稳定后转回感染科进行康复治疗,通过有效的治疗和早期的护理干预,降低了极重型乙脑患儿的死亡率。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4例,其中男12例,女2例;年龄2~9岁,平均4.5岁。有明显的季节性,均发生在7、8月份。全部昏迷,均行气管插管,其中8例3天后行了气管切开。1例死亡,13例病情稳定后转感染科进一步行康复治疗。

1.2 乙脑分型的标准:按体温的高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尤其是意识改变、有无呼吸衰竭分为轻、中、重、极重4型。轻型:体温39℃以下,神志清楚,有头痛、恶心、呕吐、嗜睡、脑脊液有明显改变;中型:体温39~40℃,浅昏迷;重型:体温高于40℃,有抽搐及昏迷,可出现四肢瘫痪或中枢性呼吸困难、衰竭;极重型:起病急,持续高热,迅速发生深昏迷,有呼吸衰竭及脑疝发生的可能[3]。

1.3 诊断标准:通过感染科、卫生防疫站共同确诊为乙脑,14例患儿均符合乙脑分型的极重型表现。

2 护理

2.1 隔离治疗:患儿与其他病种分室安置,室温控制在22~24℃,湿度在50%~70%。保持安静,减少环境噪音对患儿的刺激。

2.2 持续降温:患儿体温均在40℃以上,由于乙脑患儿的高热是由脑实质炎症引起,属于中枢性高热,降低躯体深部特别是脑部的温度可减轻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常规的降温措施如人工冬眠、冰袋降温,只能降低体表温度,体温不稳定,温差大。我们采用亚低温治疗仪冰帽冰毯持续降温,调节水温在10~20℃,控制肛温在34.5~36℃之间,持续使用至体温恢复正常。在降温过程中注意观察体表温度,勤变换,避免局部冻伤。

2.3 尽早建立人工气道,确保呼吸道畅通:患儿均从我院感染科转入ICU,入住时全部处于昏迷状态。昏迷患儿不能自行咳痰而易导致分泌物潴留,堵塞气道,或因脑实质炎症、脑水肿、颅内高压等极易引起呼吸中枢衰竭,从而导致缺氧,加重脑损害,因此,患儿均在入住当天即行气管插管,确保呼吸道通畅和氧气供给。其中12例因呼吸衰竭进行了3~27天不等的机械通气,8例患儿在气管插管3天后行气管切开。

2.4 监测中心静脉压,根据中心静脉压补足液量:在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中发现,乙脑患儿的中心静脉压常很低(2~5 cmH2O),甚至还有1例呈负数,分析其原因为:(1)乙脑患儿体温高热,丢失部分体液;(2)为了减轻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常规用20%甘露醇脱水治疗,脱水剂使用次数多、时间长,从而导致大量体液丢失。中心静脉压是了解循环血量的重要指标,其正常值为5~12 cmH2O,当中心静脉压过低时,表示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患者可出现皮肤花斑纹、血压低、尿量少、气道干燥、痰液粘稠或形成痰痂不易咳(吸)出,加重气道堵塞。以往小儿常规补液量为50~80 ml/kg/d,这种补液量不能满足患儿的需要,因此,通过监测中心静脉压来指导补液,既满足机体需要,确保循环稳定,又能保证输液安全。本组1例8岁女患儿补液量最多时达6000 ml/d。

2.5 根据医嘱使用镇静药物控制抽搐:惊厥抽搐是乙脑极重型极为严重的症状,控制惊厥抽搐,是减少后遗症,打破高热―惊厥―呼吸衰竭这个恶性循环的重要环节。我们采用咪达唑仑2~5 mg/h持续微泵泵入,直到控制抽搐为止(一般使用3~7天)。

2.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呼吸、SpO2、神志、瞳孔等的变化,每日查血电解质及血气分析,发现异常及时纠正。

2.7 预防压疮的发生:每2~3小时翻身1次,注意保持患儿肢体功能位置。每日行2次肢体按摩,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

2.8 饮食护理:留置胃管,根据需要管喂肠内营养素,观察有无腹胀、腹泻,胃内容物有无反流等。

参考文献:

[1] 周兴余,刘学成,杨超美.2000~2005年四川省乙型脑炎流行状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450.

[2] 尤黎明. 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98.

[3] 彭文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5.

收稿日期:200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