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适度的解读 深度的演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适度的解读 深度的演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作者用轻盈活泼、疏密有致的笔触为我们精心勾勒了珍珠鸟的形象,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特级教师窦桂梅用她那富有魅力的语言引领学生在文本里徜徉,让他们自由品读、感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有效运用诗句启发个性思维,激发创新的火花,深入咀嚼信赖的真谛,领略超越的精彩。

[片段一]

师:从题目看,你觉得这鸟怎样?

生:珍珠鸟长得一定很好看,很讨人喜欢。

师;想看看吗?(出示图画),你觉得这鸟怎样?我愿意听到同学们看到之后再读题目的感觉。

生:珍珠鸟,好小啊。(生读题读得很美,很轻)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是怎么写珍珠鸟的。(生自由读)

师:用课文中的句子,用你自己的话,让我们一起分享你读书的收获。

生:我发现珍珠鸟很小。

师:珍珠鸟怎样小巧,读给我们听听。(生读)

生:珍珠鸟长得的确很小。我发现课文写珍珠鸟“小”的词语很多,也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小红嘴儿”。(师引导读出“儿”化的“小”。)

师:你真会体会这儿化音。听起来很舒服,感觉它小得好可爱。

生:小脑袋。(读得很轻快)

生:小红爪子。(读得很轻柔)

师:知道这珍珠鸟有多大吗?

生:估计就我手掌大小。

师:“估计”用得好,其实比手掌还小,从小嘴儿到小尾巴也就十分米。(师用手比量,有些学生情不自禁比量,还感叹“真小啊”)

师:咱们把你们发现的这几个词以及刚才的感受送到句子中读读吧。

生:“跳动的小红爪子踏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读得活泼)

生:“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感觉珍珠鸟的好玩儿)

生:“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感觉珍珠鸟的可爱)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谁还有发现?

生:珍珠鸟啼叫的声音也很小,又细又亮,一定很清脆――“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声音显得格外轻松自在了。”

生:我发现了,珍珠鸟胆子小!课文说“它是一种怕人的鸟”。

师:这名同学读书真细心。好,你领着我们再读这句话。

[赏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语感专家王尚文指出:“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的最根本之处。”窦老师用女性那特有的嗓音灵活驾驭着课堂,其实在她那富有魅力的嗓音背后有更富有韵味的东西――有适度的引导语言。同样是了解探知珍珠鸟,窦老师语言更能亲近儿童,调动他们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情趣,借“你真会体会这儿化音。听起来很舒服,感觉它小得好可爱”,让学生有了对“小脑袋”和“小红爪子”的不同解读和感受。她积极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文本,品析出个性化的珍珠鸟,温暖了他们的心灵,启发了情智。

[片段二]

师:让我们先听听千百年来笼中鸟的呼唤吧。(提供关在笼中鸟的诗句,给画面配音)

生:“……未闻笼中鸟,飞去肯飞还。”

师:从未听说笼中的鸟,飞出去的还肯飞回来。

生:“……虽知主恩重,何日肯重来。”

师:我知道主人对小珍珠鸟特别爱,比那些捕杀我们的人不知道要强上几百倍,但即便如此,如果放飞我们,我也不会再回到这里来。

生:“……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师:即便是金子做的笼子,我的叫声也不如在林间那么自在欢畅。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唤,让我们把这几首诗连起来,再次呼唤。

生:“见苦方知乐,经忙始爱闲。未闻笼中鸟,飞去肯飞还。”(白居易《看嵩洛有叹》)

生:“野性思归久,笼樊今始开。虽知主恩重,何日肯重来。”(司马光《放鹦鹉》)

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师:这诗中的“笼中”“笼樊”,“金笼”,再精致华美、精心装扮的笼子,也挡不住鸟儿的呼唤。它们呼唤,离开这笼子回到哪里?

生:回到密林深处,回到它们自己真正的家。

师:回到课文第一句。作者以为这笼子就是鸟儿的巢,在鸟的眼里,笼子和巢、家一样吗?它们的巢应该在哪里?(播放象形字“巢”的演变过程)

生:它们呼唤的是要离开这些笼子回到森林,到属于它们自己的树上的巢。那才是它们真正的家。

师:是啊,方寸之地,何谈信赖!这渴望获得生命尊重的鸟,即便死,也不愿被笼子囚禁,这笼子也许就像它们的牢笼,说不上就是自己的坟墓呢!(把“笼”字加框)

师:现在回过头来说说,这大珍珠鸟和小珍珠鸟理解的信赖究竟有什么不同?

生:小鸟眼里的信赖是屋子内的安全,大鸟呼唤的信赖是给它们真正的尊重和平等,而不只是在房间里,在人的肩头。小鸟它压根就不知道外面的天有多么蓝,树有多么绿。它一旦长大,像它爸爸妈妈一样,它就再也飞不出笼子了。大鸟永远不能忘记过去,那曾经拥有的自由。

师:大鸟对人不信赖,这就让我们对文中的“我”理解的信赖有了思考。

生:可不是吗?“我”一直把大鸟关在笼子里,怕它们飞跑了。

生:“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我觉得作家冯骥才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信赖,如果做到了,就不会把大鸟关在笼子里。把窗户关上。注意:开始是关着窗的小鸟撞到玻璃不但飞不出去,反而会感到疼痛,所以后来即使打开窗户,小鸟条件反射,为避免疼痛,也不会飞出去了。它已经完全依赖人来生活。

师:这里还有一处,小鸟依人的时候,作者“笔尖端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生:是的,这“一时”不是“一生”。

师:对此,你有什么话要对文中的“我”说吗?

生:作家啊,小鸟们原来的家是在森林的树上的。这想必你也知道,你是个爱鸟的人,所以你才这么用心对待它们,不过,即便这样,最好的境界也不是你认为的这样。

生:作者,其实你的感受只是以你自己的标准判断的,可惜鸟儿们不会说话,不过大鸟的表现你也应该看出来,它们需要的信赖不是一时的,而是永恒的。

生:希望你把那些鸟儿放飞在蔚蓝的天空吧,如果你真正喜欢珍珠鸟那你就让它们自由飞翔。如果真正对它好的话,让父母带着小家伙翩翩起舞飞出窗外。当然,它们永远不会忘记你对它们的好。

生:大鸟们呼唤的是原本飞翔的生活,夜晚回到自己的巢中做着属于自己的梦。它们呼唤人类给予它们天然的生命尊重,呼唤人类必须用宽广的胸怀放飞它们,而不是如对家禽一般豢养戏弄。

[赏析]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却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凭借。”同样是围绕“笼子”进行教学,教师不再以文讲文,而是有效引用了与笼中鸟相关的诗句。在这种不断穿插诗句的设计环节中,学生了解了千百年来鸟在笼子里的独特感受,与文中的小珍珠鸟惺惺相惜。前者把笼子当作“牢房”,后者把笼子虽然当作暂时的“家园”,那是因为自己父母还在里面,而非小珍珠鸟真正想要呆在笼子里。这里,窦老师运用古诗这种独特的文本启发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感受,从而感悟信赖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学生所言的让珍珠鸟回归“密林深处”,还它们回归自然,给它们以真正的自由。这样文本进行了深度的拓展,对文章主题有了“意外”升华。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也指出:“阅读教学总是要通过学生主体的认识图式去同化课文内容。这种同化并不完全是顺应,也应当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批判,去否定,敢于给课文挑刺,从小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唯书,敢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所以,这样的课堂学生思维才得以创新,个性才得以彰显,主体得以真正体现和回归。(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