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无病一身轻(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无病一身轻(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方公认的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400年就曾指出:我们应该以食物为药,饮食就是你首选的医疗方式。他的这种观点也与中国传统“食疗”思想不谋而合。2500多年前,中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养、助、益、充的概念,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

五谷为养

“五谷为养”指的是米、麦、豆、薯等粮食能够补养“五脏之真气”之物。营养学研究表明,“五谷”含的营养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植物蛋白质等,其脂肪含量很低。

大米大米是提供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是预防脚气病、消除口腔炎症的重要食疗资源。适用于病后脾胃虚弱,虚损劳伤,烦渴口干,呕逆反胃,食少纳呆等症。

小麦小麦营养价值很高,所含有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很有益处。对于更年期妇女,食用未精制的小麦还能缓解更年期综合征。

大豆大豆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物。大豆中富含钼、硒、锌、异黄酮等抗癌成分,对前列腺癌、皮肤癌、肠癌、食道癌等几乎所有的癌症都有抑制作用。

红薯又称甘薯、番薯、山芋。红薯中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适用于糖尿病、肺气肿、便秘和结肠直肠癌等症。

五菜为充

“五菜为充”是指各类菜蔬,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

土豆土豆是低热能、多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适用于溃疡、习惯性便秘等症。

白萝卜白萝卜中含有能诱导人体自身产生干扰素的多种微量元素,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并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对防癌、抗癌有重要意义。适用于支气管炎、咽喉疼痛、鼻子干燥胃炎、风寒咳嗽、口舌生疮、耳朵痒痛等症。

黄瓜含有一定的维生素,是一味可以美容的瓜菜,被称为“厨房里的美容剂”。适用于身热烦渴、咽喉肿痛、风热眼疾、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等症。

冬瓜中医认为其性微寒,味甘,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渴祛烦之功效。适用于肾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中暑、青光眼、肝硬化、阑尾炎、带下病、妊娠水肿等症。

胡萝卜在众多的食物中,最能补充维生素A的当数胡萝卜。其中胡萝卜素的含量在蔬菜中名列前茅。胡萝卜素在小肠受酶的作用,能转化为维生素A。适用于高血压、小儿疳积、急性黄疸性肝炎、贫血、夜盲症等症。

五果为助

“五果为助”指桃、梨、杏、李、枣、栗子等多种鲜果、干果和坚果,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食物纤维,还有一部分植物蛋白质。

金橘中医认为其性味辛、甘、温,具有理气、化痰、醒酒之功效。咸金橘,对于感冒引起的喉咙疼痛、咳嗽、声音沙哑都有一定的疗效。

桃桃具有补益气血、养阴生津之功效,可用于大病之后,气血亏虚,面黄肌瘦,心悸气短者。桃的含铁量较高,是缺铁性贫血病人的理想辅助食物。

梨中医认为梨性味甘寒,有清心润肺、止热咳、消痰水、降低血压、养阴清热、润燥消风,醒酒解毒之功效。适用于感冒咳嗽、急性支气管炎,预防痛风、风湿病和关节炎等症。

杏杏是维生素B 含量最为丰富的果品,而维生素B 又是极有效的抗癌物质。有润肺定喘、生津止渴、降气补痰之功效。

李中医认为其味甘酸、性凉,有清肝涤热、生津液、利小便之功效。特别适用于胃阴不足、口喝咽干、大腹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大枣大枣又名红枣,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并可抑制癌细胞。适用于过敏性紫癜、贫血、高血压、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胃肠道肿瘤等症。

栗子栗子含有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对肾虚有良好的疗效,故又称为“肾之果”。 适用于防治筋骨肿痛、老年肾亏、小便频数、腰脚无力、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症。

五畜为益

“五畜为益”指畜、禽、鱼、蛋、奶之类的动物性食物,这类食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可以弥补植物中蛋白质和脂肪不足。

猪肉目前人们餐桌上重要的动物性食品之一就是猪肉。适用于热病伤津,消渴瘦弱,燥咳,便秘等症。

牛肉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其性味甘平,有健脾益肾、补气养血、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之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肾应阳痊、气虚自汗、血虚头晕等症。

羊肉羊肉是冬季进补的重要食品之一。适用于虚痨羸瘦、腰膝酸痛、产后虚冷、腹痛、寒疝、中虚反胃等症。

鸡肉鸡肉的蛋白质的含量高,种类多,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适用于脾胃虚弱、虚痨赢瘦、纳呆食少、消渴、小便频数、崩漏带下、产后乳少等症。

鱼肉鱼肉富含叶酸、维生素B 、维生素B、维生素A、铁、钙、磷等。中医认为其味甘性温,有滋补健胃、利水消肿、通乳、清热解毒、止嗽下气、养肝补血、泽肤养发健美之功效。

鸡蛋鸡蛋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它含有蛋白质、脂肪、卵黄素、卵磷脂、维生素和铁、钙、钾等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适用于气血不足、热病烦渴、胎动不安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