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漫读《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漫读《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评】 我拿起《漫读古诗》,和儿子一起跟着长辫子老师的足迹,试图穿过历史的烟云,共同聆听诗人们的轻诵浅唱、放歌长吟。每一首诗,都是一首歌,不是机械背诵;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不能轻视束缚他们想象的翅膀。拿起《漫读古诗》,和长辫子老师一起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心!

南京市燕子矶初级中学教师 陈宁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那灯下的温暖

母亲老了。只要一想起她,我的眼中便噙满泪水。

她种了一辈子的地,即使现在老了,依然不肯让自己闲着。屋前、屋后的空地都被她开垦出来,成了菜地。经常,她会提着一大包自己种的蔬菜、采摘的瓜果,突然出现在我面前。“看,这是你最爱吃的油桃,是我和你爸爸早晨刚从家里的桃树上摘下来的。”她依然把我当做孩子,一个从未长大过的孩子。

每次读孟郊的《游子吟》,我的眼泪便会一下子流出来。

诗的前两句,从语法结构上来说,是两个词组,一个是“线”,一个是“衣”。这两个词组的关系非常密切,是说游子身上的衣服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

诗的第三句,是对母亲行针引线的细节描写。年迈的母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密密缝”三字,包含着母亲对儿子无尽的、担忧、祝愿、希望,以及不舍之情。她切盼儿子早早归来,又生怕儿子迟迟不归。这种博大、深厚、温馨的母爱,深深地打动了诗人,便由衷地发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感慨。

“寸草”,一寸长的小草,极言其微小。“三春”,指农历的正月、二月、三月,即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诗人用“寸草心”和“三春晖”这两个通俗而形象的比喻,赞美了母爱的博大与温暖,寄托着诗人欲报母爱于万一的炽热的深情。谁说区区小草的心,能够报答春天阳光的温情?儿女们又怎能回报得尽慈母的深爱?成语“寸草春晖”,便是对这两句诗的浓缩。

孟郊幼年丧父出身贫寒,他的母亲历经千辛万苦,把三个儿子抚养成人。孟郊为了维持生计,多次出外谋事,奔走衣食。直到50岁的时候,被授予溧阳尉这样的一个小官,便立即把母亲接到溧阳县奉养。

没有人可以忽略,那灯下的温暖。

母亲沧桑的身影,让我泪流满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几度话重阳

诗境,即心境。

亦官亦隐的山水大师王维,断写不出“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这样的词句来。

然而,正是那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传唱千古,成为世人对重阳的重要记忆。

传说晋人桓景从仙人费长房学道,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消。”桓景依言登高,果然避免了灾祸,这就有了“重阳登高,免灾避祸”之说。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后来,发展为“登高赋诗”,成为一个不可小视的文化景观。李白的“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九日》),杜甫的“坐开桑落酒,来把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岑参的“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咏重阳,一时成了文人骚客的雅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所作。王维随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那种思乡怀亲之情,到了最常见的“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遥知”,意为遥想,知晓。诗人在想:今天是重阳节,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登山饮酒,插戴茱萸时,一定会念到我这个客居异乡的游子。诗人的这份“遥想”,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成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日子行走到今天,重阳节又被设立为“老人节”。

还是常回家看看吧!相见就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