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Michael J. Mauboussin:资本市场的“社会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谁拿着钱,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对资产价格影响几何
这篇文章及其中涉及的案例都不难理解,它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只有把眼光放远放长,才更有可能保持长期优势。
――东方证券研究所
通过三个案例分析,提醒投资者重视三个问题:谁拿着钱,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对资产价格影响几何?本文“精译”自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Legg Mason(美盛集团)首席策略分析师michael j. mauboussin2008年6月的一份演讲,刊登于2009年3月的CFA期刊。
为什么资产定价理论没有涵盖金融机构作用问题,以及成本问题呢,原因之一可能是资产定价理论发展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而美国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3/4的股票还掌握在个人投资者手中,因此没有被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但现在讨论这一问题非常重要,因为机构投资者作为人,与提供资金的客户之间的动机大相径庭,而资产管理本身又是一场零和博弈,人提取得越多,客户“留下”的只能越少。来看三个案例:
案例一:关于大型金融机构和大盘股的“故事”。研究显示1926年至1979年,小盘股平均每年跑赢大盘股400个基点。随着80年代初大量资金开始涌入共同基金,截至2000年大型金融机构市场占有率已经翻番。由于这些机构青睐流动性好的大盘股,这二十年间大盘股平均每年跑赢小盘股430个基点(17.6%vs13.3%)。大基金的费率平均比小基金低40%左右,有分析指出大盘股的优势中,有230个基点要归功于大基金吸引的资金。八九十年代大盘股行情背后同样体现了估值的提升。二十年间大盘股主导的标普500动态市盈率整整上涨了三倍;同期中小盘股的市盈率仅上升了30%-40%。2000年3月大盘顶部时,标普500的动态市盈率是26倍,而Value Line 1700家上市公司市盈率中值仅有12.7倍,市场冰火两重天可见一斑。
案例二:如果说八九十年代是共同基金的年代,那么新千年则是对冲基金粉墨登场了。从2000年至2008年中期,对冲基金的规模从5000亿美元增加到2万亿美元,考虑到杠杆使用,对冲基金的购买力可能超过6万亿美元。换句话说,对冲基金的资产规模只有全球股票资产的3%,但在华尔街的交易规模却占到了三至四成。对冲基金投资风格有何影响呢?他们看到了2000年是大盘股与小盘股的估值差距,顺理成章地倾向中小盘股票。小盘股需求的暴增为行情“回归”铺平了道路。本世纪初的八年时间中,小盘股平均每年跑赢大盘股710个基点,有分析指出其中三分之一(250个基点左右)归功于对冲基金的需求。风水轮流转,大盘股90年代的风光为随后的持续跑输整体(以及国债)埋下了伏笔。
案例三:2003年至2004年,美联储开始提高短期利率,但长期利率却出现了下降,为什么?需求在中国。当时奉行重商主义政策的中国,必然推出强势的出口策略,盯住美元,保持货币低估及廉价劳动力优势。重商主义政策的自然结果便是外汇储备的激增,中国虽然不是美国国债的唯一需求大户,但据分析,自2001年至2005年,海外对美国十年期国债需求将收益率拉低了50至150个基点,影响不可谓不大。
以上这些案例的共同点:首先由一系列条件变化引发钱的流动,然后受益者有动力按照某种方式进行投资,二者结合形成“需求冲击”,很多情况下出现资产价格重估。
现在来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未来谁拿着钱?亚洲央行一定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虽然这些经济体的经常项目顺差会减少,但储备会继续增加。
埃利安(El-Erian)在When Markets Collide一书中,提出了四段论。
前两个阶段,这些国家的政府逐渐认识到自己“有钱了”,“应该投资安全系数高的资产类别”以防止汇兑风险。在此阶段受到青睐的是高质量的美国国债。第三阶段开始真正管理债务与资产,主动拿出一部分超额储备投资风险高的资产,并为政府债务提供“优惠”的再融资。最后阶段则是鼓励内需。
现在亚洲很多国家还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过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每次过渡必然对全球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个问题,谁来花这些钱?这里要讲讲美国养老金机制,很多美国大型企业面临养老金支付问题,如何使收益实现短期最大化。
巴菲特在2007年年报中指出标普500家上市公司中,363家公司养老金部分“假定”投资受益达到8%,按照28%为现金或投资固定收益,预计收益率为5%,其余72%的资产一定要“保证”9%的投资收益。他们就这样被推到了投资另类资产的轨道上,如PE和大宗商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