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公共基础课《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方式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曲式与作品分析》这门课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也从未曾间断过,本文想这门课的教学方法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希望能对切实提高《曲式与作品分析》这门课的教学质量起到一点微薄的作用。
关键词: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J8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149-01
命题时,我再三斟酌,是写《曲式学》、《曲式与作品分析》还是《音乐作品分析》等等,可见这门课程的名称定位在音乐界就是一个模糊的,或者说是一个还不确切、没形成规范化的一门学科,在此,我先统一命名为《曲式与作品分析》。目前这门课的教学状况极为令人担忧,教学方式上存在一些问题:教师按部就班讲解,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重表不重里,文字表述归纳能力差。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教学目的要清晰
一门课程的开设,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这门课,教师要把教学目的理清楚,并在学习之初传达给学生。那就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曲式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独立分析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结构,同时,它又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分析作品,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演唱奏作品,对学生的专业课又是一个有极大作用的辅助课程。它是乐理、和声学的后续学习课程,同时,它又反过来对这两门课的知识做了一个很好地复习巩固。此外,对于音乐欣赏、音乐史的部分知识点也是一个实践性地巩固学习,且它是考研的必考科目。
二、教材选择要适用
个人认为目前所见到的教材或多或少在教学适用性上都有些问题。相对而言,高为杰、陈丹布所编著的《曲式分析基础教程》实用些,但教材最开始章节如编入两章介绍音乐要素、分析切入点、段句图式表述的内容,本人觉得将更加完善,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快地入手,在学习伊始,学生就能系统地了解到了分析音乐应从哪几块入手,如何更好地认识音乐。以下是笔者认为需要加的章节内容,提纲如下:
第一章 音乐语言的表现作用
第一节 旋律线与音调;第二节 节奏、节拍;第三节 和 声;第四节 调式、调性;第五节 力度、速度;第六节 音区、音色;第七节 织 体;第八节 体 裁;第九节 音乐发展手法
第二章 音乐的结构功能及表达图式
第一节 结构功能;第二节 分析图式及文字说明
教材的完善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有所依,所依的课本且是适用、正确的理念,这一点对于任何学科都至关重要。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
笔者在曲式教学过程中深刻的感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对于这门课的重要性,笔者通过一年的课程教学改革,觉得有一定成效。课堂采用学生主讲,教师旁听、总结的手段,教师在,需要的时候出来给学生进行补充讲解。
(一)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求学生每节课后都有作业,即三个人为一组,分析一至三首曲子,大型曲子可一首,要求查阅图书室所有资料、网上资料,最终理解之后形成自己的分析报告,课堂上扮演“教师”的身份再讲解给其他学生,学生有疑问可当场提出,“教师”解答,如有“僵局”出现,教师再出面补充讲解。一年的课程,如40人一班的人数,每人平均有两次讲解机会,这种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要想给别人一碗水,你就得准备一桶水,学生为了课上表现的出色,不被其他学生问倒,就得更精心的准备自己的一节课,使所讲内容掌握的更牢固。
(二)分析学生相关的专业小课作品。根据教学计划特点,从其声乐和钢琴教材中选择一定比例的作品作为教学的实例分析及习题用。一方面,在教学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某一曲式结构类型,以及更深刻地体会曲式结构内部的组织原则和功能,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演唱或演奏这些作品时,获得全面、深入地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演唱或演奏水平。
(三)课外分析定期做补充。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分析的作品大部分有参考答案,学生不免就会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教材的分析内容每个章节都有标题、定位,即便学生不看答案,想当然的也就知道了曲子的整体结构定位,只局限于课本分析,不利于学生区别各种大类的曲式类别。定期的附加一些课外分析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所掌握的知识独立完成,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练笔的机会,真实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巩固知识。
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当确定了教学目的,并有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就必须有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否则,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就要落空。教学方法,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正如洛克所说:任何东西都不能像良好的方法那样,给学生指明道路,帮助他前进。
参考文献:
[1]钱仁平.源于音乐 回到音乐 感知音乐 创作音乐――关于如何切实提高作曲技术理论共同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7(10).
[2]陈美静.优化教学效果探讨[J].鸡西大学学报.2012(04).
作者简介:
王 芳,讲师,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作曲技法理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