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追求热闹 莫忘实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求热闹 莫忘实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不少动人景象。课件教学热火朝天,情境创设千姿百态,小组合作热热闹闹,自主探究一枝独秀。很多教师对各种新理念心领神会,将之正确、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但是,也有部分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花架子现象,课堂华而不实,流于形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动人景象”,作一些冷静的分析与思考。

一、教学媒体——追求“生动活泼”,远离教学实际

随着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现在的观摩课、示范课,似乎不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但是,实际教学效果却往往不甚理想。如一位老师设计的《乘法的认识》的导入情景:天上飘动的朵朵白云,小溪涔涔流动的河水,地面上可爱的小动物,溪水中游动的鱼儿。小朋友们一看,可开心了,根本就没往数学方面想。这些小动物几个几地排列的特点却被美丽的生活场景冲淡了,根本没有起到导课的作用。

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比一般传统教学手段的确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多媒体当做万能钥匙,为了一节课,现代化教育手段都用上了,教师讲课热闹得很,就像变法戏、玩杂耍,教学流于形式,其结果却适得其反,失去了提高课堂效果的作用,最后成为教改的点缀、课堂的累赘。

所以,多媒体只是一种技术,它无论多先进,它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只有一条:即帮助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它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在本年度的县优质课评选中,我县教研室的领导要求不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正体现了这一点。但是多媒体拥有众多无与伦比的优点,因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诸多因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设计多媒体,选择恰当的时机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就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才能发挥多媒体的最大功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追求“热热闹闹”,远离学习目标

情境是什么?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知识之间的重要桥梁。它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因此,情境创设成为课改后数学课的一道亮丽风景。一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的情境令人拍案叫绝,但也有些情境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否则,情境教学终究只是花瓶。

三、合作学习——追求“群体共鸣”,缺乏独立思考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成为新课改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名词,也被广大教师接纳和使用。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合作学习的实施存在误区。教师片面地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为“金科玉律”,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问哪个年级,都安排小组合作。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目的、时机和过程缺乏应有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的独立思考、个性特征、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缺乏应有的考虑。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时,老师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动手折几种图形,探究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结果同学们有的各自为政,自己选择喜欢的图形折,不与其他同学讨论交流。也有的同学沦为看客,无事可做,有的甚至还发生了争吵。这节课虽然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但根本没有发挥其作用。所以,衡量课堂上是否实施了合作学习,关键不是看有没有组织小组讨论,而是看学生是不是有合作的意识,是否掌握了合作的技能,是否产生了合作的效能。如果学生没有这种合作的兴趣,不如趁机引导学生静思默想,发挥自己独立的见解,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追求“表面花样”,忽视能力培养

探究学习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它对引发求知欲、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有积极意义。但是有些课堂上的自主探究,只是走过场,没有真探究。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事先让学生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沙子,上课时,先复习了一下圆柱的体积,紧接着就出示了一个圆锥,问学生:“圆锥的体积怎样求呢?与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操作、探究,看发现什么?”学生开始操作、研究,过了一会儿,学生发现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老师追问:“在什么情况下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呢?”学生齐说:“等底等高。”类似的教学情况笔者在听课中已经遇见过许多次。本案例中“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前提是等底等高”这一隐蔽的重要的条件是老师给予的,不需要学生们探究、发现,它属于一种“伪探究”。虽然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观察、实验、证明等活动,却没有获得猜想、提问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这样的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展示“自主探究”的一种“标签”而已,学生只是成了解释教师所谓的教学方式的“道具”而已,学生不需要付出相应的智力代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为教学提供了新理念,但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差异和误区,只有不断地反思、实践和总结,抓住新课程理念的实质,才能不流于形式,创造出新、实、活、乐的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