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杨永晓 回归中医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创办于2007年,应象中医学堂开得非常早。彼时在京沪市面上,尚无类似于这样的中医学堂。而其实,创始人杨永晓也是摸索地找着这条回归中医的路。现在,很多人是通过应象中医学堂重新认识了中医,改变了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甚至改变了命运。来到应象学习中医启蒙课程的人,学习静坐课程,回去之后,在一定的时间段里生活都发生了改变。“北有厚朴,南有应象。”这已经是在中医爱好者口口相传的两个中医学堂。
杨永晓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直接进了医院当了儿科大夫。回忆那段坐诊的时间,他说:“虽然学的是中医,但是开的全是西药,迷茫得很,也不知道中医的出路在什么地方。”两年之后,他选择离开。先是在全球最大的眼科医疗设备公司美国爱尔康公司做销售,随后自己开公司做一家英国著名眼科公司在华东的总,把这家公司的产品从原来“非常糟糕”的水平拉到华东地区的行业第二名,他称那时候的收入相当可观。
有一天,杨永晓和朋友来到杭州的胡庆余堂中医博物馆,看着陈列在玻璃橱窗里珍贵的药材,感到中医这么美好而有价值的一门学说,如果就这么断在自己这么一代人手里实在说不过去。当时的时间点,也恰是中医最低迷的时段。杨永晓说,就是在那一刻他心里很自然地做了个决定―要继续走中医之路。“当时也积累了一些外资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我就想,看看能不能用市场化的方式去运作最正统传承的中医。”
杨永晓于是索性卖掉公司,去念了北京大学MBA,想在市场以及管理这方面再加以进修。2006那年的暑假,与杨永晓同班的同学们纷纷奔赴跨国公司、投行或者风投寻找实习,而他还在思忖着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很多事情就是在无心插柳的时候有了转机。杨永晓在读书前,手头还有以前做时留下的一批人造晶体、眼科器材以及药品,如果放在库房平白过期十分可惜。于是,杨永晓带着他发起成立的北大医疗队在当年9月去四川的藏区做白内障义诊手术,在平均海拔4100米高的四川省德格县佐钦做了18例更换人工晶体的白内障手术。
在藏区,他遇到另外一支志愿者的中医医疗队,这个医疗队的队长李辛后来成为他创办应象中医学堂的合伙人。李辛是中医,医术和外语都非常好,他的梦想是把他学到的中医知识都教给别人。 两个人有空就聊,很快理清思路,确定等杨永晓毕业以后回上海,通过中医门诊部这个形式开拓中医教育和培训的市场。
回到上海的时候,中医已经走过了谷底,有了方兴未艾的气象,市面上各种养生书的销路都非常好。当时杨永晓想直接开门诊部,但是因为并没有先例,卫生局的批文拿不下来。 他转而去做中医培训,本来是拟招收正规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授之以临床经验,传承中医。当时的情况是只有3个美国克罗拉多中医学院的洋学生愿意到应象来学习中医。不过,当时应象的员工连杨永晓和李辛也只有三个。
李辛和杨永晓为这三个洋学生的课程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上午上课,下午临床跟诊。下午的临床跟诊,是应象帮他们安排了上海最好的中医老师,按照个人的意愿,确定临床实战的方向,选定导师,紧锣密鼓地学。有基础的洋学生,勤奋、专注,加之各种专业的中医师资力量倾囊相授。实打实的教学,效果显而易见。三个洋学生满意而归,回到美国纷纷设立了自己的诊所。须知在国外开设的中医私人诊所,如果没有真材实料的医术,没有病人上门,那关门是早晚的事情。
第一次培训可说是皆大欢喜。李辛医生的一些病人和朋友提出要求,建议应象给他们一些中医的基础课程。于是,又开了一个班,教的内容是中医启蒙方面的内容,后来这个课程也就成了应象中医的经典课程―古典中医启蒙班。这时候,对应象观察多年的卫生局也给了学堂行医的批文。应象的运营总算是走上了正轨,既有学习部,也有门诊部;应象得以实施最初做一个纯中医教学和临床机构的理念,也得以施展。
应象在运营上的成功,归结于细节之美。既然杨永晓选择了用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一家中医机构,那么他就在制度和流程上做文章。应象内部管理的紧凑和严格在业内闻名。“我们一开始也会犯一些错误,但是有了错误之后,我们并不急着苛责谁,而是把问题追溯到流程上解决。”杨永晓介绍道。所以,现在应象的内部管理章程厚厚一叠,也就丝毫不足以为怪了。
比如,应象的药房流程及其严苛。坚持用农夫山泉熬药这还是眼睛可以看见的,而眼睛看不见的地方是一包药熬制出来,20多道工序,往往是专人签字,决无纰漏,把用药安全问题和质量问题走到了极致。对杨永晓来说,学习部一直是倒贴着钱在做。“但是学习培训做了这么多年,传播的中医理念让数千人受益匪浅,我们把这个工作当做一个公益项目,虽然每年亏损十几万,但我们也不想停手。”杨永晓说道。
杨永晓说,很多人以为我们门诊部的病人流量肯定是从应象学员里来的。其实不然,很多学生学了一段时间的中医之后,不同程度的疾病通过自己改变生活方式而治愈了,亚健康的变成健康了,根本就跟我们门诊部说拜拜了,再也不来看病了。
大道至简,很多事情就是在于生活方式的一点改变。杨永晓给学员上课的时候,要求他们每天十点睡觉,坚持一个月,看看有什么改变。结果一个女学员来汇报说,脸上的斑逐渐淡化,后来几乎不见了。而静坐,在杨永晓看来,则会对自己有了更加敏感觉知。“尤其会感知自己的欲望,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从何处起,又从何处落?”他说,很多人处理不好和身边这个人、那个人的关系,其实归根结底是处理不好和自己的关系。
杨永晓见过好几例乳腺癌患者,都是那种万事求全的性格。但是,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正是这种对自己要求严格到一丝差错也不能有,反而造成了疾病的心理性原因呢?这样的例子,在应象学堂讲课的时候,几乎是信手拈来的。学员们也藉此,有了反思自己生命和人生的一个机缘。
《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东汉,出自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首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伤寒论》
这是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被历代奉为中医的经典著作。书中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书中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
《时病论》
该书是雷丰于1882年所著,是首部关于时病的专著,开时病专门研究之先河。书中将各种时病按季节编排,其论病之理法方药,秩序井然。加上作者自幼习医,具有的丰富临床经验,使该书更切于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