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这就是答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这就是答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外界很多人质疑,绿地造那么多超高层,资金从哪里来,这就是答案

“当时,南京方面找了很多家公司,但他们都不愿意投。后来南京方面找到绿地,给了一个优惠条件:南京国资集团以土地入股,讲明:做得好,就还钱,做得不好,就还房子。”谈及绿地集团的第一幢超高层建筑,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说:“但我们还是有很多担心,觉得450米太高了,想让南京方面同意把高度降到300米。”

“后来筹建中,我们才慢慢发现,原来450米也不是很有难度,技术上是可行的,于是又把高度恢复到了450米。”张玉良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说,在此之前,他并没有想到,这幢后来的世界第七高楼,“为绿地开创了一个蓝海”。

超高层效益的绿地算法

这幢楼就是南京·绿地中心,南京人则习惯称之为紫峰大厦。

2005年1月,紫峰大厦奠基。公开资料显示,紫峰大厦总投资额为40亿元,绿地作为控股方占股77%,南京国资集团占股23%。南京国资集团成立于2002年,以代表政府有效整合、管理国有资产为主要职能,强调“发挥导向作用”的同时努力让资产增值,总资产超过2000亿元。

在南京确定将位于南京行政轴线和商业轴线交汇处的鼓楼作为“第一高楼”选址后,南京国资集团以单一竞拍的方式拿到了鼓楼A1、A2地块,当时的地价是1.1万元/平方米,总价2.7亿元,是当年南京的地王。

2010年,紫峰大厦建成开业,虽然世界排名从2005年的世界第五下滑为第七,但项目本身的成功却得到了业内公认。

业内人士曾预测,该项目最初拿地时,楼板价是1000多元/平方米,建造成本大约是1.5万元/平方米。2011年,紫峰大厦的写字楼平均售价为3.5万元/平方米,整幢平均售价超过3万元/平方米。

张玉良告诉本刊记者,关于紫峰大厦的收益,绿地有与国际通行模式不同的算法:“按照国际上的传统模式,物业全部持有,长期经营,那回收周期要长达15到16年。我们是核心物业持有,办公楼能卖的全部卖掉,这样2到3年就能收回成本。”

张玉良说,所谓核心物业,主要是酒店、商场。“核心物业还能抵押贷款,多出了很多现金流去造别的超高层。外界很多人质疑,绿地造那么多超高层,资金从哪里来,这就是答案。”

但这或许还不是“超高层”带给绿地的最大收益。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超高层对绿地集团的最大贡献,是获得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并拿到捆绑的住宅用地,绿地能以2000万元的注册资金起步,20年里资产规模和年业务经营收入都突破2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绿地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造城”功不可没,而超高层正是“新城”的核心。

超高层换来了什么

在业内,流传着一些关于绿地借超高层获得捆绑土地的故事。

2009年,南昌市政府希望建设“国宾馆”,数次前往上海与张玉良商谈。张玉良认为项目总投资高达15亿元,首期投资也要8亿元,回收周期过长。最后,南昌方面决定捆绑500亩住宅用地给绿地,让绿地利用住宅的滚动开发为项目提供现金流,绿地的投资金额由此降低到2到3亿元。

同一年,在与济南商谈超高层项目时,张玉良提出将地价从11亿元降到8亿元,后来的结果是地价不变,济南方面将原定捆绑给绿地的住宅面积由2000亩增加到2500亩。

在房地产行业内,绿地超高层战略令人艳羡的除了捆绑低价住宅用地外,还有“但凡绿地在各地的重大项目上马,多家银行组成的银团必然同时出现”。房地产业一个常识是:造城需要超大片土地,超大片土地带来的又是超大资金压力,项目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拿地成本和融资能力。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绿地的超高层正好换取了地方政府在这两方面的支持。

对于这些故事,张玉良不置可否,但在接受专访时也承认“绿地有些项目的土地成本较低,因为有地方政府的鼓励政策”。其原因就是绿地“做了地方政府想做、而当地企业做不了的事”。

截至目前,绿地全国在建的超高层建筑已达17幢,最近2年,绿地集团在全国的大规模造城中,“超高层”都属于核心内容。

2010年,绿地以53.98亿元竞得武汉国际金融城项目地块,总面积413亩,总建筑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可建设房屋面积达155万平方米。项目涵盖居住、办公、娱乐等功能,建成后将成为武汉规模最大的现代服务综合体。而当时拿地的要求中,就明确规定“临江主要公建高度不低于600米”。

2012年4月,绿地投资的上海与黑龙江两地最大的一揽子投资项目开工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约680万平方米,总投资规模约455亿元。其中,大庆市绿地科技金融创新城综合开发项目包含216米“龙江第一高”双子塔建筑。

张玉良说,目前绿地集团每年要接待四五十个各地政府的代表团,商谈的多是在当地建设地标性的超高层事宜。

无偿造绿的多样版本

回顾绿地发展历史,就会发现“超高层”模式正是绿地集团昔日“无偿造绿”模式的新版本。

绿地集团的前身上海绿地开发总公司1992年成立,注册资金2000万元。1997年,公司改制为上海绿地集团。2004年,绿地集团年销售额突破百亿元,成为上海最大的房地产企业。

1992年到1997年间,绿地实行的策略是以房地产经营积累资金,无偿投资城市公共绿化。绿地集团提供的资料显示:绿地前2年首期2000万元盈利中,有1700多万无偿投建上海沪闵路地铁一号线沿线绿化带,从1995年到1997年,绿地每年拿出4000万到5000万元建设城市公共绿地。其收获就是绿地以公共绿化提升了房产价值,同时获得政府的政策性支持,参与旧城改造与动迁房建设。

张玉良对该模式的总结是“做政府想做的事”。此后,绿地在1997年到2001年期间大量参与上海“365危棚简屋改造”等大规模旧城改造工程,并以此为契机逐步投建商品房项目,一跃成为上海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

2001年,绿地以“新城模式”向全国扩张,无偿造绿换取政府支持的传统套路显得不合时宜,绿地迫切需要为“做政府想做的事”寻找一个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