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淡水石斑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淡水石斑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淡水石斑鱼(Cichlaso 138ma-

managuense)为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的慈绸科鱼类。1988年引人中国台湾,是台湾南部地区普遍的淡水养殖品种,1996年广东、江西一些养殖单位从台湾引入。近年来,淡水石斑鱼的养殖技术的研究已引起国内水产工作者的重视,淡水石斑鱼的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可望成为一种淡水养殖新品种。现将其生物学特性与养殖技术分述如下:

1、形态特征。淡水石斑鱼体型为纺锤型,口上位。其躯干两侧各有8条黑纹,垂直黑条纹中央有较黑的色素块。胸鳍淡黄色,腹鳍、背鳍、臀鳍皆具有黑色条纹,尾鳍黑色条纹与身体垂直。除黑白条纹外,成鱼体表略带黄色,体色随外界水环境及生殖期间起适应性变化。繁殖时,雄鱼体色较黑,雌鱼体色较淡,并带有黄色,腹鳍胸位,尾鳍圆尾型,具生殖突。幼鱼眼眶为红色,成鱼眼眶为银黄色。鳞片为圆鳞,较大。侧线鳞断续。鳞式为:背鳍(D)XVIII-12,臀鳍(A)VII-10,腹鳍(V)I-5,胸鳍(P)4。

2、生活习性。淡水石斑鱼为热带鱼类,淡水中生长,也可在盐度为1%以下的海水中生长。其适温范围在25~30℃间,当水温下降至20℃时,摄食明显减少,水温下降至15℃时身体失去平衡,故冬季期间池水会降至15℃以下的地区不太适合养殖此种鱼类。越冬期间水温保持在19℃以上为好。淡水石斑鱼为底层鱼类,耐低氧,抗病力强,在养殖过程中很少发生鱼病,可与罗非鱼、鲫鱼混养,以清除罗非鱼、鲫鱼池塘中小鱼苗,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

3、食性。淡水石斑鱼为偏肉食性,鱼苗阶段,肉食性的特性相当强烈,主要以浮游动物为主,个体相差悬殊的鱼苗会互相残杀,故养殖时要注意分级分塘管理。繁殖后的小苗要及时拉出,以免被亲鱼吞食。从鱼苗开始驯食,会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可用浮水性鳢科鱼类饲料投喂。

4、生长。淡水石斑鱼刚孵化的仔鱼全长为0.58~0.6厘米,群集在池底不停地运动。在水温26~28℃间,孵化后第6天卵黄囊消失,仔鱼游至中上水层,不再群集在池底。卵黄消失后的鱼苗,可投喂轮虫、枝角类等小型浮游动物,稍大后可投喂水蚯蚓,然后再以团状的鳗饲料驯饵。经过1个月的培育,体长达10厘米左右即可下塘养成。在台湾地区,夏季期间放养体长约10厘米的鱼苗下塘,经过6~8个月的养殖即可达到500克。其最大体重可达1.2千克。据测定,引进体长约10厘米鱼苗进行养殖试验,最大个体为375克,平均体重216克;在生长速度上,雄鱼的生长速度显著大于雌鱼;在混养方式上,混养量少(20尾/亩)的生长速度显著大于混养量多(150尾/亩);混养量少的体重平均315克,混养量多的体重平均为175克,相差近1倍。

5、繁殖。淡水石斑鱼一冬龄就可产卵。产卵习性与罗非鱼一样会在池塘底部挖许多产卵的巢穴。产卵一般在下午,产卵后主要由雌鱼守卫受精卵。雄鱼也会协同守卫,但随着胚胎发育,守卫行为愈来愈弱。卵为椭圆形,卵色呈黄暗绿色,不透明,粘性卵,卵分散排列在池底上,很少有重叠现象。体重140克的雌鱼每次产卵约为3 000~4 000粒,在水温26~29℃下受精卵经48小时可孵化出仔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