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远离误诊之灾――不可不读的就医手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远离误诊之灾――不可不读的就医手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误诊,对于医生来说可能并不算什么。哪一个名医不是在对误诊的愧疚中磨砺而成?

误诊,对于患者来讲,却意味性命攸关。谁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唯一。

误诊与误诊也有性质的区别。医生与医生更有天壤之差异。

擦亮眼睛就医,明明白白治病,是免遭误诊的基本常识。

因利益驱动等原因,患者与医院原本的鱼水关系现在已变得越来越像是鱼与渔夫的关系,或是鱼与食客的关系。总之,医院对患者已然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与温馨。

有人做过统计,绝大多数患者的疾病就是使用现代最先进的医疗技术也不会得到明显的改善,结果自然是按照病况自身的规律而发展的;只有两成多病人的病才是经医疗获得了显著疗效,比如肺结核的治疗或手术切除肿瘤等;另外有近一成多的病人,老病未去,却因医生误诊误治而染上了新病。

事例与数字

近日,广西宾阳县的李女士因车祸入院治疗,被医生诊断为软组织挫伤,无骨折征象。但患者疼痛难忍,要求医生重新诊断。但医生以X光片为依据,一直按软组织挫伤用药,对患者的“疼痛”视而不见。三周后李女士不得不转院求医,并被确诊为左髋骨骨折。误诊使她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至少需要一年后才可恢复。对此负有误诊误治责任的医院领导认为,一是我们医生的水平跟不上,二是骨折部位比较隐蔽。我们只有表示遗憾。

贵阳的秦先生因患头痛、恶心、呕吐就诊内科,被诊断为“胃肠型感冒”,治疗无效。转诊神经内科,并做了很多检查,仍医治无效。幸亏眼科的医生到神经科找人,无意中了解到患者的情况,建议他到眼科检查。结果秦先生被确诊为青光眼,因辗转延误已失去了宝贵的治疗机会。

上述事例是误诊误治显而易见的病例,还有一种是隐性的,就是具有医学常识的人也不容易发现。某医院外科宋医生,接班时听中班医某床有位观察病人,体温39度以上,发热已经持续三天,诉右上腹痛,嗜睡。现在滴注葡萄糖生理盐水加氯霉素。宋接班后仅与这位急诊患者打了个照面,没有作进一步的检查,并且整个夜班也未再去查问。次晨,宋医生快下班之际,病人突然抽搐、昏迷,体温高达40度以上。此时宋医生自然意识到了自己应负的责任,虽然有点儿慌乱,但应急能力极强。他一面对陪床的家属说:“病情突变,家属应有思想准备”,一面立即请内科专家会诊,提出胆囊炎伴抽搐罕见病例,请示排除内科病。内科专家检查后发现病人患的竟是乙脑。

这次潜在的误诊虽被及时发现而未酿成严重后果,然而患者就医过程已然暴露出该医院医生的工作马虎,责任心不强,试图以“意外”来推卸责任。其性质就是误诊误治。只是不容易被察觉而已。

误诊是世界性难题,不仅中国独有,但是中国误诊后又误治的几率要远远高于国外。日前,著名车手小舒马赫因伤入院治疗,大意的美国医生竟然连脊椎骨折都没有检查出来,险些延误了他的后期治疗与康复。

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误诊误治研究会调查报告显示,在对标准误诊文献15048篇中的46万份报道病例进行计算机处理发现,有12.8万份误诊病例,误诊率为27.8%,误诊原因有16种,主要原因有四项:一是医生经验不足,新医生不认识老病。二是医生问诊检查不细。三是医生过分依赖或迷信辅助检查结果。四是医生未选择特异性检查项目。

常见的容易误诊的疾病有以下三类:

器官异位中如甲状腺异位、子宫内膜异位的误诊率高达60%。

恶性肿瘤中如鼻咽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胰腺癌、结肠癌误诊率为40%。

结核病中如肝结核、胃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中耳结核、咽结核等肺外结核的误诊率也是40%。

就是相对较低的流行性出血热、伤寒、副伤寒和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误诊率也有30%。

有两成的冠心病误诊,都会让“患者”虚惊一场……

医生,当然要负主要责任

说到误诊的责任,有人认为应是医患各占一半,但笔者却不能苟同。患者虽有隐瞒或夸大病情等责任,但这终究是极个别现象,哪一个病人也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健康开玩笑。如果是负责的医生,在遇到可能会被患者误导的情况时,应讲清利害关系,相信患者还是会积极配合治疗的。可以这样讲,容易被患者误导的医生,一定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

除去上面所说到的造成误诊的四项主要技术原因外,笔者认为还应该挖掘深层次的原因,找找灵魂深处的症结所在。灵魂的问题解决了,技术层面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雪上加霜的是又无端伸出一只利益驱动的魔掌,让原本躁动的医德医风,骤然添加了剧毒的尘埃。深受其害者,比比皆是,无以计数。举一个小例子,在国外医生一旦遇到疑难病例,绝大多数医生都会与同事(包括跨科室的同事)一起会诊商量,不能有效治疗的也会及时将病人转院,并积极地向转院后的接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情况和自己的判断。接诊的医生也会主动与转来医院的医生了解病人的前期病情,以便对患者的病情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他们的这种沟通一直持续到患者痊愈出院。

有谁见到中国医生这样对待转院病人的?别说积极主动了,就是真有一方想了解一点情况的,想必也没有好果子吃。

有人算过一笔账,仅转院病人重复检查一项,全国的患者一年就要多花数百亿元,至于患者精神和肉体重复遭受的痛苦,简直难以估量。

应该看到,医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的。性情冷漠,天生缺乏同情心和爱心的人最好不要从事这种职业,免得出现误诊误治的事故后,悔之晚矣。

瑞典的做法很值得借鉴。他们在教师、医务工作者领取从业执照之前,要经过社区公众的评议,而评议的头一项就是你是否有爱心和敬业精神。此举有效把住了用人关。杜绝庸医其实也就同时遏制了误诊误治病例的发生。实在是一举两得,功在治本。

讳莫如深,贻害无穷

哪个医生敢说自己从未有过误诊,从未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世界上根本没有这样的神医。

连抗非典英雄、著名医学家钟南山院士也不认为自己是这样的名医。相反他曾非常坦诚地向媒体披露了自己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他刚到医院时,因为诊断失误将一位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当成肺咳血处理了,病人险些被夺去了生命。这次误诊对钟先生教训异常深刻,从此他在心目中牢固树立了“病人最大”的神圣宗旨。误诊原本不是新话题,它与诊断学相生相伴,并贯穿于诊疗的全过程。中国古代很多医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常在自己编著的医案中突出误诊教训借以警示后人。如明代的《医家误》和清代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林改错》等,这些文献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误诊学医学专著,它们对医生汲取教训,避免误诊,民众对医生可能出现的误诊做到心中有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令人费解的是,社会发展到今天,误诊学的研究和宣传怎么完全成了空架子?有谁知道中国还有一个机构名叫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误诊误治研究会,它还有一个专业期刊叫《中国误诊学杂志》?有谁听过哪个医生公开回顾自己的误诊经历?又有谁见过将自己和他人的误诊事例认真搜集成册,警诫世人?

钟南山院士的头衔超过两位数,却敢大胆回顾自己的误诊经历,作为普通的医生,你还有什么虚荣不能扔掉?知耻后勇自然胜过讳莫如深,否则不光自己不能清醒进步,还使同行和公众不得受益,贻害可谓深矣。

学习看病,保卫健康

仅有一定的医学常识还不等于会看病,因为在医疗界有相当多的隐蔽的温柔陷阱,只靠科学知识是无法识破的。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次,健康的防线危机四伏,自然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现在拜金淘金的医风盛行,它扭曲了相当一部分白衣天使的灵魂,患者稍不留神就可能成为不良医生的盘中餐,当心不良医生己成为患者时下学习看病的首门功课。好在这些家伙表现特征分明,大致可以分以下四种:

“名医”型:这类所谓的名医大多年岁较大,“名气”、“光环”不是自吹自擂就是挂靠劫掠而来。比如自费出境参与某某研讨会后,便摇身一变成了亚太地区某某研究会副会长兼首席顾问;他们多数活跃在攻克癌症、糖尿病或性病领域。他们有投资商作后台,和地方媒体关系打得火热。

“保票”型:这种医生总是以直爽诚恳的面目出现,给人的感觉是你以前拜的都是泥胎,只有他才是真佛。而且让你从心里坚信,历经磨难,你总算是拜到了真佛。他会举一反三,滔滔不绝地给你上医学启蒙课,直说得口飞白沫,两眼放光。他会反复讲,尽管放心,你的病包在我身上了,保证让你……当前几轮治疗措施不灵时,他左右逢源,总能找到合适的借口,让你总是失望而来,希望而归。

“热情”型:他们可能都懂一点心理学,知道多数患者的内心渴求,他会即刻让你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一些糊涂的患者错误的以为热情的医生就是好的医生(这也是因为冷漠的医生太多的缘故)。可以肯定地说,任何一个患者都是无法拒绝这种热情的,无不被这种热情的圈套所俘获。在这种热情面前,你就是吃了再大的亏、上了再大的当,保准你依然面带苦笑,无话可说。

“魅力”型:这种医生外在的特点是果断自信,极富感染力。从外形上看眉宇舒朗,举止潇洒利落,很容易给人留下干练成熟的印象。具有这种魅力外表的医生很容易说服患者,使患者对其产生信心,并获得安全感。也不考察他医术的高低,一味盲从轻信,等到醒悟过来时已被他的魅力所骗,为时已晚。请切记,医生不仅是凡人,而且同样优劣并存,一门心思钻研业务的人不会在外表上刻意修饰,矫揉造作。假的真实与真的真实终究是有区别的。

学会这些当然还不够。你还必须明白作为患者你应有的权利,和作为医生他应尽的责任。以内科诊疗为例,医生必须做到四诊:视诊、问诊、听叩诊和触诊,缺一不可。视诊和问诊是诊断的依据的主要来源,要详细问出病人过去的病例、现在的病情并听病人的自诉,同时观察病人具有什么病征,然后才开始听诊和触诊。而且详细检查后要对病人说明其初步了解的病情,还要决定应为病人做哪些检查,以及做这些检查的必要性,所以接诊每一个初诊的病人至少需要一刻钟以上。

明白了这些道理,一旦遇到草草就将你打发的不良医生,和他理论,你就有了根据。既然你能摆出这么有理有据的观点,相信哪一个医生也不会再轻视你,因为他心虚。